隆庆皇帝全传/明史纪实小说系列

隆庆皇帝全传/明史纪实小说系列
作者: 廖心一|责编:王媛媛
出版社: 金城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6.60
折扣购买: 隆庆皇帝全传/明史纪实小说系列
ISBN: 9787515521862

作者简介

廖心一,1946年生。197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79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师从王毓铨先生学习明史。曾担任《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分册》和《中国通史·明史分卷》(白寿彝主编)编委;有《明朝文职的升迁》《明朝的宦官制度》《明朝的宗藩制度》等文章发表;曾为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通史小丛书》撰写《明朝》册;专著《正德皇帝全传》1998年由现代出版社出版。1988年移居香港,此后近二十年的时间,一直致力于以皇帝为中心的明史纪实小说系列的创作,在写作过程中,秉承一贯的理念:言必有据和全景描写。

内容简介

第一章 隆庆元年正月初三日,吏部尚书杨博去首辅徐阶、三辅郭朴府上拜过年后,回 到衙门,坐等本部右侍郎吴岳。 按照二人的计议,吴岳合该去次辅李春芳、四辅高拱府上拜年。去此二家,与 去彼二家,差不多的路程,即便不能同时回到衙门,也应该相差无几。谁知这一等, 竟等了将近一个时辰。既然时间不会耽搁在路上,一定是耽搁在某一府上。 杨博估计,他耽搁在高拱家里。 太宰、少宰分别给阁臣拜年,以前不知是不是曾经有过;今次杨博、吴岳分 头去各家,却是因为事情迫在眉睫。在内阁草拟的大行皇帝遗诏中有一款:对正德 十六年大行皇帝登极以来的建言得罪官员做个清理:已死的,该赠恤的赠恤;活着 的,该录用的录用。此事深得人心,举朝皆议。吏部的责任,是在百官议论的基础 上,尽快列出个名录。名录列出来,杨博、吴岳各持一份,以拜年为由,分别去征 询阁老们的意见。 郭朴、李春芳都是谦谦君子,既不会对吏部的事务多加过问,更不会对吏部拟 出的名帖横加指责。就是徐阶,也只是泛泛地议论一两句,适可而止。唯有高拱不 同。他性格刚强,勇于任事,这么大一件事,肯定有不少话要说。 终于把吴岳等回来,一看他满脸疲惫之色,就知道耗费不少精力。 “汝乔先生,千万别动气!”杨博首先劝告他。 吴岳字汝乔,山东汶上人,嘉靖十一年进士。他苦笑着问:“和谁动气?和唯约 先生,还是和人家?” “我的意思,新春伊始,办的又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无论和谁,都别动气!”杨 博说。 “和人家动气,我怎敢;对唯约先生,我心里有愧,哪有脸动气!”吴岳道。 “汝乔先生所谓人家,是一个,还是两个?”杨博问。 “一个还不够!”吴岳道。 002 “他阅过本部所列名帖,颇有啧言?”杨博问。 二人心照不宣,你用“人家”,我就说“他”,都知道指的同一人。 “他若仔细阅过名帖,你我也无甚可说。”吴岳道。 “汝乔先生是说,吏部所拟,他看都不看?”杨博也觉吃惊。 “看是看,但仅匆匆扫一眼。”吴岳道。 “那么,他以为哪个不当赠恤,哪个不当录用?”杨博问。 “他说,海瑞海汝贤辱骂大行皇帝,是不能录用的。”吴岳道。 “海汝贤?”杨博皱起眉头,“吏部名帖上,并未列他呀!” “我也这么对他说的,他又改口:如海汝贤者,上章言事,迹似辱骂,有损大行 皇帝圣明,是不能录用的。”吴岳道。 “那么,对本部所列人物,他有何话说?”杨博不等吴岳回答,自己说道,“他 一定会说,迹似海汝贤者,皆不可录用。” “知此公者,吾公也。”吴岳说。 “但一两句话而已,不至于耽搁这么久呀!”杨博道。 “此公为人,唯约先生还不清楚吗!天生的讲官,一个小题目,尚且可以一而 十、十而百地讲下去,况且摆在面前的是个大题目。”吴岳说。 杨博会意地笑了笑。高拱既是大行皇帝的经筵讲官,又是今上册封裕王时在王 邸的讲官,他恨不得把全天下的人都拿来当门生看待,也在情理之中。 “唯约先生,我等如何应对?”吴岳问。 “应对何事?”杨博一时没反应过来。 “就是唯约先生自家揣摩出来的那句话呀!”吴岳道。 “噢!”杨博恍悟,“你是说,本部所列人物,有无如海汝贤者?其实,我看他 问的不仅是有无如海汝贤者;他还在问,所列人物是否多?” “不错,他确有此意。”吴岳说。 “这还真有点儿为难。”杨博沉吟着,忽问,“汝乔先生,你知道存翁是如何对我 说的?” 徐阶别号少湖,又号存斋。他为首辅之前,有人称他少翁,有人称他存翁,还 有人以字称他子升先生;自严嵩罢相,他成为首辅之后,朝廷上下几乎都以存翁称 呼他。 “不管如何说的,总不会把吏部所列名帖说得一无是处吧!”吴岳道。 “若以为一无是处,倒也好办。”杨博说,“存翁示曰:宜集思广益,切莫遗漏, 003 有负朝廷恩泽。” “存翁是否仔细阅过吏部所列名帖?”吴岳问。 “至少比他人阅得仔细。”杨博说。 “但存翁未说,如海汝贤者,亦可录用吧?”吴岳问。 “说是未说,却未必没有这一层意思。”杨博道。 “是啊,未必没有这一层意思。”吴岳认同他的说法。因为朝野都知道,海瑞得 以保命,全赖徐阶在大行皇帝面前极力陈言。“而且,存翁唯恐吏部所列人物少,这 是听得出来的。内阁诸公,一则唯恐多,一则唯恐少,难怪唯约先生觉得为难。” “其实,想透了,就不觉得为难。”杨博又说。 “怎么?”吴岳问。 “权当没有今日你我各府之行呗!”杨博道。 “唯约先生的意思,谁家之言也不听?”吴岳问。 “对,就是这个主意。”杨博道。 五日,吏部奏上请录用的建言得罪诸臣及请赠恤的死难诸臣的名单。 建言得罪诸臣包括: 通政使樊深; 都给事中丘橓、杨思伊、尹相、魏良弼、李用敬,左给事中陈瓒,给事中吴时 来、周怡、沈束、顾存仁、赵輄、张选、袁世荣; 御史何维柏、赵锦、张登高、黄正色、方新、张槚、凌儒、申仲、王时举、 冯恩; 郎中徐学诗、周冕,主事张翀、董传策、刘世龙、唐枢; 大理寺正毋纯德。 当日补官的有: 陈瓒、吴时来,吏科;赵輄,礼科;袁世荣,兵科; 张登高、凌儒,浙江道;方新,江西道;张槚,湖广道;何维柏、赵锦,河南 道;申仲,山东道;王时举,山西道; 张翀、董传策,刑部。 死难诸臣分为三等: 第一等,被处死者,包括兵部员外郎杨继盛、左中允郭希颜、锦衣卫经历沈鍊、 给事中杨允绳。 004 吏部议,此等官员当赠荫谕祭。 第二等,被杖死者,包括太仆寺卿杨最,翰林院编修王思,给事中薛宗铠、何 光裕、裴绍、张原,御史浦鋐、曾翀、叶经,主事周天佐、仵瑜、臧应奎、殷承叙。 吏部议,此等官员宜复官赠荫。 第三等,被谴而死者,包括左侍郎唐胄,都御史李璟,翰林学士丰熙,修撰杨 慎,编修杨名,检讨王元正,赞善罗洪先,大理寺左少卿徐文华,都给事中张翀、 张侃、刘济、刘琦,御史马录、程启元、卢琼、陈让、桑乔、包节、王宗茂、余翱、 方一桂,郎中余宽、黄待显、陶滋、相世芳、王与龄,员外郎刘魁,佥事章钥。 吏部议,此等官员宜复秩赠官。 此外,如吏部尚书熊浃谏止箕仙,御史杨爵弹击权贵,例与第三等同,但宜与 第一等同恤。 皇帝批复,如吏部所议。 明史学者廖心一潜心三十载,呕心沥血之作 明史巨制,全套共十一卷,二十六本 全书字数达千万之巨,涉及人物三千二百余 全景展示除一头一尾两帝之外的整个明代历史 作者翻阅大量史料,细心考证、言必有据 以小说的体裁书写历史;可作正史阅读的历史小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明史专家王春瑜,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明史专家毛佩琦 鼎力举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