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燕山
原售价: 15.00
折扣价: 10.50
折扣购买: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5篇插图本)/世界文学文库
ISBN: 9787540215897
关雎 《诗经》 【原文】 关关①雎鸠,在河之洲②。 窈窕淑③女,君子好逑。 参差④荇菜,左右流⑤之。 窈窕淑女,寤⑥寐⑦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⑧。 悠⑨哉悠哉,辗转⑩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难点注释】 ①关关:鸟鸣声。②洲:水中沙滩。③淑:善,指品德善良。④参差: 长短不齐的样子。⑤流:择取。⑥寤:醒来。⑦寐:睡着。⑧思服:思念。 ⑨悠:忧思的样子。⑩辗转:身体翻来覆去。□笔:摘取或拢取。□钟鼓: 用作动词。意为敲钟击鼓。 【译文】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黄河小岛上。 文静秀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长短不齐鲜荇菜,顺着水流左右采。 文静秀丽好姑娘,白天想她梦里爱。 追求姑娘未如愿,醒来梦里意常牵。 相思悠悠情无限,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短不齐荇菜鲜,采了左边采右边。 文静秀丽好姑娘,弹琴奏瑟亲无间。 长短不齐荇菜鲜,摘了左边摘右边。 文静秀丽好姑娘,敲钟打鼓使她欢。 【欣赏】 《关雎》选自《诗经》,列于《诗经》之首,是一首反映我国古代人民 对美满爱情执著追求的优秀爱情诗篇。“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为 题目,其他篇章也是如此,这是上古文学作品定名的一个特色。 全诗以小伙子爱上“窈窕淑女”后,朝思暮想,执著追求为主线,将诗 作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节):先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借水鸟的相互 和鸣,互致爱慕之意的情景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情深意笃的水 鸟与君子、淑女情投意合、和乐相处何其相似啊!比喻形象,联想奇妙,小 伙子的求爱标准——文静美丽,得以直接体现。 第二部分(第二、三节)写小伙子追求心上人未如愿的忧思。先用“参差 荇菜,左右流之”起兴,明写采摘的努力,实写追求的执著,而后写到求之 不得带来的忧思,形神毕肖,让人感动。 第三部分(第四、五节)写小伙子因苦恼而成梦,在梦中尝到了爱情的甜 蜜。在这里小伙子为了取悦心上人,表达出自己的爱慕之情,为她鼓起瑟, 弹起琴,敲钟打鼓,真是欢喜之至。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有个特点:一是“兴”的反复运用,既渲染了 气氛,又为诗中的“爱情”染上了高雅的色彩,小伙子对心上人所表白的爱 是非常理智的,正如孔子所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出 健康明朗的风格。二是“重章叠句”的运用,使得全诗节奏鲜明,情感深挚 。 蒹葭 《诗经》 【原文】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霜。 所谓②伊人③,在水一方④。 溯洄从之,道阻⑤且长。 溯游从之,宛⑥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⑦。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⑧。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⑨。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⑩。 所谓伊人,在水之诶□。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难点注释】 ①苍苍:茂盛的样子;一说,深青色。②所谓:所说,这里指心里所 想。③伊人:这个人。④一方:一边,彼岸。⑤阻:艰险。⑥宛:宛然,仿 佛。⑦唏:干。⑧湄:水滨,河岸。⑨坻:水中小块高地。⑩已:止。□涣 :水边。□右:曲折。□浊:水中的小洲。 【译文】 芦苇初生青青,晶莹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顺流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晶莹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且坡陡。 顺流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晶莹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顺流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的小洲。 【欣赏】 《蒹葭》选自《诗经》,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这里运 用比兴和重章叠句法,勾画出了一幅钟情男子苦苦追求意中人的美丽幻景, 表现出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向往之情。 诗作是以“情感”为线索层层展开的。第一章先用“蒹葭苍苍,白露为 霜”起兴,设置一个朦胧的环境,主人公隔水相望,眼见水的那一方一位美 丽的少女正姗姗而来。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 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和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 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一个“宛”字充分表现 了主人公尽管未能接近“伊人”,但内心对“伊入”的希望长在。 在艺术手法上,“兴”的手法的大量运用,为诗作创设了一个朦胧的意 境——“蒹葭”、“水”和“伊人”交相辉映的完美的艺术境界。开头写秋 天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 苇丛生,又在暮色映照之下,境界必然是朦胧的,作者意在以景的朦胧来衬 托出主人公“爱情的朦胧”。写主人公的形象,则侧重写他的远望,因为光 色朦胧,蒹葭又苍苍,以至时而觉得“伊人”在这里,时而又觉得在那里, 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及。这哪里是在写“伊人”的活动啊,其实是在表现 主人公对“伊人”永远充满着希望。因为芦苇的阻隔,主人公时而上溯,时 而下游,哪管路途的漫长和艰险,这充分表现了主人公追求的执著。然而望 也好,追也罢,主人公到底是与“伊人”一面之交也不曾有,只存着一颗爱 慕之心。这种爱是朦胧的,本诗就妙在这“朦胧”上。P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