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与海上丝绸之路(精)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五章《更路簿》与海南地方文化关系 海南与海上丝绸之路 第五章《更路簿》与海南地方文化关系中国人民早期对南海诸岛的开发和经营活动是在发现和命名的基础上逐步展开的。随着对南海海域范围的发现日益扩大,对南海的认识日益加深,这种开发和经营也日渐活跃。应该指出的是,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当时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等所有与生产活动有关的辅助手段均十分落后,所以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够苛求我们的先人取得多么巨大的成就。然而,即便如此,海南人民在当时就已经创造出无数个奇迹,因为他们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无论在南海的开发上,还是在南海航线的开辟上,海南人民都是重要的先行者之一。 就中国早期历史来看,对南海诸岛的开发和经营,在方式上主要是航路的开辟和有关生产活动的实践。从具体的运作上来看,海南人民在南海诸岛的开发和经营经历了从个体行为到政府有组织行为的过程。在清代之前,基本上属于个体行为,这种个体行为包括单个人、单个家庭、单个家族;在清代之后,政府有组织的开发和经营逐步展开,有地方政府组织的,有中央政府组织的。这一行为在海南渔民航海针经书《更路簿》中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体现,这一情形与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相吻合,与世界各国对海洋、对陆地的开发和经营规律也是一致的。 我国人民首先发现南海海域后,这里即成为我国渔民从事渔业生产的基地,对南海诸岛持续不断的开发经营也逐步展开。由于古人对海洋资源的认识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深入和全面,渔民对海洋资源的了解几乎就是从海洋生物资源开始的,在那时,捕捞水产资源实际上是海洋渔业或海上生产活动的全部内容。 从中国史籍中我们不难寻找到先人们在南海诸岛进行生产活动的记载。东汉杨孚在《异物志》中记载: “玳瑁如龟,产南海……背上有鳞。鳞大如扇,有文章,将作器,则煮其鳞,如柔皮。”杨孚. 异物志. 新一版. 北京: 中华书局,1985: 13.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曾记载了玳瑁的形态和用途。到了清代,有关海龟的记载更是屡屡见诸史籍,如清末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在《巡海记》中对海南渔民捕捞玳瑁、海龟、海带等海产品的生产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由于古人对鱼类种属的分类非常简单,在我国史籍中对南海的鱼类一般记载为飞鱼和巴浪鱼等。此外,在《顺风相送》《东西洋考》《广东新语》《指南正法》等史籍中对南海的鱼类均有记载。 砗磲是生活在热带海洋中的一种贝类,在我国只有南海出产。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明黄衷的《海语》等大量文献中不仅记载了砗磲的形态,而且皆指出其产自于南海。 此外,晋郭璞的《尔雅注》、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中记载了西沙、南沙盛产的马蹄螺和产于南海的贝类。在清人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和1876年奉命出使英国的郭嵩焘所著的《使西纪程》中对南海出产的海参均有记载。 上述史籍对南海物产的记载,其实也是我国人民开发南海的真实记录。它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我国人民从汉代开始便在南海诸岛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生产和开发经营。 到了明清时期,我国沿海渔民前往南海诸岛从事捕捞和其他渔业生产的人数日渐增多,活动范围也不断扩大,甚至较长时间居留在南海岛礁之上。渔民在从事捕捞生产的同时,还在许多岛上开垦荒地,种植树木,这些南海岛礁上的庙宇、房屋、水井、椰子树就是他们生产、生活的真实记录。 清道光年间,渔商梁应元曾进行了调查,他在有关报告中指出,我国渔民在东沙群岛“捕鱼为业,安常习故,数百余年”。郑资约. 南海诸岛地理志略.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47: 72. 宣统二年十一月中国政府制定了关于东沙岛《招募渔人试办渔业章程》,对我国渔民前往东沙岛从事渔业生产的相关事项,如人员组成、所需办理的手续、资金费用和税收、所获海产的验收统计、渔民在岛上的生活管理等均作了明确规定。郑资约. 南海诸岛地理志略.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47: 186190.随着这一章程的颁布,我国人民对南海诸岛的开发和经营已经纳入政府的有组织管理之下。1911年国民政府实业部就“招商接办东沙岛渔业”发布了通告。郑资约. 南海诸岛地理志略.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47: 212.1911年广东香山县人叶养珍呈书实业部,请求赴东沙岛进行磷矿和渔业生产。郑资约. 南海诸岛地理志略.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47: 212.因考虑到东沙岛磷矿资源较少,实业部只核准叶养珍开展渔业。郑资约. 南海诸岛地理志略.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47: 216.此后1911年、1918年、1926年、1927年、1936年先后有南洋侨商陈武烈、广东商人刘兆铭、福建商人周骏烈、广东商人陈荷朝和冯德安等,分别向实业部或广东省实业厅要求前往东沙岛开采磷酸或海草或云母壳等海产,大都获得批准。郑资约. 南海诸岛地理志略.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47: 219232,245,246. 在我国民间开发东沙岛的热潮中,国民政府和地方政府也对东沙岛进行了官方性质的经营活动。例如,1925年中国政府做出决定,在东沙岛建立气象台、无线电和灯塔,并交由海军部筹办。郑资约. 南海诸岛地理志略.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47: 275279. 西沙和南沙群岛是我国人民在南海海域最主要的生产活动的基地。从明清时期起,随着我国人民对于南海认识的不断加深,这里更成为沿海渔民频繁活动的海域。早在明代乃至更早,在西沙和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之上就已有中国人长期居留,并从事生产活动。 1917年,广东海利公司商人何承恩就开采西沙群岛磷质和海产、1919年广东商人邓士瀛就开发西沙群岛多次向广东省省长公署提出呈请,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申请均未获准。陈天锡. 西沙岛成案汇编. 海口: 海南出版社,2003: 25,26.然而,这充分表明对西沙群岛的开发和经营已经由个体行为步入了政府管理的轨道。 海上丝路研究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书以深邃的历史文化角度,从海南地理区位、海南岛古代港口和城镇、海南古代对外贸易和交流、更路薄与海南海洋文化的关系、海上丝绸之路与经略南海等方面,全面阐述海南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影响和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深入论证海南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具有不可比拟的重大战略地位和作用。体系恢宏,观点清晰,内容丰富,史料翔实,论证缜密,原创性强,学术价值高。本书主题鲜明,紧扣当今南海局势,和国家战略高度吻合,对国家经略南海,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海南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可行性的对策建议,对治理南海政策的制订起到咨询性作用并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