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与帝国(明清时代)(精)/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事情的时间、空 问 海与交易 海与人 在人的各种行为中,再 没有比渡海更具有 人类特质的了。因为我 们作为一种陆地生物出现在 这个地球上,由于拥有坚强 的意志和无穷的智慧才能渡 过大海。而且意志与智慧可 以说是“人’这一生物的特征 。 人究竟为什么想要渡海 呢?在人类的原始时期,有 一群人试图往海的另一方寻 找新的天地。这个记忆让人 们产生了一种信仰,认为在 海的彼岸有一个理想的世界 。在这种宗教式热情的带动 下,涌现出不少出海的人。 而驱使大量的人去航海的最 大动机是交易。在讲述海与 帝国的历史之前,首先对交 易这种行为阐述一下我的基 本看法。 在这个地球上,为了适 应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孕 育出多种多样的文化,创造 出各式各样的物产。为了相 互补充各自地区所没有的东 西,从古代起就盛行跨越广 阔的地理空间交换物资。 “人”以外的野生动物在 自己生息的环境中获得所需 要的东西。动物的排泄物、 尸体,在它的生态环境圈中 或者成为其他动物的食饵, 或者分解为微生物。物质在 这个生态环境中循环。动物 无法脱离这个生态环境圈。 唯独“人’才能够从不同的地 方搬运物资进行消费。本书 中将这种跨越了生态环境圈 的物资的互换称为“交易”。 在今天这种大规模的交 易开始之前,“人”基本上都 是在自己生活的生态环境中 生存的,为适应各自的生态 环境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 化。自己居住的土地上所没 有的,或者说相较于需求较 稀少的物品成为当地文化中 的宝贝。拥有宝贝的人受到 没有宝贝人的艳羡,某些情 况下还会成为受尊敬的对象 。宝贝甚至还成为权威的象 征。在经济学中将宝贝称之 为“财富”或者是“财产”,但 是什么东西成为财富、财产 则完全取决于文化因素。 在当地生态环境以外的 宝贝,有两种来历。一种是 怀有特殊技能的人从地里挖 出的宝石、金子、银子等稀 缺矿产。另一种是类似于香 木、香辛料、绢织品、陶瓷 器这种只能在某个特定产地 才能制造出来的从远方运来 的特产。能够成为宝贝的物 资必须满足稀缺性这一条件 ,同时还必须满足是由特定 生产地、通过特殊技能创造 出来的这两个条件。渡海而 来的物产,依靠拥有航海技 术的人从遥远的地方运过来 ,可以说完全具备了成为宝 贝的资格。也正因如此,自 古以来在世界各地都流传着 一次航海造就万贯家财的商 人的传说。 在不同的文化中对这些 宝贝进行交换其 实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比方说,要把热带岛屿中生 产出来的香木与温带农耕地 区生产出来的绢进行交换, 会怎么样呢?我们或许会认 为只要标示出一根香木的价 格,然后寻求同等价值的绢 就可以了。但是,用统一的 价格评估香木与绢两种完全 不同性质的东西,这种方法 是在明朝,也就是本书所考 察的那个时期才确立起来的 。那么在尚未出现用价格来 衡量、表示物品价值的时代 中,交换究竟是如何进行的 呢?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武 力袭击对方来抢夺值钱的东 西。或者也可以把海盗袭击 沿海地区,掠走物品和人质 的行为看做交易的一种类型 。自古以来,经常会发生游 牧民族抢夺农耕地区的物资 、掠走通晓生产技术人员的 事情。这也是一种跨越生态 环境圈物资移动的现象,因 此按照本书的定义,也可以 涵盖在交易的范畴之内。 也有一种交易方法叫做“ 互酬”。这种方法是,交换 双方,即在不同生态环境孕 育的不同文化中成长起来的 人,在相互都满意的量上取 得一致然后进行交换的方法 。沉默交易可以说是其中具 有代表性的习惯做法。古时 候有个希罗多德,在他的著 作 《历史》中介绍了利比 亚人所进行的沉默交易的情 况。中国古代也有相同的习 惯——著名的“鬼市”。 也就是在某种不同生态 环境相互接触的特殊空间内 ,属一方文化的人将想要交 换的物品放下后离开,另一 文化中的人出来放下与之相 称的交换物然后离开。 但是通过掠夺、互酬这 种方法很难稳定地获得大量 物资。在掠夺的地方抢到的 并不一定有自己所需要的; 通过互酬交换来的物品的量 ,受限于最低需求。也就是 说对方若对自己带来的东西 不感兴趣,交易将不成立。 比掠夺、互酬更先进的 方法是纳贡。以军事武力或 者社会权威为背景,令对方 顺服,定期缴纳固定的物资 。纳贡制度化以后形成的是 被称为“集中一再分配”的方 法。用政治的权力通过征税 的方法从各级统治者手中筹 备物资,集中后根据最高统 治者的裁量重新分配到需要 物资的地方。 纳贡与“集中一再分配” 这两种方法的基础在于政治 权力使交易制度化。交易必 须敏锐地应对政治权力关系 的变化。交易所依附的多个 当事人的行为体系,是被称 作“市场”的东西。在那里各 种各样的商品由非特定的多 个当事人按竞争原理进行交 换。竞争发挥作用的条件是 交易所需要的信息要得以公 开。 P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