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9.00
折扣购买: 苏轼传
ISBN: 9787020147403
第一章 奋厉当世雄鹰出 嘉佑元年(1056)三月的一天,风和日丽,湛蓝的天空 上舒卷着朵朵柔软的白云。这一天,对于二十一岁的苏轼 ,实在是极不平常的日子,他将和弟弟苏辙一道告别母亲 ,告别亲友乡邻,跟随父亲第一次远离家乡,前往京城汴 梁(今河南开封),参加进士考试。送别的亲友热切地说着 祝福的话,年轻的苏轼满脸荡漾着笑意,他的心却早已飞 向了远方。 欧阳修的热情奖掖,使苏轼一时之间名满天下 父子三人启程北往,来到嘉陵江畔的阆中(今四川阆中 ),自阆中走上褒斜谷(今陕西勉县北)曲折陡峭的古栈道, 然后翻过秦岭,进入关中。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他的著名诗 篇《蜀道难》中,曾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在崇山峻岭的包围下,蜀地通往中原的道路艰险异常 ,令飞鸟敛翅,猿猴发愁。攀行于这样的道途,一路的艰 辛危难,是可以想象的。但是,初出茅庐的苏氏兄弟,正 当壮志满怀,始终兴致勃勃,不知疲倦,一边赶路,一边 还抽时间游览名胜、欣赏古迹。当他们到达汴京时,已是 石榴花开满枝头的五月。刚刚洗去旅途的风尘,还来不及 领略一下京城的旖旎风光,兄弟俩就在父亲的督促下投入 了紧张的复习备考之中。 八月,苏轼与苏辙在开封府考进士,首战告捷,双双 获选。按照宋朝的规定,府试以后还要经过中央礼部(负责 礼仪、祭享、贡举等事)的考试和皇帝的殿试。所以,兄弟 俩不敢松懈,继续闭门攻读。 第二年正月,礼部侍郎(礼部的最高长官)、翰林侍读 学士(给皇帝讲书的侍从官)欧阳修受命担任礼部考试的主 考官。当时文坛盛行内容空虚、矫揉造作、奇诡艰涩的文 风,欧阳修对此深恶痛绝,发起诗文革新运动,与一批志 同道合、才识远大的文人共同革除这种文坛积弊。由于当 时科举考试是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而主考官对 于文章的裁判,又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所以,树立试场 评文的新标准,是变更文风的关键。这次负责礼部考试, 欧阳修便下定决心,冲破一切阻力,利用科考的机会,推 动诗文革新运动,以便刷新文风。他告诫阅卷的同僚,应 试文章必须言之有物,平易流畅,至于险怪奇涩、空洞浮 华的文章,一律不予录取。 苏轼兄弟在父亲的教导下,自幼作文,即从师法先秦 两汉的古文和韩愈、柳宗元的文章人手,注重内容的充实 和感情的真挚,文风质朴,文笔自然流畅,没有受到时风 的影响,这次应考,可说是适当其时。 礼部考试那天,苏氏兄弟天不亮就起床,自备干粮, 匆匆赶往考场。当时考试,纪律十分严明,考生进入考场 ,各自关闭在斗室之内,不到考完不准出场。每间斗室, 都配有皇宫侍卫严加看守。 无哗战士衔枚(枚,古代行军时为防止喧哗,让士兵衔 在口中的竹棒或木片)勇,下笔春蚕食叶声。(欧阳修《礼 部贡院阅进士试》)密静的考场上听不到一点点喧闹,只有 笔尖触在纸上发出的沙沙声响,仿佛春蚕食叶,又仿佛行 军的战士衔枚急走。 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充满波折,但其为人豪迈,思想通达,人格独具魅力,倍受后人景仰。本书以苏轼诗词为基础,将其政治作为、文学创作和人生志趣融为一炉,细腻而生动地展现了苏轼丰富多彩的生命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