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自述

爱因斯坦自述
作者: (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译者:王强
出版社: 陕西师大
原售价: 22.00
折扣价: 12.97
折扣购买: 爱因斯坦自述
ISBN: 9787561352120

作者简介

著名物理学家,生于德国。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入瑞士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苏黎世大学、布拉格德意志大学及苏黎世工业大学教授。1913年回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大学教授,并当选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因受纳粹政治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国籍。在物理学等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1905);并在这个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1916)。还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在阐明布朗运动、发展量子统计法方面都有成就。后期致力于相对论“统一场论”的建立,企图把电磁场和引力场统一起来。对宇宙学说也有贡献。因理论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著有《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关于辐射的量子理论》、《根据广义相对论对于宇宙所作的考察》等。

内容简介

1946年的自述(片段) 今年我67岁了,来日无多,现在坐在这里打算写点东西,就权当自己 的讣告了。之所以要做这件事,除了希尔普博士的说服外,更重要的是我 自己也觉得这么做很有意义。我想,给那些奋斗中的人们讲一讲自己的人 生体验必是一件好事,这些体验包括了一个人如何看待他当年努力和探索 过的事情。不过,我在稍作考虑以后必须事先承认,不要对这种尝试的结 果抱有什么十全十美的期望与幻想,它肯定不会是完美无缺的。因为要把 一生中值得讲的东西讲清楚确实不是简单事,不论我工作的一生是怎样的 短暂和有限,且不论其间经历的歧途是怎样的占优势,毕竟现在的我已完 全不同于50岁、30岁或者20岁的时候了。由于任何回忆都会多少染上眼前 的色彩,所以有些地方是能完全相信依靠的。诸如此类的考虑可能会使我 产生畏难而退的想法,不过基于心中的一个信念,我觉得我值得一试。这 个信念就是,一个人完全将自己的经验里的一些东西提取出来讲给别人听 。 大多数人花毕生的时间去追逐一些毫无价值的希望和努力,这是一个 我在少年时期就已深切意识到的道理。不久,我发现这种追逐并不轻松, 甚至有些残酷。不过,这在当年,甚至今天,很多被精心地用伪善和漂亮 的字句伪装起来。参与这种追逐只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个胃,这基本上是注 定的。通常情况下,这种追逐很可能使他的胃得到满足。当然,有思想、 有感情的人例外。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宗教便成了第一条出路,每一个儿 童正是通过传统的教育机构得到第一手宗教理论的。因此,我是一对完全 没有宗教信仰的(犹太人)夫妇的儿子,但十二岁以前,我仍然深深地信仰 着宗教。之所以十二岁那年我突然中止了这种信仰,是因为通俗的科学书 籍引导了我。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开始质疑故事的真实性。 其结果就是染上了一种狂热的自由思想,并且交织着这样一种令人瞠目结 舌的疑问:国家用谎言将年轻人欺骗了。这种经验给我带来延及终生的影 响,那就是怀疑态度。我会对所有权威产生怀疑,敢于对任何社会环境里 既存的信念完全持一种怀疑态度。后来,由于要更清楚地弄明白因果关系 ,我的怀疑精神失去了原有的锋利性,不过它从未离开过我。 有一点我很清楚,少年时代的宗教天堂就这样一去不复返了,这是我 对“仅仅作为个人”这样桎梏的首次反抗,这是最原始的感情、愿望和希 望支配的结果,将实现自我救赎的一个尝试。有一个不可知的世界在我们 之外存在着,它的存在并不取决于我们人类的主观意愿。尽管它是一个高 深而永恒的谜,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人类至少可以部分地用观察和思维 触及到它。这个世界深具魅力,有如争求自由、得到解放一样,吸引我们 的凝视深思。而且我不久就注意到,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许多我所尊 敬和钦佩的人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详。我总是会有意无意地浮现一个最 高目标,那就是借助一切既有力量与条件,在向我们提供的一切可能的范 围里,我们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外部世界。我不乏这样志同道合的朋友,他 们囊括了古往今来的各个行业与国度,他们是一群充满真知灼见的人士。 通向宗教天堂的道路是非常平坦和诱人的,而指向这个天堂的道路却不然 。不过,我从来也没有为选择了这条道路而后悔过,因为它已证明是可以 信赖的。 需要补充的是,我的这些说法仅仅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就好比是 对于一个细节混乱的复杂对象,我只不过是作了一幅简单勾勒了几笔的画 ,所能反映的只能是很有限的意义。对一个思想很有条理的人来说,在付 出了其他方面的代价下,他的这一本性会愈来愈突出,并进而明显地决定 着他的精神状况。故此,尽管他的实际经验确实在很多个变化的单个情况 中发生的,但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人在回顾中所看到的,很可能只是一 种一成不变的规律的发展。每一个人生活的一种原子化现象之所以会出现 ,就在于外界情况是千变万化和多种多样的,相对来说,意识的瞬息变化 则比较狭窄。就我而言,在我的主要兴趣方面,逐渐远远地摆脱了短暂的 和仅仅作为个人的方面,开始转向力求从思想上去理解和掌握事物,这就 是我人生发展的转折点。这样看来,尽可能多的真理已经被包含在上述评 述里,尽管它们是以一种简要的纲要式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如果要对“思维”作一个准确的界定,那是什么?“思维”并非接受 感觉印象时出现记忆形象,也不是当这样一些形象形成一个系列时,其中 一个形象引起另一个形象。不过,在许多这样的系列中某一形象若反复出 现,基于这种再现,它联结起了那些本身没有联系的系列,也就成为了这 种系列的支配因素。换言之,这种元素是一种工具或一个概念。我认为, 区别自由想象或者“做梦”和思维之间的不同,可以从“概念”在其中所 起的支配作用的比例来决定。虽然不是说概念一定要同通过感觉和可以再 现的符号联系起来,但没有这样的联系,思维也无法交流。 大家不禁会问,在这样一个领域里,这个人为什么可以如此轻率地运 用观念,而不作点证明呢?我所给出的答复是:我们的一切思维都是概念 化的一种自由选择,而它的合理性取决于我们概括经验所能达到的程度。 所以“真理”这个概念还不能在这样的结构应用,因为只有在这种元素和 规则已经被一致认可的时候,才谈得上“真理”概念。很多时候,我们的 思维不需要符号也能进行,但很多时候是无意识的,这一点对我来说没有 什么疑问。否则,就不会出现我们有时候不自觉对某一经验感到“吃惊” 了。当经验与我们已经建立的概念世界发生冲突时,这种“吃惊”才会发 生。每当我们感觉这种冲突很激烈并且不可调和时,它就会以一种决定性 的方式对我们的思维进行反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思维的结果就是不断摆 脱“吃惊”。 我记忆中第一次经历这种“吃惊”还是在四五岁的时候:父亲给我一 个罗盘,它的指南针准确行动方式奇特,令我感到震惊,因为在我既有的 头脑里,也即我无意识的概念世界中,它是第一个根本无法找到其相应位 置的事物。这次经验给我的印象是如此的深刻而持久,以至于现在仍盘桓 于我的脑际。我想,当时我就开始思考: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它 的后面。人们对物体下落、刮风、下雨、月亮或者月亮不会掉下来,以及 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区别等都不感到惊奇,因为这些事物司空见惯,人们 也就见怪不怪了。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