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地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科技系列](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0411/15/20230411154053717.jpg)
出版社: 中国商业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4.80
折扣购买: 中国古代地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科技系列
ISBN: 9787504485397
夏代(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存在了四五百年 之久。商代(公元 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存在了600多年。这是我国农业 蓬勃发展的时期, 手工业兴起,城市出现,宫殿建造等,由于物质的丰 富和文化的积累,促进 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一批专门从事科学、 文化活动的专业文化人 出现,又促使文字形成、科学萌芽、造型艺术发展。 地理知识也因社会发展 的需要,取得了与过去漫长的石器时代不可比拟的突 出成就。 远在夏代,开始进人了奴隶社会,青铜器得到使 用,精神意识上占卜之 风盛行。传说中夏代曾发生特大洪水,部落联盟举鲧 治水,但失败了。由儿 子禹继父业。成功了。《史记·夏本纪》载:“禹命 诸侯百姓兴人徒傅土,行 山表木,定高山大川”。他们“陆行乘车,水行乘船 ,泥行乘撵,山行乘棒。 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 泽,度九山……”“禹乃 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可以看出因为治水,直接推动 了地理考察,扩大了地理 视野,并促进了测量和制图学的发展。“准”是测量 方向与物体平直的工具; “绳”是测量距离的工具。“规”和“矩” 都是绘图工具。“规”是校正圆的工具; “矩”可以构成直角,是画方形的曲尺,用 它测量人们不便直接到达的地方。夏代人们 活动区域,古本《竹书纪年》载,夏后芒 “东狩于大海,获大鱼”,从今山西一直到达 东海,都有夏人的足迹。经常的活动,形成 地理观念,表现在当时先进的冶铸工艺上。 《汉书·郊祀志》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 鼎,象九州。”据明代著名学者杨慎(升庵) 研究:“收九牧之金以铸鼎,鼎之象取远方 之图。山之奇、水之奇、草之奇、木之奇、 禽之奇、兽之奇,说其形,著其生,别其 性,分其类……皆一一书焉。”铸在九鼎上 的图表示了丰富的自然地理内容。 由于农业的进步,需要掌握一年之中的季节变化 、日照强弱、气温高低、 雨量变化等情况,于是物候和历法的知识就高度发展 起来。历法是人们为了 社会生产实践需要创立的长时间的计时系统。它利用 与生产密切有关的自然 现象变化的规律,作为天然计时的尺度。它是早期人 们对地理环境系统的认 识水平的集中体现。相传在帝尧时已专门设置观察天 象和时令的官,已认识 到了一年四季寒来暑往的节律以及东、南、西、北不 同地理位置的星象、气 候、动物状况等。《尚书·尧典》很可能成书于周代 ,其中记述的内容资料有 很多是反映夏商的情况。 根据当时认为极远的东、南、西、北所观察到的 鸟、火、虚、昴四星的 位置来确定四季,认识到南方热、北方冷、冬日短而 夏日长以及鸟兽一年四 季中交配、生长、发育的状况。以月相盈亏计月,以 12月阴历加上闰月调整 季节,一年366天。这就是中国首创的夏历,一直用 到周代末期,使用了 1000多年。 商代,人们的天文知识进一步发展,已认识到鸟 星、火星是测定春分、 夏至的重要标志,有了冬至、夏至、春分与秋分四季 划分的知识,学会用干 支纪日,用月亮的朔望周期纪月,用太阳的四季变化 纪年。掌握了用闰月调 整年、月、日之间的分配的方法,形成了商代的历法 。商代历法规定:平年 为十二个月,大月为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日。采用 十干和十二支相配合形 成六十年一周期。殷历平年十二个月,闰月有十三、 十四乃至十五个月。每 年以十二月为岁首。 《夏小正》一书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系统的一部 物候书。它有不少的历 法、物候知识,反映了夏代或夏商之间的实际情况与 认识水平,但其最后成 书晚于商代。全书不到400字,内容却极为丰富。物 候是根据气候引起生物 活动规律的一种自然历法,是用植物生长和气候变化 之间的一定关系来确定 气候状况,并依此状况安排农业生产。此书反映了我 国远在夏代就已能根据 草、木、鸟、兽等物候现象以及一些天文现象来确定 与之相对应的农耕、收 割、蚕桑等农事活动。《夏小正》中所观察记录的都 是一年十二个月中,各月 鲜明的、指示性的生物现象,并由此联系到相关的天 象、气候、农业生产和 政事等。如:“正月,启蛰,雁北乡,雉震响,鱼陟 负冰,农纬厥耒……囿有 见韭,时有俊风,寒日涤冻涂,田鼠出,农率均田。 獭祭鱼,鹰则为鸠…… 初昏参中,半柄悬在下,柳梯,梅杏卡电桃则华,缇 缟,鸡桴粥。” 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