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心世界(在宇宙中的无限可能中创造奇迹)

量子心世界(在宇宙中的无限可能中创造奇迹)
作者: (美)弗雷德·艾伦·沃尔夫|译者:艾琦
出版社: 华夏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4.20
折扣购买: 量子心世界(在宇宙中的无限可能中创造奇迹)
ISBN: 9787508076461

作者简介

艾琦,旅居荷兰,业余时间喜好读书、码字、翻译(英语、荷兰语)、旅游及音乐。坚信“信念创造实相”,以感恩之心度过每一天。译有《约书亚的传导:灵性人生》与《与指导灵沟通:约书亚灵讯和静心练习》。 弗雷德·艾伦·沃尔夫,理论物理学博士,美国图书奖得主。曾任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物理学教授,在全美及世界各地讲学,讲授关于意识与新物理学方面的知识。

内容简介

第一部分 我们是观察者 第一章 被动观察 “有谁见过风?”诗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这样 问。“你我都没有!”尽管如此,我们都相信风的存 在。同样,也从未有人见过基本粒子,尽管如此,物 理学家们非常相信它的存在。然而,为了护持这一信 念,他们不得不放弃一些关于这个物质世界——物质 和能量的世界——的重要想法及概念。他们勉为其难 地在这个原子、分子以及其他基本粒子的世界中探险 、跋涉,量子力学便是他们探险的收获。而他们借由 量子力学所发现的知识则成为对宇宙 的新洞见:观察者影响被观察者。言 导追根溯源的话,量子力学之“根”——关于运 动的新物理学——深植于人们对运动的最初认识。我 们甚至还可以继续向前追溯,在人们对运动有任何认 知之前,便存在着一根细细的“根须”,这便是关于 “观察者”的看法。这一看法中蕴含着“被动的”或 者说“不具破坏性的观察者”这一观念,人类是眼睛 的傀儡,眼见则信为实。 在能够实现科学观测之前,人们必须学着观察和 辨别,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最早的观察既被动 又不具辨别性。我们首先开始观察自己的独立存在; 之后又向上、向外看,开始观察那些“非我”的东西 ;我们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触摸——触摸的后果有 时会是很痛的。那时,“外在世界”可并不总是友好 的。后来,我们慢慢地战胜恐惧,又开始触摸、辨别 各种东西——尤其是它们并不会弄痛我们的时候。这 些都是主动或实验性的观察。 意识的黎明 回到人类对观察的最初尝试并不难,看一看新生 儿即可,看婴儿如何抓住他眼前的手指——同时也是 抓住知识,你就看到了早期的观察者。这个婴儿正在 逐步觉察他与外在世界之间的细微差别。 他一直在思考,这是一个无需语言的思考过程。 爱因斯坦常说,他最好的主意常常是以画面——而不 是以语言——的形式出现的。事实上,爱因斯坦四岁 才开始说话。 或许,也存在着一个综合与分析的过程,这个婴 儿可能也在将母亲发出的声音与他所观察到的事情联 系在一起。无论如何,他肯定在辨别,此种辨别—— 分辨“外在”和“内在”——被称为“主客之分”。 当我们假设的第一位观察者开始学习辨别时,他 就开始觉知。“意识”的意思就是“觉知”,而第一 个觉知肯定是“我是”这个概念。为了感知“我”这 个概念,我们这位“第一个观察者”就需要先学会他 不是他的大拇指,也不是他的脚。这个“内在”的体 验是“我”,那个“外在”的体验则是“它”。 今天,我们能够轻而易举地辨别这一点。举个简 单的例子,觉知一下你的拇指。你能够感受到你的大 拇指,更确切地说,你能够感知你大拇指的存在。现 在,再感知一下你的左脚跟。同样地,仅仅一个小小 的念头——你只需想一下,就能够感受到你的左脚跟 。事实上,你能够以这种方式感知身体的任何器官, 不需要用手去触摸身体的器官,用心智就能够感受它 们。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