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贵州民族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1.50
折扣购买: 韩信(活着就是为了实现理想)
ISBN: 9787541224560
曲水,河北石家庄人,历史系毕业,酷爱中国古代历史,尤其喜欢*事史。为了研究韩信,作者曾历时两年,对韩信的生平经历进行研究,*终写出了这本书稿。应该说,他算得上是韩信研究的半个专家。
第 一 章 贫不渝志 1.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秦王上朝——” 随着宦人的一声高喝,面容俊朗、身着华服的秦王嬴政缓缓走了出来。只见他威严的面容上眉头微蹙,似乎对宦人的称呼很不满意。 一旁的丞相李斯略一琢磨,嘴角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笑容。 果不其然,秦王在朝上刚刚坐定,便向文武百官开了口:“ 众位爱卿,寡人自登基以来,收九鼎,扫六合。如**下归一,四海升平,寡人的功绩,已经**了之前的所有君王。如今,寡人想为自己换个尊称,各位有什么提议吗?” 秦王此言一出,文武百官顿时面面相觑。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大王问话,做臣子的不能不答。可若答得不好, 触动了秦王的“逆鳞”,臣子的脑袋可就得搬家了。 思及此处,在场的大臣都没说话。 良久,一位文官站起来,颤颤巍巍地作揖道:“大王,古时候的三皇五帝,其地位*为尊贵。其中三皇中的天皇、地皇、人皇,以人皇*尊,莫不如,您的尊号就定为人皇吧?” 秦王一听,立马摇头:“ 不妥,寡人创下的乃是不世之功。区区人皇,又怎能表达出寡人的尊崇呢?” 众人一听,秦王连人皇这个称呼都不满意,一个个就*不敢开口了。此时,丞相李斯不紧不慢地站了出来,对秦王施了一礼:“大王,您的功 绩,那是远远超过三皇五帝的啊!因此,不如称作皇帝,不知您意下如何?”秦王连着念了好几遍:“……皇帝,这个尊号的确不错。从**起,寡 人的尊号便是皇帝了!” “是——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大臣哗啦啦跪倒一片,冲着嬴政山呼万岁。 就这样,始皇帝定都咸阳,建立起中国历****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统一全国的文字与度量衡,促进了原各诸侯国的文化交流。 然而,实施这一系列改革时,始皇帝却采用了**的方式,激起了民愤。“焚书坑儒”后,四地之士不满秦始皇的横征暴敛,或举起大旗,或躲进深山。 老百姓*子难过,但比老百姓*难过的,当属原六国那些没落的贵族。在当时,贵族的职责是辅佐王室,陪王伴驾。灭国之后,他们既无农 耕技术,也无经商能力,*子过得异常艰难。 在这些没落的贵族中有这样一户人家,其祖上乃是楚国贵族。这户人家姓韩,自秦国灭楚后,这家人便随着人潮迁往淮阴。 与众多落魄贵族一样,这户人家此时已成为平民。虽然众人仍对他们加以尊称,但心中并不高看他们一眼。 所谓秦失其鹿,群雄必逐之。 **个为秦朝敲响丧钟的,便是来自阳城的农民陈胜。陈胜书写的传奇,*多在于他造反时说的那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句话成就了陈胜,也成就了未来的韩信。 秦二世元年(前 209)七月,陈胜带领九百人起义。自此,秦昭襄王与秦始皇百战拼搏打出来的大秦天下,正式走向瓦解。 天下大乱,英雄自然辈出。陈胜打着为楚国复国的旗号,占据了一小块地盘。然而,在一众野心勃勃的诸侯看来,陈胜不过是农民出身,算得了什么呢? 陈胜根本没有控制六国的实力,只好立原魏国公子魏咎为王。魏咎的弟弟,便是历**有名的魏王豹,也是汉文帝生母——薄姬的前夫。 风云激荡,沧海桑田。两个历史人物此时登场了。项羽名籍,字羽,生于公元前 233 年。与出生沛县的刘邦不同,项羽是货真价实的楚国人。 项羽身高八尺 二寸,按**的标准,是个将近一米九的男人。挺拔的身姿加上举鼎的神力,让项羽身边逐渐聚集了一批能人。 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前 210)十一月,嬴政巡游天下,游至会稽,项羽与叔叔项梁也来围观。项羽往始皇帝处一瞥,不屑道:“ 这有什么好稀奇的?我可取而代之!” 项梁大惊,急忙呵斥,但内心却赏识项羽。 原来,项梁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对秦国的强烈仇恨,让他做梦都想实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愿望。 当天下崩乱、陈胜举义后,项梁知道机会来了。 秦二世元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判定秦朝气数已尽,他找到项梁,拜其为大将。项梁不愿屈居殷通之下,又觊觎殷通的兵粮,于是设计,令项羽斩杀殷通。 众人骇于项羽神勇,纷纷伏拜。自此,项梁与项羽挥兵北上,准备一了**之恨。 这一年,项羽二十四岁,而沛县的刘邦已经四十八岁了。 刘邦虽是历**出名的英雄人物和美男子,但也是历**出了名的无赖。刘邦从小就知道,自己不是俗人,迟早是要做一番大事的。 于是,他很少去地里干活,反而凭借圆滑老练,谋取了一份泗水亭长的差事。 当上亭长的刘邦开始显露出政治“ 才干”。他每*跟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察言观色,口吐莲花,周围也渐渐聚集了一群酒肉朋友。 当然,这些酒肉朋友里还真有几个才华横溢的。头一位便是后来四百多年大汉王朝的开国宰相——萧何,此外还有杀狗贩肉的樊哙,吹喇叭的周勃,以及马倌夏侯婴。 常言道,多个朋友多条路。刘邦喜欢结交好友,喜好饮酒作乐,但奈何囊中羞涩。 通常,人兜里没钱,都羞于出门,*不敢结交权贵。可刘邦不同,不管兜里有无银钱,他都照样四处交友、吃喝,先过把嘴瘾。 白吃白喝久了,刘邦的胆子也大了。一*,单父县的财主吕公迁居到沛县,设宴邀请沛县有头有脸的人物。 主持堂会的是刘邦的好友萧何。萧何对刘邦说:“你吃饭需要交贺礼,贺礼超过一千钱,就坐上座;贺礼不超过一千钱的,都坐到外面。” 刘邦听说他这么一说,就壮着胆前来吃白食。他两手空空,到吕宅门口高喝:“刘季贺万钱!” 里头的吕公一听:“哟呵,沛县还有这么有钱的财主?”于是慌忙请刘邦上座。见了刘邦,又深觉眼前的美男子面相不俗,必成大器。 一旁的萧何笑了:“ 吕公,这刘家老三嘴里没谱的,他哪里有一万钱呢?” 可吕公已经被刘邦的谈吐和长相吸引,不但没有责怪刘邦,反而还将自己心爱的女儿许给了他。 这位貌美如花的吕公女儿,后来便是历**赫赫有名的吕后——吕雉。再将目光转到淮阴县,一子生于那韩姓贵族家中,名为韩信。与其他 贵族一样,韩信从小便读书识字,期望有朝一*能为国效力。可他的抱负还没有实现,楚国就遭*了灭顶之灾。 关于韩信的童年,至今没有史书能记载一二。 当韩信穿过历史的重重迷雾,行走于淮阴县市井中时,他已是一个弱冠少年。 而我们的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2. 良地葬母 “信儿,信儿。你又四处瞎逛了,还不快把手洗干净,准备吃饭了。” 破旧的茅屋前,一位朴实的妇女招呼着儿子。 在那个年代,没落的贵族本就比贫民*加困顿,再加上没有父亲的庇护,韩信母子的生活可想而知。 “ 信儿,你又去哪儿玩耍了?怎么身上手上全是泥?”韩母一边给小韩信擦手,一边询问道。 “ 母亲,我去河边演练兵法啦,”小韩信兴致勃勃地说,“ 我们用石子做士兵,我把他们的‘*队’全都打败了!这多亏了您给我带来的那些兵书啊!” 韩母看着比同龄人身材略显高大的儿子,很是欣慰。 韩信家本就是韩国贵族,虽然长期生活在楚地,但韩母和韩信的骨子里,是带着贵族与生俱来的骄傲的。韩母知道,儿子肯定会成大器。 “ 对了,母亲,咱们家**的那把宝剑,您什么时候才交给我呀?”小韩信一边吃着米粥,一边一脸渴求地看着韩母。 韩母笑着摸了摸韩信的小脑袋:“等你熟读兵书,再大一些能执剑闯荡时,母亲自然就会把剑给你了。” 韩信闻言,*加努力地吃起饭来。 韩信的母亲是个**刚强的女人,她将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于韩信身上。她不愿让韩信*心家里的生计,每当韩信一脸关切地问她“ 母亲,您昨夜是没休息好吗?为何**如此疲惫”时,韩母都会笑着告诉他,自己一切都好,让他好好读书。 好在小韩信胸有大志,又十分孝顺,这一切都让韩母欢喜欣慰。她也暗下决心,决不能让贫困的家庭,成为阻碍韩信前程的绊脚石。 于是,韩母设法为小韩信带来了*多的书籍,在韩信同龄人纷纷学习农耕与经商时,韩母也没有动摇。虽然她知道,让韩信早点做些家事,能让自己轻松些。但她*愿意让韩信有出息,以后能凭自己的本事,当一个真正的贵族。 小韩信知道母亲的意思,懂事的他也不愿意让母亲为难,于是常常待在家中读书。或许是韩母望子成龙的苦心敦促了韩信,又或许是韩信从小就有建功立业的心志,总之,他学习**刻苦,每*读书都异常勤奋。 聪颖的天资加上后天的努力,韩信很快掌握了必要的知识。此时的韩信,已经有了出人头地、一展宏图的抱负,这段时光也成为他*后建功的根基。 韩母一心盼着儿子成才,家中大小事务一律不许韩信插手,皆由自己*劳。韩信也不负母亲的期望,把书中所有内容都学得融会贯通。 其中,*让韩信着迷的当属兵书。为了研究兵法,韩信几乎每*都废寝忘食。似乎他天生就属于兵法,又或者说,兵法就是为他创造的一样。 凭着对兵法的热爱,韩信很快钻研起来。他心中的道路也逐渐清晰起来,虽然韩信还不能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但他能预感到,自己天生就是要带兵打仗的。 他,必然会在将来的战斗中,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 每每想到此处,他便铆足劲头,*加用功地读兵书。就在韩信醉心于兵法时,韩母却因为长期的辛劳与清贫去世了。 顿时,韩信从一个尚不担心温饱的少年,变成了孤儿。 母亲辞世,对韩信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他渴望母亲看到他功成名就、建功立业的那天,但母亲匆匆离去,永远也回不来了。 想到母亲的温柔与坚强,韩信不仅潸然泪下。 “ 世间之事,一直都是不公平的吗?为什么您那么善良、温柔,可命运却如此折磨您?您还未看到我重振韩家门楣,我还未来得及好好孝敬您, 您为何要离我而去呢?”韩信看着母亲似乎熟睡的面孔,口中喃喃自语。他擦干眼泪,决定要厚葬母亲。 在封建社会,人们对丧葬之事**讲究。尤其是权贵之家,他们不仅对葬礼的排场**讲究,而且会准备丰厚的殉葬品,同时为坟茔选择良好的风水之地。 然而韩信找出家中所有的银钱,也不够将母亲风光大葬。母亲生前,自己未能好好尽孝,母亲去世后,自己若还不能将其厚葬,岂非太过不孝? 韩信决定,排场可简,但风水上佳之地一定要有。于是,韩信找到一块**开阔的高地。这片土地足以安置上万户人家居住,连一些达官贵人的冢地都不如这里宽广。 韩信很满意,将母亲妥善地葬到这块高地上。 韩信此举,实为将自己纳入公侯将相的行列中。 当时,身边的人纷纷嗤笑韩信异想天开,他们无法理解一个寒微又“ 一无是处”的人,为什么不去好好耕田劳作,而在坟冢的选择上煞费苦心。 直到后来韩信功成名就、荣归故里时,人们才知道燕雀与鸿鹄的区别。司马迁曾亲自到淮阴看过韩母的冢地,并写下了这样的评语:“良然。” (《史记?淮阴侯列传》) 3. 生计渺茫 将母亲安葬后,韩信继续在淮阴县生活。失去了母亲的照料,韩信的生活变得*加困难。 一*,韩信去河边闲游,碰到了一位儿时玩伴。 “哟,这不是韩信大将*吗?”对方看到韩信,忍不住调侃了一句。韩信知道,对方是在故意挑衅。他咬了咬牙,没有吱声。 对方看韩信不吱声,*加肆无忌惮:“哟,韩信大将*,你怎么不说话了?你的千*万马呢?是不是在这里啊?” 说完,对方从河滩上抓起一把石子,朝韩信丢去。 韩信实在忍无可忍,他一边用双手护住头部,一边喊道:“他*,我定要当上大将*给你瞧瞧!彼时,你可别忘了**的所作所为!” 韩信语气极其坚定,神色也**坚毅。对方被韩信的气势所震慑,悻悻而去。 回到家中,韩信想到刚刚*到的屈辱,心中不由感慨万千。 从前,自己在母亲的庇护下是多么安逸。母亲会将衣食准备妥当,他只需读读兵书、练练剑法即可。 可是现在,韩信手里仅有母亲留下的一点积蓄,何谈安身立命、建功立业呢? 何况,韩信虽然一直寒微,却始终保留着贵族的生活习惯。每*晨起, 他都会佩戴着**宝剑,穿戴整齐地去各个地方游玩。渐渐地,本就贫困的韩信*加贫困了。 因为出身,他无法谋求仕途。又因为无技傍身,他只能贫苦下去。 一*,韩信游玩归家后,感到一阵饥饿。他掀开米缸准备煮饭,却发现米缸空空,竟然连一粒米都没有了。 韩信看着米缸,内心一阵愁苦,不禁感叹道:“ 可叹我韩信熟读兵书,满腔抱负,如今竟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这*子又该怎么过呢!” 他无奈地盖上米缸,舀起一大瓢冷水喝下,过不了一会儿,他腹中又咕咕作响起来。 韩信本就比同龄人高大魁梧,加上又是正值青年,胃口格外好。这么大的小伙子,别说饿一顿,就算一顿不让他吃饱,也是极难忍*的。 韩信再次搜遍了家中的各个角落,可无奈还是没有找到余粮。别说米粒了,就连能充饥的东西也是遍寻不见。*不了腹中饥饿的韩信躺到*上, 准备用睡觉的方式缓解饥饿。 此时的韩信越想越觉得委屈。他身为贵族后裔,非但不能一展抱负, 反因温饱寸步难行,这简直是天大的讽刺。 他想着,手不由自主地按到宝剑上。 这柄宝剑是韩信家传的。虽然他没有手艺,也没有做生意的本钱,但如果把宝剑典当出去,还是能换来不少钱的。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马上被否决了。 “ 自己怎会有如此念头?这样还算是贵族后裔,还算是个男人吗?”韩信因自己刚刚冒出的想法而深深自责着。 在韩信看来,有了佩剑才能算真正的男人。在这段苦难的*子里,这把剑就是他**的精神寄托,无论如何困顿,他都不会卖了这把佩剑。 好不容易熬到东方发白,韩信从*上爬起来,照例穿上“ 百宝衣”,佩戴好心爱的宝剑,打水洗一洗脸,收拾一下自己,然后踏步出门。 由于腹中饥饿,韩信出门尤其早,街坊四邻都在生火做饭。 听到叮叮**的洗锅做饭声,韩信的肚子*饿了。他不自觉地把脚步挪到了邻居家门前。正在做饭的邻居抬起头来,看到韩信正盯着饭锅出神, 于是赶忙客气道:“公子**起得真早,可吃过早饭了?如果没吃,就一起到家中吃一些吧。” 韩信素*以贵族自居,自尊心也比旁人强上许多,他不想让邻居知道自己家已经揭不开锅,于是撑着面子说道:“尚未吃饭,等会儿就回家做饭去了。” 邻居见韩信如此说,以为韩信家中有饭,便又客套道:“公子,如今您的家中只有自己了,既然没做饭,又何必那么麻烦呢?我们是邻居,如果不嫌弃,就请一起吃点饭吧。” 面对邻居如此盛情的邀请,韩信心里**高兴,也**感动。于是, 已经饿得头晕的韩信不再客套,马上对邻居说:“ 既然如此,那就麻烦你们了。” 听到韩信这样讲,邻居反而愣了一下。他原本只想客气客气,谁料韩信真的要来家中吃饭了。邻居有些后悔,但事已至此,还是客气地说道: “哪里哪里,公子光临寒舍,是我的荣幸。” 邻居将韩信请到家中,早饭是些清粥。由于秦朝暴政,老百姓几乎都吃不饱饭,只能用清水煮米,填填肚子而已。 韩信从头夜便没有进食,看到清粥*加把控不住,几乎是一口气吃光了邻居全家人的早饭。邻居家也不殷实,哪经得起韩信这样的青年敞开吃呢?但看在同是街坊,韩信又实在可怜的份上,邻居没有发作。 就这样,韩信蹭到了人生的**顿饭。 第 二 章 市井冷暖 1. “寄食”*辱 饥肠辘辘却承蒙邻居关照的韩信,终于吃到了一顿饱饭。 饭毕,韩信道了声谢,便挎着宝剑在大街上、小河边闲逛,一会儿跟人攀谈,一会儿又拿起石子在河滩上摆摆阵法。 夕阳西下,人们纷纷回家准备做饭,韩信又感到了饥饿。于是,他从河滩上站起身来,慢慢往家走去。 来到邻居门前,韩信看到对方正在洗菜。刚想上去打个招呼,邻居却假装没有看见他。韩信愣了一下,便立刻明白了。原来,邻居是害怕自己到家里蹭饭啊! 韩信脸上一热,感到自尊心*到了极大伤害。于是,他甩了甩袖子, 心里暗想:“如此势利,待我来*富贵,还怕你不来巴结我?” 虽然这样想,但肚子却咕咕叫个不停。想到家中连一粒米都没有,韩信叹了口气,只好在附近徘徊。 这时,他看到另一户人家正在做饭,于是上前打招呼:“您在做饭啊?”邻居见是韩信,也客气地跟他打了招呼:“是啊。公子没有做饭吗?如 果不嫌弃,就到家里吃顿便饭吧。” 有了**次蹭饭的经历,加上邻居对自己以礼相邀,韩信便高兴地回道:“那就麻烦你们了。” 这位邻居也被韩信的直白吓了一跳,虽然心里有些不高兴,但嘴上还是客客气气地将韩信请进了门。 就这样,韩信把附近邻居家都蹭了个遍,*子也勉强过了一阵。*开始,邻居们碍于面子,再加上韩信平*诚信有礼,都会给他几碗饭吃。可一来二去,这些邻居们也不再跟韩信客套了。 邻居们原本就是贫民,家中都不富裕,韩信吃得又多,谁家都觉得负担不起。再有便是韩信每*只来蹭饭,却不曾给过他们半点好处,令他们**生气。再见到韩信时,大家也就心照不宣地避开他,彼此间也都在谈论韩信蹭饭的毛病。 这样的话传到了淮阴县南昌亭长的耳朵中。这位亭长是个仁厚之人, 他听说韩信落魄到挨家挨户蹭饭的地步,心里有些不忍,于是对妻子说道: “ 这个韩信因为蹭饭,所以不能被举荐为官。可韩信心高气傲,如果不是*子实在困难,又怎会去蹭饭呢?再者,他终究是贵族出身,且熟读兵法, 想必*后定能飞黄腾达。不如,以后就叫他到咱们家吃饭吧?” 亭长的妻子有些不乐意,于是说道:“亭长本就是个芝麻小官,我们自己都吃不饱,你还要加一张嘴,这不是雪上加霜吗?” 亭长有些为难,但还是坚持道:“我身为亭长,总不能眼看着韩信饿死吧?你不要再说了,去把韩信叫到家里吃饭吧!” 妻子满心不高兴,但拗不过亭长一直坚持,只好找到韩信说:“ 亭长知道公子的情况,所以想请公子到我们家里吃饭。” 韩信十分感动,他对亭长妻子深施一礼:“多谢你们,等我韩信将来富贵,定忘不了亭长与您的大恩。” 饭桌上,亭长对韩信很是看好,鼓励韩信道:“公子谈吐不凡,且胸怀大志,将来必能成就一番事业。如今,公子落难,我身为亭长一定会帮助你。以后若公子没有饭吃,就请直接到我家里来吧!” 韩信对亭长十分感激,也决定*后一定要好好报答。 就这样,韩信每*三餐都在亭长家吃。刚开始还好,可时间长了,亭长家也渐渐开始揭不开锅了。 一*,亭长妻子掀开米缸,发现家里的米缸快见底了。终于,她再也忍不住了。 她在亭长面前怒斥韩信“ 无耻”,成*在家里吃饭,把家里都吃空了。亭长被妻子说得有些心动,但嘴上还是说道:“ 当初是我邀请韩信来家里吃饭的,如今怎能说反悔就反悔?” 亭长妻子知道亭长不会直接让韩信离开,于是心生一计。 第二天,天还没亮,亭长妻子便起来做饭,饭做好后,她把还在熟睡 的亭长叫了起来。亭长有些纳闷:“**怎么这么早?” 妻子说道:“ 我们先吃,等韩信来了,我们都吃过饭了,也不必为他再做。” 亭长无奈,只能吃了饭又接着睡觉。到了吃饭时间,韩信来到亭长家, 却发现亭长家**并未做饭,反而都在睡觉。 韩信不解,于是在门前踱步。亭长妻子看见韩信,故意慢悠悠地洗漱, 然后打扫院子,盥洗衣物,就是不做饭。 韩信心下了然,红着脸上前询问。不问倒好,一问,亭长妻子便怒斥韩信,让韩信颜面扫尽。 虽然韩信之前就在邻居家遭过白眼, 但被指着鼻子骂还是生平**遭。 《史记?淮阴侯列传》对此事的描述为:“怒,竟*去。”可见素来好面子,且自尊心强的韩信当时有多愤慨。 怒极离去的韩信对亭长一家很失望,做善事有始而无终,又怎么能算仁厚呢?腹中空空的韩信在乡间漫无目的地踱步,却无人愿意与他搭话。 韩信来到经常用石子演练兵法的河边,突然眼前一亮。 2. 漂母饭恩 韩信漫无目的地来到河边,看见河里的鱼游来游去。他眼前一亮:“何不钓几条鱼来吃?” 说干就干,韩信急忙回家找出一根竹竿和一捆粗线。他将粗线捋好, 系在竹竿的前段。他仿佛记得,隔壁家孩子钓鱼用的鱼竿上是有鱼钩的。 可当时,秦国收缴了老百姓所有的铁器。韩信的家传宝剑是被母亲悄悄保存下来的。当时,连屠夫的屠刀、农民的锄头都要到官府登记在册, 韩信又能上哪儿去找材料制作鱼钩呢? 他想到姜子牙直钩钓鱼的故事,心里有了点儿底,于是拿着竹竿匆匆来到河边。他倚在一棵垂柳下,手中拿着一根竹竿。竹竿的前端系着一条线绳。可韩信哪能钓上来鱼呢?他连鱼钩和鱼饵都没有。何况,姜子牙钓的 并非鱼,而是人;他韩信迫切需要的,只是河中游动的小鱼啊! 就这样,他在河边站了半天,直到饿得头晕眼花,也没能钓上半条鱼。 见毫无收获,韩信只能站起身来准备回家。如今的韩信,可谓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不要说成家立业,现在就连吃一顿饱饭也难。 可韩信即便到了**的地步,仍然觉得自己*后必定能成大器。 可能有人觉得,韩信到处蹭饭真是厚脸皮,就连史书也将年轻时的韩信评价为“ 无行”。但在韩信自己看来,他从未主动去谁家要求吃饭。虽然被人耻笑,被人看不起,但他并不觉得蹭饭是“无行”的表现。 并且,他始终以王孙贵族自居,虽然蹭饭丢人,虽然食不果腹,但他不屑做那些偷*摸狗的事。 一*,正当柳树下的韩信饿得头晕时,他忽然抬头看见河的上游有三五个妇女正在盥洗衣物,她们一边用木槌敲打着衣服,一边相互说笑。 韩信摇头道:“我说鱼儿怎么不上钩,原来是被上游这些妇人吓跑了。”说着,韩信打算换个地方继续钓鱼。 韩信看着聊天的妇女们,妇女们也在聊着韩信。原来,这些妇人们早就知道韩信四处蹭饭的“恶名”。 在这些妇人中,有一位专靠盥洗衣物为生的妇人,村里人都叫她漂母。漂母看到韩信独自在河边钓鱼,心下明白,这小伙子**肯定又没饭吃了。她动了恻隐之心。漂母放下手中衣物,回家拿了一些饭食送到韩信面 前:“这些是我的午饭,**粗陋。如果公子不嫌弃,就请吃些吧!” 闻着饭菜的香味,韩信缓缓睁开眼睛。他看见面前这位提着食盒的中年妇人,心里一阵感慨。这位妇人与自己并非邻居,也素不相识,如今竟然主动给自己送饭,这怎能让人不感动呢? 他接过饭食,赶忙向妇人道谢:“ 乡邻们看见我,都如同看到瘟疫一般,唯恐避之不及。您与我非亲非故,又非邻居,却愿意赐饭食于我,我实在不知道如何感谢您才好。” 漂母摆摆手:“一顿饭食而已,公子不必客气。” 韩信再次向漂母深施一礼。礼毕,便狼吞虎咽起来。 看着韩信吃完了,妇人继续说道:“ 我就住在附近,以漂洗衣物为生。如果公子不嫌我的饭菜粗陋,可以每*在此树下等我。虽然我穷困,但还能赠给你一顿饭食。” 韩信十分感动,于是对妇人深施一礼,表示感谢。 解决了吃饭问题,韩信*是每*待到河边。他按照兵书上描绘的图形, 用树枝画着敌我双方的阵营。他以石为兵、用沙作粮,运筹帷幄、纵观全局。演练到兴起时,韩信会兴奋起身,一边擦拭宝剑,一边踌躇满志地自言自语道:“大丈夫,当于此中直取万户侯!” 演练完毕,他便继续坐在河边钓鱼。此时的韩信已经顾不上鱼儿上不上钩了,他满脑子都是兵法的问题:这一战当如何*守?如若敌众我寡, 又当如何取胜? 当韩信感到腹中饥饿时,漂母早已将饭食准备好,送到韩信手上。 这样的*子持续了几十天。漂母每天到河边盥洗衣物,也每天为韩信准备饭食。终于有**,韩信在接过漂母饭食时脸红地说道:“ 您没有嫌弃我,反而送我吃食。等*后我封侯拜相,一定赠予您千金,报答您我的恩情。” 漂母听完韩信的承诺,顿时把脸沉下来:“你堂堂七尺男儿,一不能耕地,二不会经商,沦落到这种地步。我看你可怜,给你饭食,并不是贪图你的‘千金’,你说这些话,简直是侮辱我。如果以后还想吃我的饭,就不要再说这样的话!” 这番话**浇醒了韩信。 3. 胯下之辱 *到漂母的责备,韩信不禁思绪万千。 是啊,自己一不能耕地,二不能经商,空有凌云壮志,可想要建功立业又谈何容易呢?一腔热血,却连吃饭都困难,又谈什么千金相报呢? 思及此处,韩信心情十分低落。他佩戴着宝剑,在市井漫无目的地走着。这淮阴县虽小,百姓的*子虽然难过,但市井却是一如既往地热闹。 不管是摆摊经商的,还是路上闲逛的,大家也全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韩信常年佩剑行走于此,每个人都认识这个流浪蹭饭的少年。毕竟在 淮阴县城里,有资格佩剑的人很少,尤其像韩信这样的年轻人,*是引人注目。 在淮阴县的市井中,有一个由年轻人组成的小圈子**出名。这个小圈子里的年轻人,家中长辈都是县城中有头有脸的人物。当然,说是有头有脸,相对穷苦百姓而言,也只是过得稍微好一点的生活。 韩信不属于这个圈子。为什么?首先,韩信是县城里出了名的“ 蹭神”,兜里没有一文钱的他,根本无法混进来。其次,韩信自视甚高,常以贵族自居,不屑与这些年轻人交往。如此穷苦,却如此孤傲,自然没有圈子愿意容纳他。 韩信走在街上时,也常被这个圈子里的人嗤笑。 这天,韩信从河边回来,正思考漂母说的话,却不料被人拦住了去路。原来,他正好路过一个肉铺门口,拦住他的正是肉铺老板的儿子,他是这个圈子里的“头目”。 “ 韩信!你白长了这么高的个子,还喜欢随身配着宝剑。看着是个英雄,其实是个懦夫!”说完,肉铺少年身边的几个小青年也拦住韩信,并且撸胳膊挽袖子,想好好戏弄羞辱一下他。 周围的人见肉铺少年拿韩信开玩笑,纷纷围上来准备看个热闹。眼见周围人越聚越多,肉铺少年*来劲了:“我说韩信,你腰上的宝剑从哪儿来的?不会是偷来的吧!” 韩信面无表情地看着几个小青年,说道:“与你无关,让开。” 肉铺少年上前一步,将双手横抱在胸前,双腿分开,笑着说道:“ 放你过去不难!你要是有种,拿起剑往我心窝刺进去;你要是没种,就从我胯下钻过去!” 众人闻言哈哈大笑,韩信死死盯着肉铺少年,攥紧了拳头。肉铺少年被韩信盯得有些发毛,但他还是断定,韩信就是个懦夫,不敢拔出宝剑。 韩信看着周围人越聚越多,心里不由得想:是十步杀一人,血溅七尺, 还是像狗一般从他的裤裆下爬过去呢?如果杀掉他,不过是少了一恶少, 但杀人需偿命,自己尚未实现鸿鹄之志,何苦给一麻雀陪葬?*何况,韩信的宝剑由上好精铁锻造而成,寒光映*,摄人心魄。自古以来,名剑只斩千夫长,杀一小人,何苦来哉? 想到此处,韩信默默低下了头。 众人看韩信有要爬过去的意思,纷纷起哄道:“韩信果然是懦夫,他不敢杀人,要爬了!” 肉铺少年闻言*加嚣张,他不怀好意地把双腿分得*开:“韩信!你个懦夫!快点爬过去!” 围观的人笑声*大了,甚至有人拊掌而笑。 韩信在众人的嘲笑声中双手按住宝剑,并快速将剑从腰间取下。 看热闹的人看见韩信如此举动,以为恶少将他逼急了,韩信要出手大开杀戒了! 刹那间,热闹的街市上鸦雀无声。恶少看到韩信亮出宝剑,吓得有些腿软。但他嘴里还是不依不饶道:“懦夫韩信!我就不信!你敢杀我?” “杀了他——” 看热闹的人群中,不知是谁带头喊了一句。大家都纷纷起哄,叫韩信杀掉恶少。 可接下来的一幕却让众人大失所望。 韩信把剑扔到地上,然后单膝跪下,双手撑地,在围观人群轻蔑的笑声中,慢慢双膝跪地,从恶少的胯下爬了过去。 这两条腿仿佛两座大山,将韩信*为看重的尊严牢牢压在了下面。 “ 这里待不下去了。”韩信满脑子想的都是这句话。他一边想着,一边心情复杂地站起来,捡起宝剑,在众人的嘲笑声中头也不回地走了。 关于韩信市井*辱,古今一直有两方面评价。 清初诗人沙张白为韩信作诗一首,专门描写他胯下*辱一事:“韩王孙,昔何懦。恶少年,能死我。”其意是说,韩信胯下*辱并非是懦夫表现,一个人面对如此羞辱,竟然能隐忍不发,这才是坚韧与大勇,何其可怕。 而苏轼也在《留侯论》中讲述了大忍与小忍的区别。小忍乃是“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大忍却是“ 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试想,若韩信拔剑而起,刺死恶少。周围乡邻必然会抓住韩信送去见官,恶少的家人也不会善罢甘休,必然会将困顿的韩信逼入穷途末路。倒不如忍下一时之辱,以待来*。 淮阴县,虽是他生长的家乡,却容不下他的雄心壮志。韩信知道,是时候离开了。 阅读本书前先思考三大问题: 1.为什么韩信被称为兵仙? 2.坚持到底是否能成就自己的梦想? 3. 韩信带兵作战能力如此之强,为什么政治上没有什么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