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儿童--中国幼教先驱陈鹤琴的故事

一切为了儿童--中国幼教先驱陈鹤琴的故事
作者: 鲁黎
出版社: 湖北教育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4.50
折扣购买: 一切为了儿童--中国幼教先驱陈鹤琴的故事
ISBN: 9787535176943

作者简介

鲁黎,女,1963年元月生于北京。文学学士,硕士研究生学历。 现任武汉新世纪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武汉明星艺术学村幼儿园总园长、高级教师。

内容简介

1899年正月16日,不足7岁的鹤琴上学了。 这天一大早,鹤琴按照想要取得功名的人家都要 拜文魁星和武魁星, 以求得庇护和保佑的旧俗习惯,在家里拜过了兴旺读 书人的文昌帝君。 拜过之后,二哥一手接过母亲准备好的果核糕、 棒香、红蜡烛, 一手牵着小鹤琴,向书馆走去。 在二哥的引领下,他来到了设在对角的横街上、 离自家不远的王 星泉先生创立的学馆,开始了自己在私塾的学习生活 ,开启了自己童 年生活中的又一个重要的环节。 他的启蒙先生是馆主王星泉先生。王星泉先生也 是二哥的老师。 是百官镇上数一数二的名教师,学识渊博,待人和善 。 进门之后,先是向孑L夫子行大礼。首先是二哥 把果盒摆在孔子的 神像前,再点上蜡烛和棒香,然后请先生坐在神座的 左边,鹤琴直立 双手合拢举起一拜,跪在蒲团上一拜,立起来再一拜 ,跪下去又一拜, 这就是过去学童入学的“四跪四拜”大礼。 小鹤琴在孔夫子神像前行过大礼后,接着就是拜 先生,只见他双 手合十,举过头顶,十分虔诚地跪下,面对王先生连 拜四次。 拜毕,他一转身,面向座位上的同学们一一作揖 ,算是拜见同窗 学友。 最后,在二哥的引导下,来到后房拜见师母。仪 式之后,先生把 蜡烛吹灭,把糕点象征性地留下一点,剩下的全部分 给了学生。 每天早上8点,鹤琴进入书馆,先拜过孔子,然 后在自己的座位 上坐好,朗读前一天学习的内容,等先生来了之后, 就开始依次背诵 学过的课文。 背诵往日学习过的课程时,小鹤琴的小脑袋瓜像 钟摆一样,不停 地悠来晃去,垂在脑后的小辫子一甩一甩,样子很可 爱。 旧课背完之后,就开始学习新的内容,因为每个 学生的学习情况 不一样,每个人的年龄、知识层次和读的课本也不一 样,所以,先生 必须因材施教,一类学生一个样。 鹤琴和几个刚入学的蒙生,层次是最低的,只好 先生念一句,自 己跟着读一句,教完了一节,就做上记号,把书拿回 来,自己朗朗诵读。 等到天近晌午,炊烟四起时,先生说了声“放午 学”,听罢先生的 话,同学们便把书包收拾好,来到孔子神像前作个揖 ,然后像燕子出 笼一样飞奔回家。 吃完中午饭,再回到书馆。下午的学习内容是写 毛笔字,鹤琴和 同学们一起拿出文房四宝,铺开纸,用毛笔蘸着砚池 里的墨汁,按照 先生教的方法,一点一横地写着。王先生很负责任, 站在学生后面观 察学生的写字姿势,运笔规则,见写字不得法的学生 ,就走上前去, 手把手地教,同时边教边讲,告诉学生撇要怎么撇才 会有劲,横要怎 样写才合理。这样亦步亦趋地学了一段时间,等到孩 子们稍微能写了, 先生就开始引导学生描红纸、印格、临帖。 七岁的鹤琴,做什么事都非常认真,写字也一样 ,字写得工工整 整、规规矩矩的,点横竖撇捺像模像样,字的间架结 构也日益合理。 夏天的午后,天黑得晚,写完了字就是对“对子 ”,先生每天出一 个对子上联,让学生们对下联,从一个字开始,逐渐 增加到六七个。 对对子是写律诗的基础,按照规律来,不仅词性要对 得相同,而且还 要求平仄对得相反协调,这是一门既严格又启智的课 程。王先生先讲 了一下规律,要求大家按要求来对。讲毕,他出了一 个“天”字,请 大家对。孩子们立即对上“地”。紧接着王先生又出 了一个“风”字, 孩子们便立即对上了“雨”。P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