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人生智慧”三部曲

林清玄“人生智慧”三部曲
作者:
出版社: 天地
原售价: 132.00
折扣价: 75.30
折扣购买: 林清玄“人生智慧”三部曲
ISBN: 40104135220

作者简介

林清玄(1953—2019),中国台湾高雄人,当代作家、散文家。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30岁前得遍台湾地区文学大奖,连续13年被评为台湾地区十大畅销书作家。文章曾多次入选中国大陆中小学语文教材。已出版散文集《莲花开落》《温一壶月光下酒》《白雪少年》等。

内容简介

《处处莲花开》与马祖道一同创禅林清规的百丈怀海禅师,曾有一个伟大的教化:“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意思是一日不工作,一日就不该吃饭。在百丈晚年,他仍然每天下田耕作。弟子们担心他太劳累,把他的锄头藏起来,结果百丈从那一天开始节食,到第三天,弟子把锄头还给他,他到田里工作后才开口吃饭。百丈这样努力工作,一直到九十五岁逝世才停止。我每次想到百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教诲,就有一种庄肃的心。百丈的好,就好在他不是说“一日不坐,一日不食”,因为终日晏坐的人不一定能体会禅心。禅心是遍一切处,无所不在的,唯有在奋力的工作中还有禅心的人,才可能迈入“日日是好日,处处莲花开”之境。从禅宗的历史看来,有非常多的祖师是在工作中契入悟境,数量不比坐着开悟的少。因此,我们可以说,百丈禅师是最早提出工作禅心的人。这伟大的创见,带来两个深远的影响,一是使禅的修行落实于生活,使生活的每一个片段都有开悟之机,唯有如此,人才不会舍弃生活,去追求那些不着边际的悟境。二是使禅的修行从寺院中扩展出来,使禅师离开禅堂和蒲团也可以开悟;使无缘进入寺院修行的人,也能站在人间修行。这种打破修行藩篱的创见,使得历史上几次灭佛运动中,禅宗都能幸运度过,并在灭佛运动过后,很快地生气勃发。另外,禅师通过工作,身体锻炼得更为强健;禅师通过工作,变得更有组织,更有效率;禅师通过工作,参与了人间疾苦,不致因追求开悟而造成寄生社会的印象。通过百丈禅师确立的丛林清规,历史上的禅寺虽然规模宏大,常达到数千人以上的徒众,却能戒律严明、分工合作,井井有条。这不只是工作禅心了,而是了不起的企业管理。有一次,我和徐木兰教授谈道,如果能有人研究古来丛林的管理方法,说不定会给现代化的管理带来一些新的启示。徐教授是专研企业管理的,加上自己对瑜伽、修行的体验,就表示了高度的兴趣。近来,读到她的新作《工作禅心》,正是从企业、管理、工作来分析职场里如何锻炼心灵和发展潜能的方法。她把中国禅和西式工作伦理相结合,写成一系列精练的短文,创见非凡,对于在工作中彷徨、受挫、无奈的心灵,相信能带来更大的启示,更深的思考。人,必须工作,这是人生的无奈;但人,能通过工作启发智慧,发展禅心,又是何其幸运!百丈禅师还有两件伟大的事迹,一是在他的丛林里“不立佛殿,唯树法堂,表法超言象也”。他在寺庙中不设佛堂,只有说法坐禅的地方,因为法是超越形式的。禅心不是形式,因此,办公室里也是法堂,禅心也不拘形式,上司、同事也可以是修行的法侣。二是他强烈主张弟子的成就应该超过师父,只有这样的弟子,才有被传授的资格。他说:“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这是从老师的角度看。如果从弟子的角度,每一个弟子也应该有超越师父的雄心才好。在职场工作的上班族可能职位卑微、人微言轻,但若认识到禅心平等的真意,见解超过老板是很容易的事,只要愿意锻炼,成就也有超越的可能。这样,在工作中不但“堂堂正正又有何惧”,还能“乐在工作”,“来一场丰富之旅”哩!《思想的天鹅》有时候我在想,人的思想究竟是像什么呢?有没有一种具象的事物可以来形容我们的思想?偶尔,我觉得思想像彩色的蝴蝶,在盛开的花园中采蜜,但取其味,不损色香,而这蝴蝶不能在我们预设的花园中飞翔。它随风翻转,停在一些我们不能考察的花丛中,甚至让我觉得,那蝴蝶停下来时有如一株花。偶尔,我觉得思想犹如海洋,广大与深度都不可探测,在它涌动的时候,或者平缓如波浪,或者飞溅如海啸,或者反映蓝天与星光。只是,思想在某些时候会有莫名的力量,那像是渔汛、暖流或黑潮从不知的北方来到,那可能就是被称为是“灵感”的东西。偶尔,我觉得思想像是《诗经》中说的“鸢飞戾天,鱼跃于渊”的鸢或是鱼,上及飞鸟下至渊鱼,无不充满了生命力,无不欢忻悦豫,德教明察。鸢鸟的眼睛是最锐利的,可以在一千米以上的高空,看见茂盛草原中奔跑的一只小鼠;鱼的眼睛则永远不闭,那是由于海中充满凶险,要随时改变位置。不过,蝴蝶的翅力太弱,生命也太短暂;而海洋则过于博大,不能主宰。鸢呢?鸢太过强猛,欠缺温柔的性质;鱼则过于惊慌,因本能而生活。思想如果愿意给一个形象,我愿自己的思想像天鹅一样。天鹅的古名叫鹄,是吉祥的鸟,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中的那种两翼张开有六尺长的大鸟。它生长于酷寒的北方,能顺着一定的轨迹,越过高山大河到达南方的温暖之地。它既善于飞翔,非白即黑;它能安于环境,不致过分执着……天鹅有许多好的品性,它的耐力、毅力与气质,都是令人倾倒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中,对情感至死不渝的天鹅,不知道使多少人为之动容。我愿意自己的思想浩大如天鹅越过长空,在动荡迁徙的道路上,不失去温和与优雅的气质。更要紧的是,天鹅是易于驯养的,使我不至于被思想牵动,而能主引自己的思想,让它在水草丰美的湖滨自在优游。据说,驯养天鹅有两个方法,一个是把天鹅的一边翅膀修剪,使它失去平衡不能起飞,它就会安住于湖边。另一个方法是,把天鹅养在一个较小的池塘里,由于天鹅要想起飞,必须先在水中滑翔一段路途,才能凌空而去,若池塘太小,它滑翔的路程太短,就不能起飞了。从前,欧洲的动物园用前一个方法驯养天鹅,后来觉得残忍,并且展翅的时候丑陋,现在都用后面的方法。驯养思想的天鹅似乎不必如此,而是确立一个水草丰美的湖泊作为天鹅的家乡,让它既保有平衡的双翼(智慧与悲悯),也让它有广大的湖泊(清明的自性),然后就放心地让它展翅翱翔吧!只要我们知道天鹅是季候之鸟,不管它是飞到万里之外,它在心灵中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家乡。经过数万里时空,在千百劫里流浪,有一天,它就会飞回它的家乡。传说从前科举时代有一段时间,凡是到京城应试的士子都要穿“鹄袍”,译成白话就是要穿“天鹅服”,执事的人只要看见穿白袍的人就会肃然起敬,因为那些穿着白衣的年轻孩子,将来会有许多位至公卿,是不可轻视的。佛教把居士称为“白衣”,称为“素”,也是这个意思。思想的天鹅也像是身穿白袍的士子,纯洁、青春、充满了对将来的热望,在起飞的那一刻不能轻视,因为它会万里翱翔,主宰人的一生。在我的清明之湖泊,有一只时常起飞的天鹅,我看它凌空而去,用敏锐的眼睛看着世界,心里充满对生命探索的无限热忱。我让那只天鹅起飞,心里一点也不操心,因为我知道天鹅有一个家乡,它的远途旅行只是偶然的栖息,它总会飞回来,并以一种优雅温柔的姿势,在湖中降落。《河的感觉》1秋天的河畔,菅芒花开始飞扬了,每当风来的时候,它们就唱一种洁白之歌,芒花的歌虽是静默的,在视觉里却非常喧闹,有时会见到一株完全成熟的种子,突然爆起,向八方飞去,那时就好像听见一阵高音,哗然。与白色的歌相应和的,还有牵牛花的紫色之歌,牵牛花瓣的感觉是那样柔软,似乎吹弹得破,但没有一朵牵牛花被秋风吹破。这牵牛花整株都是柔软,与芒花的柔软互相配合,给我们的感觉是:虽然大地已经逐渐冷肃了,山河仍是如此清朗,特别是有阳光的秋天清晨,柔情而温暖。在河的两岸,被刷洗得几乎仅剩砾石的河滩,虽然有各种植物,却以芒花和牵牛花争吵得最厉害,它们都以无限的谦卑匍匐前进。偶尔会见到几株还开着绒黄色碎花的相思树,它们的根在沙石上暴露,有如强悍的爪子抓入土层的深处。比起牵牛花,相思树高大得像巨人一样,抗衡着沿河流下来的冷。河,则十分沉静。秋日的河水浅浅地、清澈地在卵石中穿梭,有时流到较深的洞,仿佛平静如湖。我喜欢秋天的时候到砾石堆中捡石头,因为夏日在河岸嬉游的人群已经完全隐去,河水的安静使四周的景物历历。河岸的卵石,有一种难以言喻之美。它们长久地在河里接受刷洗,比较软弱的石头已经化成泥水往下游流去,坚硬者则完全洗净外表的杂质,在河里的感觉就像宝石一样。被匠心磨去了棱角的卵石在深层结构里的纹理,就会像珍珠一样显露出来。我溯河而上,把捡到的卵石放在河边有如基座的巨石上接受秋日阳光的曝晒,准备回来的时候带回家。连我自己都不能确知,为什么那样爱捡石头,这里面一定有什么原因还没有被探触到。有时我在捡石头突然遇到陌生人,会令我觉得羞怯,他们总用质疑的眼光看着我这异于常人的举动。或者当我把石头拾回,在庭院前品察并为之分类的时候,熟识的乡人也会以一种似笑非笑的眼光看我,一个人到了中年还有点像孩子似的捡石头,连我自己也感到迷思。那不纯粹是为了美感,因为有一些我喜爱的石头禁不起任何美丽的分析,只是当我在河里看到它时,它好像漂浮在河面,与别的石头都不同。那感觉好像走在人群中突然看见一双仿佛熟识的眼睛,互相闪动了一下。我不只捡乡间河畔的石头,在海外旅行时,如果遇到一条河,我总会捡几粒石头回来作纪念。例如有一年我在尼罗河捡了一袋石头回来摆在案前,有人问起,我总说:“这是尼罗河捡来的石头。”那人把石头来回搓揉,然后说:“尼罗河的石头也没有什么嘛!”石头捡回来,我很少另作处理,只有一次是例外。我在垦丁海岸捡到几粒硕大的珊瑚礁石,看得出它原是白色的,却蒙上灰色的风尘,我就用漂白水泡了三天三夜,使它洁白得像在海底看见的一样。我还有一些是在沙仑淡水河口捡到的石头,是纯黑的,隐在长着虎苔的大石缝中。同样是这岛上的石头,有的纯白,有的玄黑,一想到,就觉得生命颇有迷离之感。我并不像一般的捡石者,他们只对石头里浮出的影像有兴趣,例如石上正好有一朵菊花、一只老鼠或一条蛇,我的石头是没有影像的,它们只是记载了一条河的某些感觉,以及我和那条河相见的刹那。但偶尔我的石头会出现一些像云、像花、像水的纹理,那只是一种巧合,让我感觉到石头在某个层次上是很柔软的。这种坚强中的柔软之感使我坚信,在最刚强的人心中,我们必然也可看见一些柔软的纹理,里面有着感性与想象,或者梦一样的东西。在我的书桌上、架子上,甚至地板上到处都堆着石头,有时在黑夜开灯,觉得自己正在河的某一处激流里,接受生命的冲刷。那样的感觉好像走在人群中突然看见一双仿佛熟识的眼睛,互相闪动了一下。2走在人群中看见熟识的眼睛,互相地闪动,常常让我有河的感觉。每当我回来居住在台北的时候,我会沿着永吉路、基隆路,散步到忠孝东路去。我喜欢在人群里东张西望,或者坐在有玻璃大窗的咖啡店旁边,看着流动如河的人群。虽然人是那样拥挤,却反而给我一种特别的宁静之感,好像秋日的河岸。在人群中的静观,使我不至于在枯木寒灰的隐居生活中沦入空茫的状态。我知道了人心的喧闹,人间的匆忙,以及人是多么渺小,有如河里的一粒卵石。我是多么喜欢观察人间的活动,并且在波动的混乱中找寻一些美好的事物,或者说找寻一些动人的眼睛。人的眼睛是五官中最会说话的,它无时无刻不表达着比嘴巴还要丰富的语言——婴儿的眼睛纯净,儿童的眼睛好奇,青年的眼睛有叛逆之色,情侣的眼睛充满了柔情,主妇的眼睛充满了分析与评判,中年人的眼睛沉稳浓重,老年人的眼睛则有历经沧桑后的一种苍茫。与其说我是在杂沓的城市中看人,还不如说我在寻找着人的眼睛,这也是超越了美感的赏析的态度。我不太会在意人们穿什么衣裳,或者现在流行什么,或者什么人是美的或丑的,回到家里,浮现在我眼前的,总是人间的许许多多眼神,这些眼神记载了一条人的河流的某些感觉,以及我和他们相时的刹那。有时,见到两个人在街头偶然相遇,在还没有开口说话之前,他们的眼神就已经先惊呼出声,而在打完招呼错身而过时,我看见了眼里轻微的叹息。我们要了解人间,应该先看清众生的眼睛。有一次,在统领百货公司的门口,我看到一位年老的婆婆带着一个稚嫩的孩子,坐在冰凉的磨石地板上乞讨。老婆婆俯低着头,看着眼前的一个装满零钱的脸盆,小孩则仰起头来,有一对黑白分明的眼睛,滴溜溜转着,看着从前面川流过的人群。那脸盆前有一张纸板,写着双目失明的老婆婆家里沉痛的灾变,她是如何悲苦地抚育着唯一的孙子。我坐在咖啡厅临窗的位置,看到好几次有人丢下整张的钞票,老婆婆会不期然地伸出手把钞票抓起,匆忙地塞进黑色的袍子里。乞讨的行为并不令我心碎,只是让我悲悯,但她把钞票抓起来的那一刹那,才令我真正心碎了。好眼睛的人不能抬眼看世界,却要装成失明者来谋取生存,更让人觉得眼睛是多么重要。这世界有许多好眼睛的人,却用心把自己的眼睛蒙蔽起来,周围的店招上写着“深情推荐”“折扣热卖”“跳楼价”“最心动的三折”,等等,无不是在蒙蔽我们的眼睛,让我们心的贪婪伸出手来,想要占取这个世界的便宜,就好像卵石相碰的水花,这世界的便宜岂是如此容易就被我们侵占?人的河流里有很多让人无奈的事相,这些事相益发令人感到生命之悲苦。有一项问卷调查报告发现,青少年喜爱的十大活动,排在第一位的竟是“逛街”,接下来是“看电影”“游泳”。其实,这都是河流的事,让我看见了。整个城市这样流过来又流过去,每个人在这条河流里游泳,每个人扮演自己的电影,在过程中茫然地活动,并且等待结局。最好看的电影,结局总是悲哀的,但那悲哀不是流泪或者号啕,只是无奈,加上一些些茫然。有人说,城里人擦破手,感觉上比乡下人擦破手要痛得多。那是因为城市人难得有破皮流血的机会,为什么呢?因为人人都已是一粒粒的卵石,足够圆滑,并且知道如何避免伤害。可叹息的是,如果伤害是来自别人,来自世界,总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但城市人的伤害往往来自无法给自己定位,伤害到后来就成为人情的无感。所以,有人在街边乞讨,甚至要伪装成盲者才能唤起一丁点的同情,带给人的心动还不如“心动的三折”。这往往让人想到溪河的卵石。卵石由于长久的推挤,只能互相碰撞,但河岸的风景、水的流速、季节的变化,永远不是卵石关心的主题。因此,城市里永远没有阴晴与春秋。冬日的雨季,人还是一样渴切地在街头流动。你流过来,我流过去,我们在红灯的地方稍作停留,步过人行道,在下一个绿灯分手。“你是哪里来的?”“你将要往哪里去?”没有人问你,你也不必回答。你只要流着就是了,总有一天,会在某个河岸搁浅。没有人关心你的心事,因为河水是如此湍急,这是人生最大的悲情。3我很喜欢坐船。如果有火车可达的地方,我就不坐飞机;如果有船可坐,我就不搭火车。那是由于船行的速度慢一些,让我的心可以沉潜;如果是在海上,船的视界好一些,使我感到辽阔;最要紧的是,船的噗噗的马达声与我的心脏和鸣,让我觉得那船是由于我心脏的跳动才开航的。所以在一开航的刹那,就自己叹息——呀!还能活着,真好!通常我喜欢选择站在船尾的地方,船行过处,掀起的波浪往往形成一条白线,鱼会往波浪翻涌的地方游来,而海鸥总是逐波飞翔。船后的波浪不会停留太久,很快就会平复了,这就是“船过水无痕”。可是在波浪平复的当时,在我们的视觉里,它好像并未立刻消失,总还会盘旋一阵,有如苍鹰盘飞的轨迹,如果看一只鹰飞翔久了,等它遁去的时刻,感觉它还在那里绕个不停。其实,空中什么也不见了,水面上什么也不见了。我的沉思总会在波浪彻底消失时沦陷,这使我感到一种悲怀,人生的际遇事实上与船过的波浪一样,它最终是会消失的,可是它并不是没有,而是时空轮替自然的悲哀,如果老是看着船尾,生命的悲怀是不可免的。那么让我们到船头去吧!看船如何把海水分割为二,如何以勇猛的香象截河之势,载我们通往人生的彼岸。一艘坚固的船是由很多的钢板千锤百炼铸成,由许多深通水性的人驾驶,这里面就充满了承担之美。让我也能那样勇敢地破浪、承担,向某一个未知的彼岸航去。这样想时,就好像见到一株完全成熟的芒花突然爆起,向八方飞去,使我听见一阵洁白的高音唱着哗然的歌。 收起全部>> 1. 林清玄六十五载人生创作精华,生前亲自选篇,夫人方淳珍亲自作序。原汁原味的“林氏”禅意散文,在干净、温暖、真挚的语言中,体味生命之美、人间真情、人性关怀。2. 林清玄30岁前便获得过台湾所有重要文学大奖,连续10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他被誉为全球华人的心灵治愈师,其作品深深影响了一代华人。3. 星云法师、南怀瑾、余秋雨等名家盛赞,《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等权威媒体推荐,《海峡两岸》等栏目重点报道,曾任央视《开讲啦》嘉宾,多篇作品被选入海内外华语教材、中高考试题等。4. 本系列为插图典藏本,三册共收录21幅彩色插图、28幅黑白插图,生动再现了散文中描述的场景,营造了具有林清玄风格的禅意氛围。5. 每册附赠精美书签一张,选取该册收录的彩色插图制作而成,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7. 写给当下人的生命之书。如果你觉得自己累了,就读一读林清玄。愿你不纠结,不执念,永葆初心,自在从容过好每一天。

图书资料整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