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雅士林语堂

幽默雅士林语堂
作者: 武彬
出版社: 远方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1.89
折扣购买: 幽默雅士林语堂
ISBN: 9787555511861

作者简介

原名武斌,出生于陕西汉中。辅修专业涉及汉语言文学、管理营销学、经济学、心理哲学等。出版代表作品:《圣母院大学:奋斗》《斯坦福大学:领导力》《民国大师的青涩年代》《视觉操控学》等。

内容简介

父亲在苦难中挺起脊梁 林语堂祖籍福建漳州,他的祖父曾经在漳州北郊五里 沙村务农。1864年,太平天国的战火烧到了这里,林语堂 的祖父就被抓去当了随军挑夫,从此音信皆无,不知所终 。当时,刚刚九岁的林语堂的父亲林至诚因为藏身在床底 下才得以幸免,从此生活步入无所依靠的日子。林语堂的 祖母尽管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但练过武功,臂力过人 。据说,她曾经手持一条扁担赶走了十几个土匪小混混, 足见其女中豪杰的本色。 在当时纷乱的年代,会武功的这位妇女带着两个儿子 和一个女儿同样难以维持生计。林语堂的祖母为了让三个 孩子生存下去,无奈之下将小儿子送给一个吕姓医生(林 语堂的这位叔叔后来中了举人),自己带着女儿(林语堂 的这位姑母的儿子后来成为江苏有名的学者)改嫁给姓卢 的人,稍微大一些、勉强能够自己混饭吃的林至诚就留在 漳州五里沙村一人生活。林语堂的祖母这样做,也是被当 时的生存环境所迫,毕竟,孩子需要有活路才可以生存, 唯有生存下去才能为林家保存根基。 或许是因为一个十几岁的小伙子生存不容易的原因, 独自留在漳州五里沙村的林至诚自力更生,天性好强,平 时以务农为主,闲暇之时也做一些小生意,以维持生计。 根据林语堂的回忆,父亲林至诚除了在田间劳作之外,还 在山里砍柴或者挖取山笋,然后挑到大街上去卖,也曾做 卖蔗糖给囚犯的生意,这种“一人打几份工”的工作方式 让林至诚在经济收入方面多于周围人。林至诚还时常将五 里沙村的竹子挑到漳州去卖。因为路途遥远,长时间肩挑 担压,让林至诚的肩膀上出现了一道凹槽痕迹,并一直陪 伴他终生。林语堂的女儿林太乙在《林语堂传》中这样描 述自己的爷爷: 由于常年扁担不离肩,林至诚的肩上磨出了肉瘤,但 他不仅不觉得丢人,反而觉得很自豪。他把当小贩的经历 编成有趣的故事讲给小和乐听。林至诚告诉儿子,人只要 有轻松、宽容的态度,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林至诚这种看淡人生磨难的乐观态度为自己后来的人 生转折做好了铺垫,也为林家后来人才辈出打下了良好基 础。林至诚将乐观面对人生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无形之中传 递给了下一代,也为林语堂的兄弟姊妹将来学业有成做好 了心理上的准备。 在这种良好心理状态下,林至诚肯定会将坎坷的人生 路段坦然踩在脚下,而人生宽阔而又平坦的康庄大路就近 在咫尺了。 林至诚的人生转机终于来了—— 那段时期,已经在中国沿海一带传播的基督教传到了 福建南部厦门、漳州一带,林语堂的祖母就是早期的教徒 之一。或许是受到了母亲的言辞感染,也可能感觉长期在 民间劳作看不到人生出路,林至诚加入了基督教会组织。 尽管没有进过学堂私塾,但林至诚凭借自己天资聪慧且勤 奋好学,居然无师自通学会了认字识文,这对林至诚在基 督教会的下一步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毕竟,在19世纪 末期的中国乡下,能够“识文断字”的年轻人不多,即便 有,这些“书生”也都“满脑子”想着去考取功名,梦想 着有朝一日能做官,根本不会去加入什么洋人的教会组织 ,因为当时中国官方在慈禧太后的影响下,都对洋人有一 种莫名其妙的敌视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有一定文化基础 的林至诚在基督教会就遇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P3-5 林语堂是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本书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全面地讲述了林语堂的一生,全书突出“幽默”二字,展现了林语堂“幽默文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