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研究(第一辑)

于漪研究(第一辑)
作者: 苗俊青 兰保民 陈宁宁 主编
出版社: 文汇
原售价: 138.00
折扣价: 87.00
折扣购买: 于漪研究(第一辑)
ISBN: 9787549642625

作者简介

苗俊青,编审,《教育》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学习报》社长。在各级杂志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同时兼任《文化产业》杂志社社长和总编辑。 兰保民,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现为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市教研室)研究员,兼任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秘书长,发表各类教育教学论文逾两百万字,出版专著三部。 陈宁宁,副编审,原为上海三联书店资深编辑,现为《教育》杂志社上海分部负责人,编委会秘书长。同时兼及创作,其长篇小说《大学春秋》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于漪基础教育思想图景速写 兰保民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于漪老师曾经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自称“草根教师”,这对她自己来说虽然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但无意中却也准确地揭示了其作为人民教育家的鲜明特质。因为凡是草根,无一不是深植于大地,带着田野里的泥土芬芳,具有坚韧的生命力、强大的孕育力和创造力。作为一名终生从教的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站定在讲台上,成长于课堂中,直面新中国基础教育的现实,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孜孜不倦,躬行深思,从而形成了她对基础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和鲜活阐述。 因此我们认为,“草根性”是于漪老师作为教育家的独特个性, 同样也是她教育教学思想的基本特点。这三个字,至少揭示出了两个特点:第一,于漪教育教学思想所关注的,主要集中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领域;第二,于漪的教育教学思想, 不是写在从理论到理论的高楼大厦里, 而是写在倾其毕生之力所奉献着的基础教育教学的实践大地上。 一、 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 毋庸讳言,相比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在不少人眼中是没有什么分量的。针对这种偏见, 于漪老师倾其毕生之力“为基础教育鼓与呼”,这并不是出于她自己是一名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这一本位立场,而是源自她对学生终身发展的殷殷关切, 源自她对国家建设和民族振兴的深刻战略思考。 在她看来, 基础教育从事的是人的基本建设,给人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科学文化打基础,为其终身发展奠基。一个人能不能和谐发展,能不能充分地释放潜能、成就人生,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他在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基础教育。为此,就要时刻把“人”放在第一位, 聚焦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上。无论是学校办学,还是学科教学,都要时刻警惕功利思想和浮躁心态的侵蚀,时刻警惕落入“育分”而不“育人”的泥潭。 而就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而言,今天的基础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和未来的民族性格, 它直接关系到在国际格局中能否形成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到国家建设和发展是否有后劲, 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图大业,其战略地位和战略意义绝不可等闲视之。因此,基础教育必须面向大众, 面向全体学生,敬畏每个孩子的生命, 用心倾听每个孩子的生命呼唤, 充分激发每个生命个体的多元智能,而绝不应局限于英才教育,片面追求培养优秀创新人才。 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 它是向每个人提供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 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为所属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可见,基础教育有它特定的任务, 那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在基础教育阶段,要把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经验、价值、 准则, 在孩子心智发展最活跃的阶段,提供给他们,目的则是激发他们自身的发展潜力和创造力,在自我不断得到建设与完善的基础上,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有所贡献的人。 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的“旗手”形象,在基础教育领域深耕近七十年的“楷模”精神,为中国基础教育学、教师学所贡献的理论资源和所创造的实践范式,等等,这些都是于漪作为“改革先锋”的显著特征,也是于漪作为“人民教育家”的生命形象和精神底色。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在办好全世界最大基础教育实体的伟大创造中,于漪用她的思考和实践描绘了一个大写的“人”。我们学习于漪、研究于漪,也呼唤着更多新一代的“于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