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央编译
原售价: 29.00
折扣价: 18.56
折扣购买: 宋词(最美国学)
ISBN: 9787511718600
词人背景小常识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吴县( 今江苏苏州)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 )进士,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以龙图阁直 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镇守西 北边塞。范仲淹治军号令严明.因而声望大增,羌人 呼其‘‘龙图老子”,西夏人则言“小范老子,胸中 自有数万甲兵”(称其小范,以区别前任知州范雍) 。显见他们对范仲淹的敬畏佩服。 南宋朱熹辑录《五朝名人言行录》记载,范仲淹 任参知政事期间,取才用人,十分严谨,当他审查各 路监司名单,发现其中有不适任的人选,立刻一笔勾 去。一旁大臣忍不住劝他:。一笔勾之甚易,焉知一 家哭矣。”范仲淹则回答:“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 。”意指岂可为了一家荣禄,换来一路百姓遭受危害 ?宁可让那一家哭,也不可造成百姓被恶吏一路荼毒 。正因范仲淹从政态度的坚持不苟,在朝廷自是一路 得罪不少人,注定新政变法的失败。 值得一提的是,据《宋史·范仲淹传》,范仲淹 去世时.过去他曾戍守边塞以及任职过各知州的当地 百姓,感念其生前德政,还为他画像、立生祠纪念, 连远在边境的数百羌人,闻其死讯,都哭之如丧父, 斋戒三日,才肯离去。可见范仲淹一生为人,虽不时 开罪朝廷权势,但他确实是一位深得民心的好官。 名句的故事 《苏幕遮》为范仲淹在陕西戍守边塞时所写的作 品。从官之路,范仲淹一直不避权贵、直言敢谏,早 先因抨击宰相吕夷简徇私被谪至饶州,尔后任陕西经 略副使时,因镇守边塞,用兵得宜,士望所属,才再 度得到仁宗擢用。 尽管边地生活艰苦,也不曾动摇范仲淹领导军民 防御西夏、羌族的决心,当他触景伤情,只有远在一 方的家乡亲人才能给予其心灵慰藉;宦海沉浮,终年 漂泊异乡,《苏幕遮》反映的正是范仲淹的归乡渴望 ,但一心为国的他,只能将眼前秋景化做思念文字, 聊抒乡愁。 《苏幕遮》全词上片主写秋景,下片主抒情怀, 以澄碧秋色、无垠天地作为场景,烘托在外羁旅的思 乡情感。范仲淹在《对床夜话》写道:“景无情不发 ,情无景不生。”又说“化景物为情思”,强调情景 不可分,秋色中所见“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运用情景交融之笔,表面虽言无情芳 草,实透露作者的有情,所以深受思念煎熬。 清人况周颐在《蕙风词话·论词》指出:“善言 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此等境界,唯北宋人词往 往有之。”又清人沉谦《填词杂说》评论“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为一“虽是赋景,情已跃然”佳句, 《苏幕遮》正符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修辞,不愧 为北宋词篇的代表佳作。历久弥新说名句 范仲淹《苏幕遮》接连重复使用“斜阳”一词, 前句“斜阳”说明时间为薄暮时分,后句“斜阳”则 为眺望家乡的一座标的物,意指家乡远在斜阳之外。 至于“斜阳外”更时为后人引用。如晚于范仲淹 半世纪才出生的词人秦观,在《满庭芳》中写道:“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此三句还曾被苏 门四学士之一也是北宋著名词评家晁补之评为“虽不 识字,亦知是天生好言语”之美誉。 其后,有人讥笑晁补之,竞不知秦观此三句实源 自隋炀帝的五言绝句《野望》:“寒鸦千万点,流水 绕孤村,斜阳欲落去,一望黯销魂。”秦观与隋炀帝 用字遣词几乎类同,使得后出的秦观《满庭芳》备受 议论;但也有人提出诗、词艺术形式根本不同,秦观 所表达意境,还是胜过那荒淫恶名的隋炀帝一筹。 另外,元代杂剧家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主在描写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缠绵依恋,无奈两人必 须离别的心情,所唱:“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前两句 明显从范仲淹《苏幕遮》的“碧云天,黄叶地”脱化 而来。清朝梁廷楠《曲话》提到,王实甫作《西厢记 》,写到这段文字时,因竭虑构思,竞心力交瘁、扑 地而死,曲坛从此盛传他为撰写《西厢记》耗尽性命 ,成就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