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0.60
折扣购买: 社会区隔与相对贫困的再生产
ISBN: 9787568081306
董苾茜,女,法学博士,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近年来在《江汉论坛》、《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权威以及核心期刊(含省级普刊)共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篇,其中发表于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2篇。参与编著《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参与编著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干部第三批培训教材《菏泽“扶贫车间”模式研究》。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一项,参与国务院扶贫办课题多项。
对贫困的再生产机制的揭示存在“低均衡水平论”、“平层压力论”与“社会排斥论”。低均衡水平论的逻辑为:*初匮乏资本或其他要素的贫困者由于缺乏改善自身困境的条件,因而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中。在该解释的逻辑下,通过物质资源或资金形式的补助便能中断贫困者不能自由选择的循环链条。而现实是相关福利政策不一定能帮助贫困者有效脱贫,甚至可能会带来再次返贫的“意外后果”。平层压力论假定共同体内部享有同样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共同体会通过施加平层压力,使被压制的成员和共同体中的其他成员留在相同或相似的位置,从而直接抑制或破坏个人流动及向上的努力。该观点适合用来解释传统或特殊的部落、族群以及其成员的持续性贫困,而对于现代社会中更为普遍的群体、个体的贫困的再生产则缺乏解释力。社会排斥论认为来自外部社会世界的排斥导致了贫困者某些社会权利的丧失以及形塑了贫困者的负面心理,而负面心理又会指引贫困者行动,使其陷入贫困的循环。其盲点在于简化了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即只注意到其他层次群体对贫困群体施加的作用,认为贫困者只能处于被动调试的状态。贫困者是否会主动参与对其他群体的关系建构,关系建构的动机与后果是否会影响其自身的贫困状态,成为探索贫困的再生产机制的重要的突破点。 本书以“社会区隔—自我区隔—贫困的再生产”为分析框架:日常生活风格的呈现是探讨相对贫困群体与其他群体关系的逻辑起点。日常生活风格具体涉及居住模式和空间配置、饮食习惯及形象外表管理、文化投入等方面。日常生活风格分化会建构并强化相对贫困群体与其他群体的边界,社会区隔与自我区隔在此过程中产生。在一个具体的村庄中体现为相对贫困群体与其他群体日常交往的区隔、仪式人情中的区隔以及村庄政治参与的区隔。 居住模式及空间配置、饮食消费与身体(形象)管理、文化投入等方面都体现着相对贫困群体与其他群体在日常生活风格上的分化。具体而言,相对贫困群体与其他群体在居住模式及空间配置上存在着村庄空间住宅区位、私人空间、生活效率与品味追求的分化;在饮食消费与身体(形象)管理方面存在着必然品味与自由品味、装束与身体日常护理上的分化;在文化投入方面存在着闲暇时间支配方式、对媒介的应用方式以及对子女的教育理念与方式上的分化。 本书在系统梳理相对贫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实地调研,运用社会区隔理论分析相对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的发生机制,以相对贫困者与社会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线索,可以实现社会结构/文化/个人解释取向的整合,弥合现有研究话语在相对贫困发生机制解释取向上的二元/多元对立,拓展了相对贫困人口研究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