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易居札记(上下)

难易居札记(上下)
作者: 宋志坚
出版社: 福建人民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34.20
折扣购买: 难易居札记(上下)
ISBN: 9787211058525

作者简介

宋志坚,原名宋百兴,1948年3月12日(农历戊子年二月初二)出生于浙江绍兴宋家店。1965年12月走上工作岗位,1988年2月起从事期刊编辑工作,先后任编辑室主任、副主编、主编,编审职称。著有杂文随笔集《白豪与创新》、《大圣落选记》、《不伦不类集》、《鉴湖情书》、《打杂人语》、《老宋炒古》、《天下乱弹》、《老宋杂文》(上、下卷)、《老宋杂文续编》(上、下卷)以及学术专著《杂文学初论》、《杂文学概论》、《鲁迅与绍兴历代名贤》、《鲁迅根脉》(上、下卷)。

内容简介

女儿刚上大学,开学不久,发来一个电子邮件,说:“我们的大众传 播老师,从本质上说是反大众传播的。”她列举了老师的几个观点:一是 说1919年以后的书要少读,1949年以后的书要慎读,1979年以后的书基本 不要读;二是说鲁迅的《狂人日记》“破坏中国古典文化”;三是说胡适 这种人是“国家的败类”。对于这样的说法,要在几年或十几年前,我会 感到不可思议,以至于义愤填膺,如今却是十分平静。我回复女儿说:“ 不要忙着给老师下结论,关键是要弄清楚他为什么这样说与他到底想说什 么,不能完全按字面上去理解。”此后感到意犹未尽,又发了一个邮件, 我说:“老师说的东西,未必都是真理,有时不妨把它当作一种说法。在 各种不同的说法中,自己去权衡,去选择,这兴许是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 的一个区别。书要挤时间看,光听老师讲课无论如何也是不行的。”我没 有读过大学,这意思是自己揣摩出来的,只能说是“或许”。 多年来,人们对中学教学颇有非议,来自大学教师的非议犹甚。有教 授说:“俺们当大学教授的,常常为学生从中学带来的僵化和教条而头痛 。佛祖讲学,最佳效果是天花乱坠,顽石点头,可是忍受过全国统一高考 所谓‘客观题’、‘标准答案’紧箍咒酷刑的学生们,虽然有顽石一样的 表情,却无顽石一样的灵性。高考录取分数线,一届比一届高,可是石头 们却是一届比一届顽,弄得教授们常有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之叹。 ……大学教学的宗旨,就是要把学生的思想搞活。试尽千方百计,常常难 以奏效。”在发了这一通感慨后,他转述了一位老先生说的比他“从孔夫 子到鲁迅那里学到的还多”的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搞活就是搞乱, 不把他们那些所谓的客观题标准答案统统搞乱,怎么能活?”女儿的大众 传播老师是否也在做着“搞乱”或“搞活”的尝试,我不便妄断,中学教 学与大学教学的反差之大,却是不可忽视的。 这种“区别”与“反差”,似也有其两面性,对于这种“区别”与“ 反差”,似也应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说法。 中学教学与大学教学是应当有区别有反差的。如果没有区别没有反差 ,又何必有中学与大学之分?大学或许注重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中学则 着重于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基础知识的积累,需要规范,需要有序,有时 甚至还需要“死记硬背”(当然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和“刻意模仿”,就像 是书法的“描红”阶段,所谓“基础知识扎实”,却正是以此为前提的, 这客观上就容易造成“死读书”的表象。然而,这个阶段,却是谁也不可 逾越的。即使是天才大师,恐怕也“刻意模仿”或“死记硬背”过别人的 东西。浮光掠影,不可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死记硬背”,往往还使他们 终身受益。这其实并不排斥创造性的思维,恰恰相反,还能引发创造性的 思维,不是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凑”一说吗?从这个意义 上说,中学阶段的“死读书”倒是通向大学阶段的“活读书”的一个楼梯 ,人们可以对这楼梯的长与短、新与旧以至于它的质地它的式样评头品足 ,却不能诅咒这楼梯。 但是,中学教学确实也有许多东西值得改革。 现在的中学教学,基本上仍是应试教学,因为需要应试,就会有“客 观题”与“标准答案”。但除了数理化,有许多东西,原是没有什么“标 准答案”或不止一个“标准答案”的,老师给的“标准答案”是否就那么 “标准”,本身就大可置疑。女儿高考复习时,我接触过她的一些模拟试 卷,有的“标准答案”使人如坠烟雾,有的简直就像叫人猜谜语,而且怎 么也猜不到那上头去,难怪王蒙说他做他孙子的语文试卷,都刚够及格水 准。叫人去死记硬背这样的东西,叫人去掌握这种猜谜语一样的技巧和规 律,实在是扼杀人的聪明才智,扼杀人的创造性思维。有的主观题(例如短 文阅读)也有“标准答案”,更让人无所适从,一百个人读《红楼梦》,在 他们的心目中,还会有一百个林妹妹呢!哪一个才算标准? 中学阶段教学的基础知识,一般都是已有定论的东西,教材又有相对 的稳定性,尤其是文科类的,对于新的研究成果吸取很不及时,长期以来 形成的“直线思维”却依然贯穿其中,对人对事,只有一种说法。比如说 ,对鲁迅与梁实秋,恐怕就多从鲁迅的角度去认识和了解梁实秋。这种印 象往往根深蒂固,很难改变,对别的说法往往还会有一种习惯的反弹。据 说,中学语文课本已删去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这篇杂文 ,其实,鲁迅当年批评梁实秋并没有什么错,问题并不在于这篇杂文,倒 在于如何讲解这篇杂文,如果既讲鲁迅与梁实秋论战的背景与实质,也对 梁实秋其人作一个较为全面的客观的评价,在学生头脑中,梁实秋就不会 只是一条“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而且,只要中学教学中的“直线思 维”和只有一种说法的教学方式不变,删去了这篇杂文也无济于事,弄不 好,倒会走向另一个极端。P32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