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不思议

日本不思议
作者: (日)鸿上尚史|译者:陈恬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原售价: 39.50
折扣价: 25.30
折扣购买: 日本不思议
ISBN: 9787513328906

作者简介

(*)鸿上尚史,作家、导演。1958年出生于爱媛县,早稻田大学法学院毕业。1981年建立“第三舞台”剧团。1987年以《伴随着如朝阳般的夕阳》获得纪伊国屋戏剧奖,1995年以《司那夫金的来信》获得岸田国士戏剧奖。现在主要在“KONAMI@network”和“虚构的剧团”中进行写作和导演活动。2010年导演的虚构的剧团三部曲《地球丛林》获得读卖文学奖戏剧奖·原创奖。他还作为电台名人、电影导演等,在许多领域有所建树。自从2006年HNK BS的节目《Cool Japan!发掘帅气的*本》开播起,他便担任主持人至今。个人著作有《对于展现个人魅力的一点建议》《如何表达内心所想的表现力课程》《八月的狗会叫第二次》《‘气氛’与‘人情’》《演技与表演的指南》《发音与身体的指南》《孤独与不安的指南》(DAIWA文库出版)等等。

内容简介

“冰咖啡”的冲击 从2006年4月起,我开始在NHK的BS放送中,担任Cool Japan节目的主持人。幸运的是,这个节目长盛不衰,到现在已经步入**0年了。 每次节目都会事先确定主题,邀请八位外国人座谈。这八位外国人并非艺人,而是学生、因工作来到*本的人,或是因家人的工作调动而陪同赴*的人。 在节目开播初期时,有个问题是“你觉得*本哪些方面很酷(很帅、优于其他**、很棒)?” 他们的答案是“附带清洁功能的马桶盖”“妈妈自行车”“冰咖啡”。 作为主持人的我,首先对“冰咖啡”这个答案感到震惊。我简单问了一句:“为什么会觉得‘冰咖啡’很酷呢?”意大利人回答:“因为在我的**没有冰咖啡,来到*本,**次品尝到这种咖啡,让我**感动。”当时在座的欧洲人和非洲人、俄罗斯人纷纷点头。 他们都说:“来*本之后,在炎热的夏天喝着冰咖啡,真是太美味了,在自己的**无论天气多么热,咖啡都只有热的。” 我相当惊讶。 经过调查,我发现“冰咖啡”确实是*本人发明的。不过,还没找到什么学术或文献证明是谁、在什么时候发明这一饮用方式的(希望有人研究)。有大正时代或明治末期等不同的说法。 欧洲人和巴西人之所以没想到将咖啡冰镇着喝,是因为他们将“喝咖啡时必须享*其香味”视为**的原则。他们觉得将咖啡冰镇过后,就无法享*到香味了。 *本人发明的罐装咖啡之所以没有被世界各国广泛接*,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很多人认为封闭在易拉罐中的咖啡不可能有纯正的香味。但是,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本可以发明出高超的技术,让罐装咖啡也能锁住令全世界震惊的芳醇香味。如果能实现的话,这也可以称为“Cool Japan”的代表商品之一吧。 不过话说回来,为什么是*本人发明了冰咖啡这种喝法?*开始做出“冰咖啡”的到底是谁?没有确切的研究结论,也就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的空间。 或许是大阪的阿姨说了句:“这么热的天谁喝得下热咖啡!”然后无视店主对味道的讲究,任性地要求加冰块。**次遇到这种要求的店主,应该会欲哭无泪吧。 又或许是在大正时代的潮流中,为了制作出咖啡店的名品,名古屋人开始宣传“在咖啡中加入冰块,冰冰凉凉十分爽口”,于是成了名古屋独特的晨间餐饮服务文化。还有可能是因为,咖啡本来就是西方的饮料,饮用方式并没有**讲究,所以人们只是单纯觉得“天热的时候,就喝冰的”。 总之,*本人在热咖啡中加入冰块,制作出了冰咖啡。之后慢慢在亚洲流行起来,再被世界上其他**的人们所知,造就了现状。 现在美国大型的咖啡连锁店也卖起了冰咖啡,因此或许可以认为,冰咖啡在欧洲和巴西同样会广*欢迎。 不过,外国的冰咖啡和*本的冰咖啡,在做法上有些微妙的差别。 *本冰咖啡的主流做法,是先挑选适合做冰咖啡的咖啡豆,做出稍浓一点的咖啡,再添加冰块。而外国多数是像平常那样泡出咖啡,再添加冰块。这对于习惯了*本冰咖啡的人来说,或许会觉得有点不够味。 顺带一提,冰茶早已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了。不过,如果到欧美的饮品店点“冰茶”的话,得到的多数是在便利店或超市卖的立顿瓶装茶。人们就这样直接喝,或是倒入放了冰块的玻璃杯。用热水冲泡红茶,再加冰块的做法**罕见。 多数外国人在*本初次品尝冰咖啡时会有抵抗心理,但喝过几次之后,就会觉得很美味了。 在*本人不知不觉的时候,“冰咖啡”变成了“Cool Japan”之一。 深入了解*本 九年前,在《Cool Japan》这个节目刚开始制作的时候,我们做梦都没想到,有些东西对外国人来说居然是“Cool Japan”的代表。后来在制作一期期节目的过程中,我们才发现,*本人觉得是“Cool Japan”的东西,和外国人眼中的不一样。 现在(这里并非指节目本身,而是普遍的认知),“Cool Japan”不知从何时开始,变成了“官方**的以‘漫画·动画’为中心的销售战略”。给人们的印象就是,**将很多东西贴上“Cool Japan”的标签,一股脑儿地向外推广销售。如此做法引起民众的反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理所当然的。 “漫画和动画”,是亚文化的代表。也就是说,这是每个人自己的喜好,又或是和兴趣相投的伙伴们一起分享,并体会其乐趣的东西。他们对动漫倾注热情和喜爱,埋头苦干,并享*其成果。而这时,与个人*大的对立,也就是“**”来插了一脚,对他们说:“**用税金来推广销售你们的东西,因此你们必须给出相应的成果。”这理所当然会遭到反感。 其实经济产业省在2010年设置了“Cool Japan室”之后,节目组就收到了反对的来信。观众以为这个节目是遵循**的方针在制作的。 “Cool Japan是捏造的”“Cool Japan一点都不酷”“Cool Japan在外国**不为人知”,以类似的理由批判Cool Japan的*本人增加了不少。 每次收到这样的读者来信,我都觉得十分焦心。他们所说的“Cool Japan”和我所知的“Cool Japan”区别太大了,而这也成了我写这本书的动机。 原本我之所以接*Cool Japan的主持人工作,初衷在于想*加了解*本。节目刚开播的时候,刚好自虐史观正在*人们热议。全面否定自己所生所长的**的人,与全面肯定的人相互对立,但我觉得两边的人都没有全面看清现实。全面肯定与全面否定终究只是硬币的正反面,只是以抽象的概念互相争论,并没有实际的结果。 我认为,*本的好与坏不应该由*本人的期许和情感来决定,而应该听听外国人的看法。 改变人生的“离子烫” 在纽约录制,并于2007年6月播出的《纽约特辑》中,我们找到一些做客过Cool Japan节目,并对某些项目乐在其中的纽约当地人。有些美国人说自己喜欢“折纸”或“剑道”。*近有人将这类传统文化,也就是“Classical Japan”和“Cool Japan”区别开来,但我觉得这些当然也应属于“Cool Japan”。在我眼中,但凡令世界上的人们觉得很帅、很棒、很酷的东西,就是“Cool Japan”。以前就让外国人觉得很酷的“富士山”“寿司”和“艺伎”也可以归入其中。 当然,如果还有*本人尚未发觉、新的“Cool Japan”,就*棒了。 有位年轻的美国女士说:“对我来说Cool Japan就是*本的‘离子烫’。”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满脸笑容,我一时无法理解,便反问了一下为什么,这让她的笑容变得有点害羞。 “我的头发是重度自然卷,老是乱糟糟的,我很想把它们弄直,于是去了很多家美发店,但都没有结果。后来有一家店的店员告诉我:‘我们这边做不了,你可以去*本人开的美发店试试。’于是我将信将疑地去了。*本的离子烫(英语是Japanese straighting)真的把美国美发店束手无策的卷**亮地拉直了。” 她给我们看了自己以前的照片,虽然这么说有点失礼,但那照片上的确是一位有着一头乱糟糟的卷发,看起来土里土气的女士。 而我们眼前的她,有着一头飘逸的直发,**时髦而自信。她用手撩起自己美丽的直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本的离子烫**改变了我的人生。” 她开朗地说着,看起来比照片上年轻很多。 “在泳池游泳时,我可以在钻出水面的瞬间左右甩动头发,把水甩出去,我以前一直梦想着这一瞬间。” 我被她的笑容感动了,甚至对自己出生于一个“发明了改变人生的离子烫的**”而感到自豪。 然后我想,*本会作为一个改变这位女士人生方向的**,会因此被她牢记吧。这不管对于*本、对于她,或是对美国人和*本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坏事。 经历过这件事之后,我认识到自己对“Cool Japan”还一无所知——*本还存在许多本国人毫无察觉,对外国人来说却**酷的东西。 我觉得“作为*本人的自豪”并非只体现在国力强盛或是传统文化**这种大方面,也可以体现在“冰咖啡”“强效离子烫”,或是“在旅行箱上装轮子(有了这个我们就不需要提着笨重的旅行箱移动,而是可以拖着走了)”等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上。 这就像并非只有**的法国大餐才算豪华,即便只是新鲜的*蛋盖饭或当地特产的蔬菜料理,随着感*的方式不同,也可以成为比任何**菜肴*加丰盛、美味的食物。 另外我认为,了解外国人的想法,能够让我们*加具体地了解自己的**,*终也能*加深入地了解自己。 世界上的人们有千千万万不同的看法和想法。体会这种多样性的乐趣,也一定能让自己的人生经历变得丰富多彩,*有深度。 那么我就开始谈谈,我从节目中学到,和通过在国外工作了解到的“Cool Japan”吧。 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才能让“马桶盖”这种产品风靡全世界? 从2006年4月起,**作家、导演鸿上尚史开始在NHK的BS放送中,担任Cool Japan节目的主持人。这个节目长盛不衰,至今已有十余年历史。 你知道吗?“冰咖啡”“离子烫”“暖宝宝”“纸尿裤”等常见的生活用品,其实都源自*本。而*本人的性格、待人接物和处事哲学,也有着独到之处。*本的艺术大师和外国精英人士在“*本”这个话题上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读过这本书,您就能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