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398.00
折扣价: 258.70
折扣购买: 世界经典设计全书
ISBN: 9787521752885
成立于1923年,是英国老牌艺术与创意出版机构,以出版高质量视觉艺术图书著称,与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作家和思想家合作,拥有超过1500种出版物。代表作《艺术博物馆》《艺术三万年》。
推荐序 柳冠中 人类社会的基本模型是以“经济、科技、文化”为支撑,然而由于人类认识到生存必须依赖于“自然”,“文化”之内涵又逐渐上升到:作为社会的人必须将“生态观”充实到人类社会的模型中。人类在社会进化从“格物”到“致知”,又从“致知”到“格物”的循环上升中逐渐懂得社会价值观和生存战略——“方法论”的重要,即“目的-路径-策略-方法、技术-工具”之间的逻辑。设计不能只跟随市场、满足市场,要看到这个世界真正的需求,从而定义需求、引领需求、创造需求——“提倡使用,不鼓励占有”——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设计”、“绿色产业”、“绿色社会”,而不仅仅在表像层面体现“绿色”。于此,人们已开始将工业设计的认识与实践提高到“机制”创新、生存方式设计、文化模式设计及系统设计层面上了。现在人们又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集成式系统整合”的协同设计,即“社会设计”。 “工业设计”最根本的宗旨是创造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共享、公平的生存方式,因而设计者要挖掘、领会、发扬人类传统文化的精神,发挥“设计”作为人类可持续生存而不被毁灭的第一智慧,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思维逻辑。 数千年以来,人类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无论是上古代时代的工具——石斧,还是当今人类遨游太空的空间站,都是人类为了适应环境、改造自然而在创造今天、设计明天。从人类最幼稚的设计动机——为了生存、温饱,到有计划地挖掘宇宙的奥秘,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的宏图大略,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观念的反映,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当然,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然的观念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重叠,从连贯到网络系统发展过程的总和,也是不断创造的结果。如果没有人类积极主动的创造观念,而仅有生物界的动植物适应自然的进化,则不可能实现人类从动物中的分化,更不能有今天人类文明的大观。没有观念为主导,就没有人类与动物的分野,也就没有创造。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的特点之一,就是把对自然的认识同劳动实践联系起来,认为劳动过程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实践,即人类的设计观念与创造过程。 工业设计诞生于大生产的工业革命中,与生俱来就是谐调各工种、各利益方的“生产关系”。工业设计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梯中“观念”的革命成果,它作为“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工业设计作为一门学科虽只存在了百年,然而作为人类谋生存的创造——“设计”的智慧一直与伴随人类改造生存条件的实践及认识世界的活动相伴而发展。设计是设计者对社会生活的观念、对改造自然的设想、对人类社会未来的设想以及运用科学技术成果的总和。 工业革命是靠“蒸汽机”衍生出了“流水线”,而其本质的升华是“分工前提下的合作”,这其实有大大改变社会生产力之“生产关系”的功劳。为何精美绝伦的漆屏只能在博物馆里被欣赏或只能被少数权贵所占有;而冰箱、洗衣机、电视机能被千家万户所拥有?“标准化”、“大批量”革了“精美绝伦”手工艺的命;“分工合作”的系统机制,必然以“事前干预”之“图纸就是命令”这综合集成的设计机制革了“随机应变”、“一招鲜吃遍天”的命。工业革命第一次从“资源分配”的机制上打破了“帝王将相”独享人类劳动成果的垄断,有可能让广大平民享受到社会进步的成果。 工业革命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工业设计正是这个大生产革命性创新时代生产关系的结晶。但这“存在”的另一面,功利化的“市场”经济迅速地被个体的“人”追求“物欲”满足的“消费市场”所拥抱,从而孕育出新的价值观---为推销、逐利、霸占资源而生产,这种“商业文明”似乎己成为当今世界一切的行为的动力,但是工业设计的客观本质---“创造人类公平地生存”却被这商业文明一枝独秀地异化了! 人类在最近几十年过上了一种极其肤浅的、所谓“富裕”、“快乐”的“消费生活”。这种生活最大的一个害处是让人丧失了历史感,成了及时行乐的“行尸走肉”。只有我们有不间断的、几千年文明积淀的民族;只有那些牢记着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民族,才能够让自己不至于成为人类的进化史上“大浪淘沙”后的“碎片”! 人类毕竟不仅有物欲奢求,还有大脑和良心。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贫富分化、霸权横行等等现象越演越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我们意识到人类不能无休止的掠夺我们子孙生存的资源和空间,而工业设计就是制约过度设计、过度生产、过度消费一种人类智慧的体现,是谐调各种社会“关系”的思维逻辑和方法论。 《世界经典设计全书》一书集结了四百年以来世界上具有标志性、创新性和影响力的1000个伟大产品设计,使我们看到设计师如何萌生创意,更看到杰出的设计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我们甚至还未意识到,这些作品其实已经渗入了生活的时时、处处,有力地塑造了我们在家中、在工作场所等不同情境下的生活形态;另一个显著事实是,它们中的大多数至今仍在生产,市场上可以购得。它们帮助我们处事为人,它们的存在,常常以 “无言的服务,无声的命令”令我们不知不觉地衍生出对生活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憧憬。 这本巨著中提到的设计横跨400年,1000件深入人心、极具魅力、超越时间、永不落伍的产品,从工业革命到现代化进程,纵列现代设计发展史,厘清了经典产品背后的意义,它不仅体现了设计的历史,还体现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 《世界经典设计全书》再次证明了“设计”的目标不仅是人类感觉器官能感知的“物”——产品,而应是人类需要技术、工具的目的——生存的真正需求——“衣、食、住、行、用、交流等”这永恒的初心,它能激发人类可持续创新的动力,使设计者不断朝着创造健康、合理、公平、共享的社会的方向努力,创造人类社会更辉煌的未来,而不至于追逐、占有、享受,沉溺于奢侈、腐化、堕落以致毁灭人类自身。 早在1985年我就说过:“工业设计是工业文明的掘墓人,因为工业设计的宗旨是创造更健康、更合理的生存方式”。大工业社会分工的“细化”,在大批量生产前,“横向谐调”各工种之间的矛盾,为整合“需求、制造、流通、使用”各社会环节的“关系”——“合作”。这种考虑系统整体利益的理论、方法、程序、技术和管理以及社会机制的活动—— 统称“工业设计”。 当今的社会是以工业设计创新拉动为核心的“产业创新、社会创新”的阶段, 设计创新开始进入以“以生态、社会为本”的境界,强调绿色、服务、分享的产业链创新的基础研究。“工业设计”需要一种社会化、循环性的“产业结构机制”。“工业设计”诞生于工业社会萌发和进程中,是在社会化大分工、大生产机制下对资金、资源、市场、技术、环境、价值、社会结构、文化和人类理想之间的协调和修正;是能整合、集成极具潜力“新产业”的机制和社会化的平台。 在这个时代,企业的新陈代谢比以往哪个时代都来得更快。如果说当年企业的新陈代谢,是按一种线性的速度进行;现在企业的新陈代谢,则是一种指数级的狂飙突进!同时“产品经济”也已进化成一种全新的“服务经济”,孕育“新产业”的设计平台,具备了创新性的产业结构且又将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赋予了“社会设计”的概念。在这一阶段萌发的“新产业”将是设计的“主战场”。北宋张载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很好!是否要改一下?不只是“为往圣继绝学”,而是“学往圣,创绝学”!学习、研究经典设计的宗旨应该不仅是回顾,更是发现;不仅为怀旧,更期待超越! 我相信,会有更多的“经典设计”将在未来涌现,因为设计的智慧正在深入社会的各行各业,设计创造人类更健康、更合理的分享型社会的使命,必将成为年青一代设计师与技术、商业博弈、共生的逻辑。 柳冠中 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荣誉副会长 2023年1月12日 1.1663年至今,1000例深入人心的经典设计,集结400年的人类创意智慧。从桌椅家具到电子产品,从经典日用到前沿先锋,小到瓶塞和夹子、大到飞机与特斯拉,为当代读者全面更新设计眼界。从包豪斯代表人物威海姆?华根费尔德,到“现代设计之母”艾琳格雷,从建筑巨匠柯布西耶,到设计鬼才菲力浦·斯塔克,为设计行业树立风向坐标。纵览现代设计发展史,看创造力如何改变生活。 2.英国费顿出版社联合60余位专业学者历时数年编写,保障内容专业与准确性。每款设计案例包含高清图片及介绍文字,从设计师、制造商、产品的制造过程与更新迭代,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开创性价值,清晰呈现。 3.创意灵感源泉,品牌参考秘籍,品位提升指南。海量案例,独立排列,既可顺序阅读,也可随机查找,是设计师、创意从业者汲取创意的灵感指南。苹果、戴森、派克、万宝龙……看一线品牌如何依靠经典产品崛起,是品牌主理人、企业家、产品经理、市场营销的宝贵参考。 4.质感装帧,考究细节,收藏佳品。大开本精装,三面书口刷边,克莱因蓝搭配内敛烫金。内页铜版纸印刷,可180度平摊翻阅,细节高清无反光。 5.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工业协会荣誉副会长柳冠中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