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精)

母亲(精)
作者: (苏)高尔基|译者:刘引梅
出版社: 湖南文艺
原售价: 46.00
折扣价: 24.90
折扣购买: 母亲(精)
ISBN: 9787540484125

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年),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他与托尔斯泰、契诃夫被称为是俄国文学**“不可逾越的高峰”。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哥罗德城,父亲是木匠。他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十一岁时,他便开始独立谋生。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沙皇时代的底层度过的。 1**2年,高尔基以马克西姆·高尔基(意为*大的痛苦)这个笔名,发表了**作《马卡尔·楚德拉》。1**5年,高尔基发表了早期作品中*有名的浪漫主义短篇小说《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以及描写流浪汉生活的代表作《切尔卡什》。 1**9年,高尔基完成了**部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 …… 1925-1936年期间写的长篇史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是高尔基的*后一部巨著。这部史诗是高尔基*杰出的艺术成就之一。 1934年,高尔基主持召开了**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并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 1936年6月18*,高尔基离开人世,享年六十八岁。

内容简介

一 在城郊工人村上空,在弥漫着油烟的污浊空气中 ,工厂的汽笛声每天都颤抖着,吼叫着。工人们听到 汽笛声,纷纷从低矮的、灰不溜丢的房子里跑出来, 仿佛*惊的蟑螂,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显然,他们 缺少睡眠,筋骨还没有歇过乏来,没有恢复体力。外 面寒气逼人,一片昏暗。他们沿着没有铺路面的街道 ,朝高大的石砌笼形厂房走去。等待他们的是工厂那 副稳*胜券的冷漠。灯光从几十个油腻腻的方形通风 孔透出来,照亮了泥泞的道路。泥泞在脚下发出扑哧 扑哧的响声。不时响起半睡不醒的嘶哑的叫喊声。有 人破口大骂,凶狠的骂声划破了长空。而迎面传入他 们耳鼓的则是另一些声音——机器隆隆的喧嚣和蒸汽 的嘶鸣。老远便可以望见高高的黑烟囱,宛如一根根 粗笨的木桩阴郁而冷峻地矗立在工人村上空。 傍晚,太阳渐渐落山了。夕阳的红光在窗玻璃上 疲倦地闪烁着。工厂像丢弃废矿渣一样,把工人们从 石砌的厂房里撵出来。他们满身满脸都被熏得黢黑, 散发出一股黏糊糊的机油气味。他们饥肠辘辘,露着 牙齿,筋疲力尽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这时,他们说话 活跃了,甚至高兴起来,因为**的苦役结束了,家 里等着他们的是晚餐和休息。 **的时光被工厂消损掉了,机器从人们的肌体 里榨干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能量。这**从生活中消 失得无影无踪,人们向自己的坟墓又迈近了一步。但 是,他们马上就能得到休息的愉悦,在烟气弥漫的小 酒馆里享*快活,也就感到满足了。 每逢节假*,他们通常睡到十点钟。然后,中年 人和已婚者穿上自己*好的衣服去做*祷,一路上不 停地责骂年轻人对教堂漠不关心。他们离开教堂,回 到家里,吃完馅饼就躺下睡了,一直睡到晚上。 经年累月的体力透支,使得他们没有食欲,为了 能吃下东西,他们就大量喝酒,用烈性伏特加来刺激 胃口。 傍晚,他们懒懒散散地在街上闲逛,有雨靴的, 就穿上雨靴,尽管天干气燥;有雨伞的,就拿着雨伞 ,尽管*头当空。 他们迎面碰上,谈论的依旧是工厂呀、机器呀那 一套,然后再把工头臭骂一通。他们所谈所想的都是 跟干活儿有关。*子过得枯燥乏味,他们无能为力, 不会开动脑筋,只是偶尔闪出几星微弱的火花。回到 家里,他们就会跟妻子吵架,经常打她们,不惜拳脚 相加。年轻人常常泡在小酒馆里,或者轮流在各家举 办娱乐晚会,拉手风琴,唱**难听的歌曲,跳舞, 说下流话,饮酒作乐。被劳作累垮的人容易醉酒,而 且醉酒后会激起心里头那种莫名的病态的亢奋。亢奋 需要发泄口。于是,他们死死抓住每一个可以排遣这 种躁动不安的情绪的机会,为一些*零狗碎的小事, 像野兽般凶狠地互殴厮打,打得头破血流。有时会打 伤打残,偶尔会闹出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