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鲁庄墓地(精)

荥阳鲁庄墓地(精)
作者: 编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荥阳市文物保护中心|责编:张亚娜/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328.00
折扣价: 259.20
折扣购买: 荥阳鲁庄墓地(精)
ISBN: 978703069096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上编 田野考古报告编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墓地位置与地理环境
  鲁庄墓地位于河南省荥阳市贾峪镇祖始庙行政村鲁庄自然村,西临武庄村,南望周垌村,北依祖始庙村,东与郑州市二七区马寨镇辖境接壤。地属荥阳南部的浅山丘陵地带,为大周山余脉,须水河的南源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墓地西部。墓地坐落在一道东西向的土岗上,南北两侧地势则相对较低。地理坐标:东经113°29′38.87″,北纬34°41′58.10″,海拔178米(图一、图二)。
  荥阳位于郑州市西部,东邻郑州市中原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惠济区,西邻巩义市,北濒黄河,隔河同焦作市的温县、武陟县相望,南与新密市接壤,南北最长40千米,东西最宽35千米,面积908平方千米。地势东、中部低,西、南、北部稍高,自西向东逐渐倾斜,形成了向东开放的盆地,属半平原半丘陵地形。荥阳北有黄河,中部有索河、汜河、枯河,南部有须水河、贾峪河,分属黄河、淮河水系。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并各具特色。境内矿藏已查明有九大品种,各矿种均属沉积矿床,主要有煤矿、铝土矿、白云岩、石灰岩、黄铁矿、铁矿、黄土矿、大理石、花岗石等。
  第二节 历史沿革
  今之荥阳,由古代荥阳、京县、成皋、汜水、河阴、广武、武泰、荥泽等分合演变而成。这些行政区划的设置与名称的改变,往往伴随着辖境或大或小的分析和并合。虽然历史久远,资料匮乏,上述历史时期各县辖境的确切范围均已难确指,但具体到北部边境却有大量文献资料记载,即长期跨过黄河以北至今武陟县南部一带。荥阳今辖境的形成,同清代、中华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几次政区分合关系尤大,变化情况也有明确载述。关于荥阳历史沿革的研究,当地学者张明申和陈万卿二先生著述颇丰。陈万卿著有《荥阳方志述略》,其中《荥阳沿革考略》一节在参考大量相关典籍的基础上,结合考古资料,较为全面精准而又简明地阐述了这一问题,现摘录如下。
   荥阳之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战国时之韩国在荥泽之西筑城(今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名荥阳。目的是防止魏国西侵,以保证其位于今新郑的国都与老根据地“上地”(三家分晋时韩国所得土地,在今山西长治一带)之间“河上走廊”的畅通,荥阳当时应为邑名。秦灭韩,荥阳属三川郡辖。秦实行郡县制,荥阳当为县。陈胜、吴广起事攻荥阳,三川郡守李由守荥阳,郡守在此,郡治亦当在此,故荥阳应一度为三川郡治所,郡下仍当有荥阳县。魏正始五年(244),割河南郡(郡治洛阳)自巩阙以东设荥阳郡,并户二万五千,以李胜为郡守,驻荥阳,辖荥阳等十一县。北魏泰常年间(416~423)改荥阳郡为豫州,治虎牢城。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豫州刺史崔白因虎牢城坍塌不能用,迁治大栅坞(今荥阳老城)。以大栅坞为基础,向东开广旧城,扩大规模,名大栅城(即今荥阳老城)。北魏太和十七年(493),改豫州重置荥阳郡,郡治设大栅城中,遂命大栅城为荥阳城,而原来之荥阳城被称作荥阳故城或古荥阳城。其间,荥阳县署亦当随豫州治及河南郡治迁徙。唐武后天授二年(691)析置武泰县,旋又入荥阳。宋熙宁五年(1072)省入管城,元祐元年(1086)复置。
  荥阳东南部之京城,原为郑桓公寄孥之地,亦为郑武公建立东方郑国之初都。汉初于此置京县,截取京城北部为京县治所。北齐天保七年(556)省入荥阳。县废。
  汜水西之大伾山上,春秋时建有虎牢城。战国时之韩国在虎牢城东南建成皋城以防秦国东扩,时成皋应为邑。秦灭韩,成皋设县与否,古无记载。汉初置成皋县,县治占据成皋城之西北隅,即郦道元《水经注》“汉乃县之,城西北隅有小城,周三里,北面列观,临河,苕苕孤上”者。其后在成皋城中或其附近设郡设县,屡有变更。隋开皇二年(582)置汜水县,唐武后垂拱四年(688)易名为广武县,神龙元年(705)复名汜水县。北宋曾一度省入河阴,旋复。汜水县明清以后未再变化,治所即今荥阳市汜水镇所在地。
  隋开皇四年(584)割荥阳县之东北部置广武县,仁寿元年(601)改名荥泽县,县治在今荥阳故城东北十七里。宋熙宁中省入管城,元祐中复置。康熙三十七年(1698),将治所迁入荥阳故城,占据荥阳故城西北隅为荥泽县治所。乾隆三十年(1765)河阴来入,民国元年(1912)河阴析出。1931年与河阴县合并名广武,县废。
  图一 鲁庄墓地位置示意图
  图二 鲁庄墓地地形地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