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谈译录(第6辑)

复旦谈译录(第6辑)
作者: 陶磊
出版社: 上海三联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8.96
折扣购买: 复旦谈译录(第6辑)
ISBN: 9787542686091

作者简介

【主编简介】 陶磊,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翻译史研究。出版专著《“直译”“意译”观念溯源:从佛经翻译到兰学翻译》(2020),在《复旦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文化》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参译《黑暗的闸门: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研究》(夏济安)。 【副主编简介】 王柏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奇境译坊”主持人。艾米莉?狄金森国际学会(EDIS)理事,出版专著《中外文学关系论稿》、译著《花朵与漩涡:细读狄金森诗歌》《绚烂的空无:狄金森的信封诗》等,主编《栖居于可能性:狄金森诗歌读本》以及“十九首世界诗歌批评本丛书”“时光诗丛”等。

内容简介

“中国翻译史研究”专栏:主持人的话 王宏志 本辑专栏刊发的三篇论文均围绕译者展开。 王宏志的《马礼逊与阿美士德使团》聚焦中英两国继马戛尔尼访华之后第二次外交接触的尝试。相较前者,阿美士德使团配备以马礼逊为核心、全部由英国人组成的翻译团队。作者广泛搜集并分析各种原始档案,尤其是马礼逊向伦敦传道会报告的信函以及英国外交部所藏、以往从未受到注意的使团中文文书,通过检视马礼逊承担的翻译工作,全面考察他在阿美士德使团中的重要作用和政治意义。 帅司阳的《“一仆难事二主”——卫三畏外交翻译生涯的开端与困境》则关注较早来华的美国传教士兼驻华使团译员——卫三畏。作者借助前人研究较少利用的美部会档案, 深入探讨其身份认同危机如何影响外交理念,并通过考察卫三畏的外交翻译个案,展现传教士译者这一特殊群体在19 世纪中美外交场域中的复杂身份和矛盾处境。 段怀清的《辜鸿铭:译事应依其他学识修为——辜鸿铭翻译思想及实践考论》以从四个维度尝试理解清末学人辜鸿铭“译事当依其他学识修为”的翻译主张,指出其极大地提高了译者的主体性和自由度,同时强调对原文的充分尊重,要求译者能够深刻把握原文的思想要义,从而将翻译从语言文字层面的转换,提升到跨语际、跨文化、跨国别的交流对话。 在以原著为中心的传统译论中,讨论重点多放在原著与译文的关系上,或分析忠实程度,或比较其可读性,忽略译者在整个文本产生过程中的主导性角色,更无视足以左右译者决定的内外在因素。文化转向后的翻译研究,关注不同的翻译现象,译者研究近年来有长足的发展。 本辑三篇论文展现不同译者在特定历史文化时空中的运作:面对政治、历史、文化、语言、意识形态等不同力量的制约,他们如何被动地接受,怎样主动地响应,他们的活动和产出就是各种协调和操控后的结果。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能够更全面地呈现译者的真实面貌,同时又更好地说明翻译的功能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