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黄河史

极简黄河史
作者: 杨明
出版社: 漓江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19.20
折扣购买: 极简黄河史
ISBN: 9787540776886

作者简介

杨明,1972年生于山东。博士,教授,荷兰代尔伏特大学访问学者。现任职于黄河水利委员会,主要从事河流动力学方向相关科学研究。

内容简介

**章 神禹: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首先我们应该击掌相庆,很幸运,我们没有生在 五千年前的洪荒时代。对于那个时代,看《**》《 ***》便知,世界各地都流传着关于大洪水和诺亚 方舟的故事。据说正因为有了那条大船,人类和各种 动物才得以逃脱上帝愤怒的惩罚。 面对着这场***的大洪水,东方人的态度似 乎*积极一些:他们并未把这场灾难看作上天的惩罚 。帝尧派了鲧治理水灾,未果;遂又派出禹,禹用了 十三年的时间终于获得成功,使得大河归流入海。 传说中的禹是肩负使命来到人间的天神,先民则 赋予他圣贤的传奇美名,恒久流传,早已成为人神合 一的典范。在中华民族悠悠数千年的历史中,禹与尧 、舜一起,成为后世难以**的明君。在对水万分崇 拜的上古时期,禹因治水而生,作为征服自然的英雄 ,羽化为中国*早期**的图腾,被称为神禹。 《山海经》与禹河故道 人类的文明史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久远。 自远古黄河河道雏形初定至禹治水后形成禹河故 道,地质运动已经持续了两百万年。在禹之前人类文 明并无文字记载,黄河虽然在整个华北平原漫流游荡 ,其活动范围也被周围山脉所严格限定:黄河流出山 陕峡谷以后,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山,南有大别山, 东有泰山和山东半岛的丘陵高地。从总体格局来看, 经天地造化而成的黄河,迁延于燕山南麓与大别山北 侧之间的巨大冲积扇问,而鲁西南地区的丘陵高地, 作为冲积扇的中轴,则成为华北平原上淮河、海河两 大流域的分水岭。 近现代的地质勘查证明,禹河故道是确切存在的 。即便我们**用所谓科学的态度来质疑古代史学研 究中的“经义治河”,也**不必视之为迂*,因为 历史已经把这条河道归功于代表了中国人集体智慧的 禹身上。 《山海经》是目前流传下来*古的一部书。 书中以昆仑为坐标记述了黄河经禹治理后的流路 ,“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 海外,即西而北,人禹所导积石山”,这也就是形成 于公元前21世纪、经人类社会管理而又自然流动的黄 河河道了。 因《山海经》语焉不详,战国时期成书的《尚书 ·禹贡》(据传《禹贡》为禹所著)又对这一段描述 做了进一步猜测,认为其“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 至于华阴,东至于磔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油, 至于大侄;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 为逆河人于海”。用**的地名来描述就是:自积石 山导河,曲折流至山、陕交界的龙门,南到华山的北 面,再向东经过洛河转弯处,达到浚县附近的大侄山 ,向北流人大陆泽,又向北分若干条支流,然后注入 渤海。 禹河故道,便是黄河在古代中国版图上的**次 定位。 而黄河在古代中国版图上的地位也是特殊的。 史书把古代中国的四条大河“江、河、淮、济” 称为“四渎”,即四条自有源头并独流人海的大河。 到东汉时,班固在《汉书》中对此做了进一步解 释,认为黄河是所有大河的起源,“中国川源以百数 ,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 上图是禹治水后中国的“四渎”水系及当时的行 政区划“九州”。为了看清楚一些细节,我们对禹时 期的黄、淮水系进行局部放大(见下页图)。 在下图中,除了“江、河、淮、济”之外,其余 则多是此“四渎”的支流或二级支流。对于此图,我 们不妨稍微留意一下,因为在之后近五千年的黄河变 迁史中,多多少少都能够看到这些河流的影子。 细心的读者或许会问,“四渎”不是四条独流人 海的大河吗,那为什么黄河(禹河故道)与济水有交 叉呢?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想象力。 古人认为,济水与黄河看似相交,实则是两条完 全不相干的河流。 济水源头是太行山南麓的王屋山(今河南济源) ,济水东流遇到黄河时,便以地下河的形式潜流而过 ,直至南岸荥泽(今河南荥阳)才浮出水面,可据此 来解释“济清河浊”,这也给古老的济水蒙上了一层 抹不掉的神秘色彩。实际上,我们**的黄河下游河 道在很大程度上与古济水是重合的。 对于禹治水后形成的禹河故道,有几个地方我们 要特别说明一下。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