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哈尔滨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16.20
折扣购买: 三国史话/吕思勉历史全集
ISBN: 9787548444237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家贫,12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研读史书。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等人。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作为我国现代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其史学专著《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中国近代史》等,均为后人的学习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一 楔子 斜阳古柳赵家庄, 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说蔡中郎。 这是宋朝陆放翁先生的诗,所说的,便是现在的说书 。说书虽然是口中的事,然到后来,将说书的人所用的底 本,加以润饰以供众览,就成为现在的平话了。平话俗称 小说,亦谓之闲书。虽然是用以消闲的,然而人们的知识 得自此中的,实在小少。 现在中国的书籍,行销*广的,是《三国演义》。据 书业中人说:他的销数,年年是各种书籍中的**。这部 书有些地方,渲染得很有文学意味,如赤壁之战前后便是 ;有些地方,却全是质实的记事,简直和正书差不多。这 就显见得其前身系说书的底本。说得多的地方,穿插改造 得多了;说得少的地方,却依然如故。 我在学校中教授历史多年。当学校招考新生以及近年 来会考时看过的历史试卷不少。有些成绩低劣的,真“不 知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然而问及三国史事,却很 少荒谬*伦的。这无疑是*《三国演义》的影响。他们未 必个个人自己读,然而这种知识,在社会上普遍了,人们 得着的机会就多,远较学校的教授和窗下的阅读为有力。 这可见通俗教育和社会关系的密切。 老先生们估量人们知识的深浅,往往以知道的、记得 的事情多少为标准。讲历史,自然尤其是如此。但无意义 的事实,知道了,记得了,有什么用处呢?尤其是观点误 谬的,知道了,记得了,不徒无益,而又有害。而且平心 论之,也不能算知道史事。因为历**的事实,所传的, 总不过一个外形,有时连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们根据事 理去推测他、考证他、解释他。观点一误,就如戴黄眼镜 的,看一切物皆黄,戴绿眼镜的,看一切物皆绿了。我们 在社会上,遇见一个人、一件事,明明是好的,却误把恶 意猜测他,就会觉得处处可疑;明明是坏的,却误当他好 的,也会觉得他诚实可靠。历**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如 此? 从前论史的人,多说史事是前车之鉴。其意以为一件 事办好了,我们就当取以为法,摹仿他;一件事办坏了, 我们就当引以为戒,不可再蹈其覆辙。这话很易为人们所 赞许,其实似是而非的。史事哪有真相同的?我们所谓相 同,都不过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为同罢了。事情既实不相 同,如何能用同一的方法对付?别的事情姑弗论,在欧人 东来之初,我们所以对付他的,何尝不根据旧有的知识? 所谓旧有的知识,何尝不是从历史经验而来?其结果却是 如何呢? 真正硬摹仿古人的自然不多,就是事实也不容你如此 。然而人的知识,总是他所知道的、记得的事情铸造成功 的。知道的、记得的事情一误谬,其知识自然随之而误谬 了。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历史,倒还不重在知道的、记得的 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矫正从前观 点的误谬,自然是就人所熟悉的事情,加以讲论,要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