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中国:不应忘却的抗日十大将领

浴血中国:不应忘却的抗日十大将领
作者: 李镇西|
出版社: 四川人民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4.80
折扣购买: 浴血中国:不应忘却的抗日十大将领
ISBN: 9787220135835

作者简介

作者自述 亲爱的读者:您好!我叫李镇西,1958年9月生。深爱学生也挚爱教育,长期在中学担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也曾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现担任新教育研究院院长。从教近36年来,获得荣誉有限,出版文字无数。让我最得意的是,从我身边走出去了数以千计善良、正直、勤劳、睿智的合格公民。 我的教育理念: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我和学生共同追求的境界:让人们因为有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内容简介

引子 好大一棵树 蓝天如洗,阳光若瀑。 云卷云舒,不断变换着形状,时而如苍穹上盛开着大朵大朵的白色牡丹,时而又如蓝色海洋上的波涛。初夏的阳光热烈而不毒辣,它慷慨恣肆地泼洒在大地上,而所谓大地,其实是同样如波涛般起伏的大片丘峦。 在这片丘峦中,有一处凸出的小山嘴特别苍翠。蓝天下,茂密竹林和参天大树,掩映着山嘴上的几间明清老屋。说是掩映,其实几乎是遮蔽。从外面看,是一片绿色屏障,只有竹林和大树的缝隙间漏出的瓦房一角告诉人们,里面曾经居住着大户人家。 这个地方,是宜宾市翠屏区白花镇一曼村一曼组伯阳嘴。当年,赵一曼就出生于此,也从这里走向革命。 2022年5月10日,我专程从成都赶到这里,追寻赵一曼最初的成长足迹,感受英雄少年时的气息。 屋前庭院的岩边,有一棵即使仰望也不能见顶的巨大楠树。据说是当年赵一曼亲手种植的。一位游客看了看树,说:“不可能,这棵树看上去有百余年的树龄了,怎么可能是赵一曼植的呢?” 我和他争论起来:“怎么不可能?赵一曼出生于1905年,如果活到现在,是117岁。她小时候种下的树,到现在不就是百余年吗?” 他听了我的话,便说:“哦,我不知道赵一曼的年龄。你这么一说,那完全有可能。” 我久久仰望这棵巨树,然后蹲下来,想用单反相机拍下这棵树的完整形象,可是,我的广角镜头怎么也装不下树的全貌。这棵树实在是太雄伟了,树干巍峨挺拔,直指蓝天,枝繁叶茂,根植大地。 这棵树究竟是不是赵一曼手植,我也没看到确凿的证据,仅仅据说是。我和那位游客的争论,也只是论证可能性。然而,无论这棵树是不是赵一曼所植,它都成了赵一曼的标志。 百年前的中国风雨如磐。赵一曼的生命,如一棵小树破土而出,在这偏僻而美丽的小山村顽强地长大。1926年10月,她为报考黄埔军校而离开家乡时,这棵小树已如少女赵一曼一般亭亭玉立。从此赵一曼再也没有回到家乡,也再没有看到老屋前的这棵树。 而百年之后的今天,赵一曼以抗日英雄的崇高荣誉长眠于远离家乡的东北大地,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棵参天大树,如眼前这棵百年楠木一般,巍然屹立,不可撼动。 主人已逝86年,只有这棵树依然静静地矗立在主人的老屋前,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一 天足·抗争 十岁的赵一曼当时赵一曼还不叫“赵一曼”,但由于她打仗厉害,所以人们都以为她是赵尚志的妹妹。她说:“我和赵司令并不是亲兄妹,但我们为了抗日走到一起,同甘共苦,这不比亲兄妹还亲吗?既然大家都说我是赵司令的妹妹,那大家就叫我‘赵一曼’吧!”绝食好几天了。 父母心急如焚,却手足无措。 按说,作为父母的幺女,疼爱都来不及,是什么事让幺女居然绝食抗争? 父亲李鸿绪为人善良厚道,是一名乡间医生,坐堂行医,治病救人,以自己的善良和医术赢得乡邻的信任与尊重,也为家里带来殷实的家底,乡下有良田,城里有商行、店铺。可以说,赵一曼出生在一个比较富庶的家庭。 李鸿旭夫妇共生有八个孩子,二男六女,老七赵一曼是最小的女儿,后面还有一个弟弟。父亲给她取乳名为淑端,昵称端女儿;后来又按族谱排行,给这个幺女取名坤泰,字淑宁,寄寓安宁和康泰的希望。 都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何况这个幺女特别乖巧可爱、聪明伶俐。因此父母对他们的端女可以说是百般宠爱。应该说,李鸿旭在那个年代算是思想比较开明的人,相对来说见多识广,但再开明也很难超越那个时代。因此他们对端女的宠爱,必然是以那个时代的观念和方式来体现的。 比如缠足。 按那个时代的审美标准,“三寸金莲”是美女的标配,赵一曼那么标致的小美女,如果不缠足以后怎能找到一个好婆家?虽然母亲有过缠足的痛苦经历,但她认为女孩一生最重要的幸福就是嫁一个好丈夫,她必须为端女将来的“幸福”考虑。于是,她决定狠下心来给她缠足,为此她熬了许多夜给幺女做了一双漂亮的绣花尖尖鞋。 本来赵一曼是一个很孝顺的女儿,唯独在这件事上表现出坚决不从的态度与勇气。这让父母有些吃惊。 她先是央求母亲:“妈,别给我缠足,好吗?我看你平时走路走不了几步就说脚疼,有时候晚上疼得直哼哼,为什么要我缠足呢?” 母亲叹了口气,说:“女人就得缠足啊,这是祖宗的家法,不能坏了规矩。千百年来,祖祖辈辈的女人就是这么过来的,女人就得缠足啊!” “可太疼了,我受不了啊!”赵一曼想继续说服母亲。 母亲却企图说服她:“缠足虽然有点痛,这个我知道,但这是为了将来的好生活啊,不缠足你怎么找得到好婆家啊?” 一看无法说服母亲,赵一曼开始来硬的。所谓“硬的”其实就是十岁的小女孩所表现出的大哭大闹。无论母亲怎么说,无论哥嫂们怎么劝,赵一曼就是不缠足。 最后母亲也来硬的,在家里人的配合下,强行按住赵一曼把脚缠住,穿上那双小尖鞋,然后把她关在房里,不许出门。 赵一曼一看哭闹没用,于是她决定绝食抗争,明确宣告:“我不吃不喝,宁死也不缠足!” 开始母亲以为小孩子不过是任性撒娇,是经不住饿的,闹一闹就算了。谁知赵一曼倔强得像头小毛驴,一连好几天都不吃不喝。 母亲急了,赶紧又到小屋来好言相劝,但无论怎么哄,赵一曼回答就一句话:“我坚决不缠足!”没丝毫妥协的迹象。 最后她见母亲也不让步,于是一瘸一拐地跑出房间,找来一把砍柴刀,对着脱下来的小尖鞋和解下来的裹脚布一阵乱砍猛宰,直到小尖鞋和裹脚布被剁成一堆碎片。 父亲感慨:“幺女倔强,是一个男儿性格啊!”母亲无奈,只好依了幺女。缠足的事不了了之。小小的赵一曼终于以死抗争保住自己一双天足。后来,正是凭着这一双天足,她走出了家乡,走到了东北,驰骋于抗日疆场。 赵一曼眉眼秀气,模样俊俏,个子小巧,身材柔美,看上去似乎很柔弱,但她的内心强大,个性坚毅,如她父亲所说,“是一个男儿性格”。 面对封建思想文化的压迫,赵一曼表现出惊世骇俗的叛逆精神与反抗举动。宁死不缠足,第一次让家里人和乡亲们见识了这小丫头的厉害。 不能忘、不敢忘、不会忘的抗日战争,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热血浇灌的生命绝唱,是无数民族英雄用信仰镌刻的忠诚经典。李镇西笔下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抗日场景,十位鲜活而感人的抗日将领形象,读后令读者在沉郁中升腾力量,因景仰而感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