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炸药.硝酸盐和现代世界的形成)(精)/好望角

引爆(炸药.硝酸盐和现代世界的形成)(精)/好望角
作者: [加拿大]史蒂芬·R.鲍恩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原售价: 76.00
折扣价: 41.10
折扣购买: 引爆(炸药.硝酸盐和现代世界的形成)(精)/好望角
ISBN: 9787213116964

作者简介

史蒂芬·R.鲍恩(Stephen R. Bown),出生在加拿大渥太华,毕业于阿尔伯塔大学历史系。他对科学探索史充满兴趣,已出版《博物学家:自然历史黄金时代的科学旅行者》和备受国际认可的《白血病:外科医生、水手和一名绅士解决的大航海时代医学难题》。

内容简介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是19世纪末爆炸物发展中几乎所有关键发明的先驱,然而他在知识产权保护上所花的时间远多于做研究。诺贝尔的发明在短时间内对社会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但由于其原理简单,很容易被模仿,而且剽窃者能从中获得巨大利益,这一时期,有很多化学家和科学家都在寻找威力更大的新型爆炸物,以满足市场需求并获得高额利润,但他们的研究大多是对诺贝尔最初发现的微小改进。虽然不能说这些竞争性产品全是对诺贝尔产品的模仿,但的确大部分都属于这种情况。在许多国家,诺贝尔必须特别留意可能侵犯其知识产权的产品。果然,在诺贝尔发明达纳炸药的几年内,很多几乎相同的产品大量涌现。这些产品大多只在稳定剂的选择上与达纳炸药存在微弱差异,而且其他稳定剂的效果相对于矽藻土并无优势可言。这些产品往往会使用一些听上去比较耸人听闻的名字,比如破石(Rend Rock)、活力(Vigorite)、阿特拉斯、赫拉克勒斯、悬崖(Cliffite)、撕裂者(Rippite)、撒克逊(Saxonite)和碎石机(Lithofracteur)等。 1865年,第一次来到美国为自己的硝酸甘油产品开辟市场的诺贝尔发现,美国人正处在内战后经济繁荣带来的狂热和乐观情绪中。以杜邦公司为代表的火药利益集团利用舆论和政治影响力极力抵制诺贝尔。历史学家赫尔塔·E.保利写道:“在旧世界,诺贝尔的烈性炸药是一个关于发明、融资、权力政治和战争的故事;而在新世界,从一开始这就成为一个关于专利、诈骗、诉讼和意外事件的故事。”诺贝尔在美国遇到不少无赖式人物,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塔里亚菲罗·普雷斯顿·沙夫纳(Taliaferro Preston Shaffner)。这位来自美国南部的传奇人物长期在世界各地寻找商业机会。他与政界的关系紧密,曾担任多个欧洲国家政府的爆炸物和鱼雷技术顾问,尽管他并没有相关的能力和经验。沙夫纳很早就敏锐地意识到烈性炸药在战后的美国有很大的应用空间。1863年,诺贝尔在海伦堡的实验室发生爆炸,他的弟弟也因此丧命。正当诺贝尔焦头烂额时,沙夫纳联系到他,希望以1万“西班牙银圆”的价格购买其在美国的专利权。诺贝尔觉得其中有猫腻,拒绝了他的请求。但沙夫纳不仅阴险,还毅力过人。他尝试贿赂美国驻瑞典公使詹姆斯·H.坎贝尔(James H.Campbell),让后者通过外交途径向诺贝尔施压,从而获得诺贝尔引爆硝酸甘油的秘密配方,但仍以失败告终。回到美国后?他国家更普遍,这一方面是因为火棉在英国的使用历史比较悠久,另一方面是因为让火棉的化学性质变得稳定和相对安全的人正是一名来自英国政府内部的化学家。 德国化学家克里斯提安·弗里德里希·尚班早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就发现了火棉。尚班身材矮胖,风趣幽默,为人和善,是一名染工和邮递员的长子。虽然他的家庭背景比较一般,但凭借个人的努力于1829年成为巴塞尔大学的教授,并在这一岗位上一直工作到他1868年去世。通过自学,尚班精通化学、物理、数学和多种语言。他在大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氧气。据说,尚班发现火棉的方式非常意外。有一天,妻子出门后,尚班在厨房的火炉上加热装有硝酸和硫酸混合物的烧杯,突然烧杯受热后炸裂,溶液就洒到了地上。尚班连忙用厨房抹布清理地面,然后将抹布放在壁炉上烘干。但他惊奇地发现抹布开始冒烟,并突然爆炸。火棉就这样被人类发现了。这种物质的质地和稠度类似于略带脆性的粗糙棉絮,威力介于火药与达纳炸药之间。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故事,他也很可能是在实验室研究氧气时意外发现了火棉。 不管是他如何发现火棉的爆炸属性,尚班立马意识到这种爆炸物存在巨大的商业和军事价值。完成一系列试验后他立马得出结论:这种“神奇”的新型爆炸物“在各个方面都优于质量最好的火药”。他致信英国的几位同事商讨申请专利和市场推广的事宜,还声称:“生产这种物质没有任何危险,也不需要多么昂贵的设备。鉴于其化学性质,这种爆炸棉一定能迅速在军事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战舰上。”1846年,索布雷洛在意大利发现硝酸甘油。同年8月,盲目乐观的尚班登上横跨英吉利海峡的汽轮来到英国,在维多利亚女王的见证下在伍利奇(Woolwich)进行了一场成功的演示,然后又应约翰泰勒父子大型矿业公司的邀请,一路向南来到康沃尔(Cornwall)。在这里,他再次用成功的演示征服了之前心存疑虑的矿工们。同年,约翰泰勒公司购买了尚班发明的火棉在英国的专利使用权。 号称威力是火药六倍的火棉迅速投入生产。但人们很快以另一种方式见识到火棉的威力。泰勒又与约翰霍尔父子火药公司签订协议,将后者在肯特郡法弗舍姆(Faversham)附近的厂房进行了设备升级,将其改造为全世界第一个火棉工厂,拥有三年的独家生产权。根据合同,尚班将从中获得专利使用费。然而,1847年7月14日,整个工厂在一场巨大的爆炸中被夷为平地,爆炸产生的冲击力导致1英里外法弗舍姆都出现强烈震感,许多房屋的玻璃都被震碎。“18人在这场爆炸中死亡,其中只有10人的身份能被识别,其他人都被炸成了灰烬,混杂在四处散落的材料当中。还有一个人吸入了爆炸产生的大量酸性气体,且没有遵循医嘱进行治疗,于当晚不幸身亡。14名幸存者也不同程度受伤,有的手臂或腿被炸断,有的身体严重擦伤,还有的被酸性物质灼伤,其中一人因伤势过重死亡,还有一两个人很可能没有康复的希望。”这场爆炸最终造成21名工人死亡和几十人受伤。公司马上写信告知了尚班这一情况,要求他承担部分责任。毕竟,他承诺过生产流程绝对安全,不会产生过高的支出。 这个消息让尚班惊恐万分,但他猜测问题出在干燥过程中的人为错误,仍然坚信生产火棉是安全且有利可图的。于是他来到欧洲大陆寻找商业机会,与法国和奥地利的几家厂商达成协议,投入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随后,他在万塞讷(Vincennes)、勒布谢(Le Bouchet)和维也纳的工厂接连在爆炸事件中被毁,尚班用火棉代替火药的尝试也因此以失败告终。在此后的十多年里,大多数人都将火棉遗忘。由于其危险性,没有任何公司愿意生产这种产品。但19世纪60年代中期,萨塞克斯(Sussex)郡的大东方化学工厂在引入了一种清除棉花中杂质的新型工艺后,重新开始生产火棉,在康沃尔矿山得以运用。当时人们将像卷绳一样的火棉储存在水中,在使用时放入钻孔,并在上面覆盖上火药。这种方法在小范围取得了一定成功。但整体上看,火棉的应用范围仍然十分有限,直到1865年弗雷德里克·阿贝耳申请了采用新方法生产更具安全性火棉产品的专利。 畅销通俗历史作家史蒂芬·R.鲍恩深入研究历史材料,将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段编织成令人惊叹的故事。从中国古代的黑火药到诺贝尔的新型炸药,再到“毒气战之父”哈伯发明的人工固氮工艺,完整呈现人类探索爆炸物的历史。 炸药让成千上万人失去了生命,但也推动了现代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与之相关的技术更是带来了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双刃剑属性,值得读者深入思考。 作者拥有出色的讲故事技巧,科技描述深入浅出,情节生动,文笔优美,引人入胜,辅以精美历史图片,可读性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