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温柔的陪伴

最温柔的陪伴
作者: 吴恩瑛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7.80
折扣购买: 最温柔的陪伴
ISBN: 9787521755695

作者简介

·韩国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专家医师。 ·韩国儿童教育领域权威专家,被誉为“国民育儿导师”和“亲子教养之神”。 ·延世大学医学硕士,高丽大学医学博士。 ·现任延世大学医学系外聘教授,吴恩瑛儿童青少年诊所院长。 ·曾受邀于美国哈佛大学等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发表演讲,并多次受邀出演韩国SBS、MBC、EBS、Channel A等各大电视台的教育节目,深受韩国父母的喜爱和信任。 ·著有《最温柔的教养》《养孩子,我们可以不吵吗?》《再也不当吼爸吼妈》《吴恩瑛的和解》等。

内容简介

学习|是想学就能学好的吗?既然已经这样了,不如破罐子破摔 有个初中二年级的男孩子在考试前夕来我这里咨询。考试在即,孩子却根本不复习,父母非常担忧,孩子还变本加厉,嚷嚷着说不参加这次考试了。孩子说:“吴院长,如果能保证学习越努力,分数就越高,我哪怕少睡点觉,一天只睡3 个小时也会努力学习。但没有这样的事呀,反正已经没希望了,尝试过了根本没用。”因为要复习的内容多、考试时紧张而感到压力很大,这是正常的。大部分孩子因此倍感痛苦,但同时也能积极地面对:“还能怎么办呢,努力学呗。”对他们来说,学习和考试带来的压力能够提高效率和成绩。但也有很多像这个男孩一样完全放弃学习的孩子。这些孩子是什么心态呢? “其实,我这次很想考好,所以做了周密的计划,从一个月前就开始复习了。但还没坚持一周,我的计划就出问题了。说到底,这次考试已经没戏了,即使我从现在开始复习,也一定不会取得好成绩的。如果成绩不好,爸爸妈妈该有多失望啊?我得多伤自尊啊?那样的话,还不如干脆就不参加这次考试呢。”这些嘴上说着不学习、就算学习也没用的孩子,其实内心是非常想取得好成绩的。但是,他们在还没开始复习、考试还未开始时,就提前对结果做出了消极的预测:“怎么可能考好呢?”“即使努力,分数也不会提高的,我们学校出的题太难了。”“×× 同学学习学到流鼻血了,也才考了60 多分。”他们总是抱着这样负面的想法,并因此放弃了努力。 由于没有付出努力,且不提结果如何,他们错失了在努力的过程中能收获的东西——自身的实力会逐渐增强,会逐渐掌握学习的要领,培养出耐力和韧性。若是不经历中间的步骤和努力的过程,结果一定不尽如人意。当没有得到好结果时,他们又会觉得自己的预测是正确的。 这些孩子内心是想考好的,在设定目标的时候就把目标定得非常高。他们想要一雪前耻,总是想着“这次必须考好”。为此,他们制订了系统的计划,但由于计划排得太满太密,他们很难完全按计划学习。他们甚至会把除了睡觉和上厕所以外的时间都安排成学习的时间,计划太不切合实际,这也是孩子放弃的原因之一。他们不知道自己在一个小时内能做多少英语题,野心勃勃地制订了过于密集的计划,结果在刚开始的一两天内还能执行计划,后来就做不到了。然后,他们就会想“反正这次已经没戏了”,进而干脆放弃努力。但是放弃之后,他们的心里也不好受。由于会一直想着“还是应该好好学习的”,他们即使玩也玩不尽兴,哪怕是在看电影、打游戏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瞥一眼书桌。最终,他们会比好好学习的孩子心理压力更大。 其实,若是试了几次都不成功,就该从现实的角度修改计划。但是,孩子却总是遵循“破罐子破摔法则”。这是我根据这一时期孩子的行为造出来的词。在“破罐子破摔法则”下,孩子会做出与正常人相反的举动,比如考试在即却疯狂打游戏、看电影、看漫画,甚至看以前从来不看的网剧。 问题出在哪里呢?孩子没有认识到,学习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在努力过程中的进步和成长,以及努力后培养出的耐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即便是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取得过好成绩的孩子,也很容易因为太想考好而放弃。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有绝对不能说的话和绝对不能做的事。其一,不要对孩子说:“爸爸妈妈没有那么看重你这次考试的成绩,就算考得不好,爸爸妈妈也不会生气。”这样的父母很理解孩子,是因为知道孩子承受了太多考试和学习的压力,想要让孩子放松一些才这么说。但是,这些孩子并不愿意听到这样的话,他们本身是想要考好的,听到父母这样说,会产生“你们无所谓,但我不是这样”的想法。 其二,“只要努力,你还是能考好的”这句话也没什么帮助。孩子听了可能会想:“反正已经不可能考好了,还努力个什么劲啊?” 有的孩子甚至会想:“爸爸妈妈对我抱有很大的期望,我如果表现出很努力的样子,他们得多期待啊?如果我考砸了,他们一定会失望吧。干脆就不要表现出努力的样子,这样他们没有期望也就不会失望了。”因此,像“现在努力也不晚,你只要下定决心,也是能做好的,你能考第一名”之类的话并不能鼓励孩子,反而会让孩子丧失勇气。最重要的是,家长千万不要说“要学就好好学,不愿意学就别学”。类似的话会让孩子心里“不是100 就是0”的极端想法更强烈。制定很高的目标并为此拼命学习对这些孩子来说就是“100”,万一中途发生什么变数,哪怕只是有一丁点失误,孩子也会觉得一切努力都白费了(变为“0”)。他们会想:“唉,既然已经这样了,还挣扎什么,干脆躺平吧!” 家长说这样的话,是把重心放在了学习的“结果”上,这会让本来就很重视结果的孩子反应更加激烈。就像对上次考了75 分的孩子说“这次能考到80 分吗”,把分数或名次等可见的结果挂在嘴边强调,只会加重孩子因学习和考试产生的压力。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说清楚,学习的目的不是考出很高的分数或者取得靠前的名次。我们可以这样说:“你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习,这才是最重要的。有时候,即便你尽了全力,结果可能也不尽如人意,这都是人生的常态。你只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努力就好了,即便结果不理想也没有关系。考全校第一的同学也不是每次都考第一、门门科目都能考满分呀。重要的是你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的东西。” 对于那些一考试就不想去学校的孩子,我们可以说:“这次考试你的目标是不逃避,而不是取得不错的分数。” 我的孩子上初中时,我曾去做过一天代班老师,当时我问班里的孩子:“你们觉得为什么要学习呢?” 孩子的回答五花八门:“为了有个美好未来”“ 为了实现理想”“ 为了赚大钱”“ 为了考上好大学”等等。这些应该都是孩子听父母说的。我认为,虽然这些话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学习的首要目的应该是个人的成长。得到智慧和培养忍耐力也是学习的目的。但比起取得好成绩和名次,更重要的是在解答一道题时即便觉得很难,也坚持解到最后,直到找出答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将学会拼尽全力,锻炼出对枯燥乏味过程的忍耐力。那天我对孩子们就是这样解释的。 在下课前,我说了这样的话:“我上学的时候数学成绩很好,但现在都已经忘干净啦。我做你们的数学卷子,可能连50分都考不到。但是,在当时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系统化思维能力,这些能力现在还在发挥作用。你们总是在意考了多少分、有没有解出来某道题,但其实在学习中,最重要的不是这些结果,而是过程。因此,即便现在成绩是倒数第一也没关系,请试着好好解一道题吧。只要有这个心态,我们都能学好的。” 百万畅销书《zui温柔的教养》第二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帆书App创始人樊登、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联袂推荐。 韩国儿童青少年心理知名专家、“国民育儿导师”吴恩瑛再度开启暖心育儿之旅。 先陪伴,再教养。55个实用场景,传达孩子的心声,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连接。很多教养问题都是由于家长不理解孩子产生的,本书旨在“翻译”孩子的一举一动,让父母看到行为背后的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助力孩子成长,从而改善亲子关系。 适合家校共读。书中“营养餐”“班主任”“校规”“学习”等多个章节涉及校园中的场景,且其中的教育方法需要家长与老师相互配合。相关内容对家长和教育从业者都很有启发意义。 治愈的彩色插画,优美动人的语言,为视觉和心灵带来温暖愉悦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