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讲古籍序跋(精)/大师讲堂学术经典

鲁迅讲古籍序跋(精)/大师讲堂学术经典
作者: 鲁迅
出版社: 河海大学
原售价: 59.80
折扣价: 32.30
折扣购买: 鲁迅讲古籍序跋(精)/大师讲堂学术经典
ISBN: 9787563060399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1936年10月19*),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内容简介

《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 《古镜记》见《太平广记》卷二百三十,改题《王度》,注云:出《异闻集》。《太平御览》(九百十二)引其程雄家婢一事,作隋王度《古镜记》,盖缘所记皆隋时事而误。《文苑英华》 (七百三十七)顾况《戴氏广异记》序云:“国朝燕公《梁四公记》,唐临《冥报记》,王度《古镜记》,孔慎言《神怪志》,赵自勤《定命录》,至如李庾成张孝举之徒,互相传说。”则度实已入唐,故当为唐人。惟《唐书》及《新唐书》皆无度名。其事迹之可藉本文考见者,如下: 大业七年五月,自御史罢归河东;六月,归长安。八年四月,在台;冬,兼著作郎,奉诏撰国史。九年秋,出兼芮城令;冬,以御史带芮城令,持节河北道,开仓赈给陕东。十年,弟勣自六合丞弃官归,复出游。十三年六月,勣归长安。由隋入唐者有王绩,绛州龙门人,《新唐书》(一九六)《隐逸传》云:“大业中,举孝悌廉洁……不乐在朝,求为六合丞。 以嗜酒不任事,时天下亦乱,因劾,遂解去。叹曰: ‘罗网在天下,吾且安之!’乃还乡里……初,兄凝为隋著作郎,撰《隋书》,未成,死。绩续余功,亦不能成。”则《新唐书》之绩及凝,即此文之勣及度,或度一名凝,或《唐书》字误,未能详也。《唐书》(一九二)亦有绩传,云:“贞观十八年卒。”时度已先殁,然不知在何年。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十四)类书类有《古镜记》一卷,云:“右未详撰人,纂古镜故事。”或即此。《御览》所引一节,文字小有不同。如“为下邽陈思恭义女”下有“思恭妻郑氏”五字,“遂将鹦鹉”之“将”作“劫”,皆较《广记》为胜。 《补江总白猿传》据明长洲《顾氏文房小说》覆刊宋本录,校以《太平广记》四百四十四所引改正数字。《广记》题曰《欧阳纥》,注云:出《续江氏传》,是亦据宋初单行本也。 此传在唐宋时盖颇流行,故史志屡见著录: 《新唐书》《艺文志》子部小说家类:《补江总白猿传》一卷。 《郡斋读书志》史部传记类:《补江总白猿传》一卷。 右不详何人撰。述梁大同末欧阳纥妻为猿所窃,后生子询。 《崇文目》以为唐人恶询者为之。 《直斋书录解题》子部小说家类:《补江总白猿传》一卷。 无名氏。欧阳纥者,询之父也。询貌猕猿,盖常与长孙无忌互相嘲谑矣。此传遂因其嘲广之,以实其事。托言江总,必无名子所为也。 《宋史》《艺文志》子部小说类:《集补江总白猿传》一卷。 长孙无忌嘲欧阳询事,见刘餗《隋唐嘉话》(中)。其诗云:“耸髆成山字,埋肩不出头。谁家麟阁上,画此一猕猴!” 盖询耸肩缩颈,状类猕猴。而老玃窃人妇生子,本旧来传说。 汉焦延寿《易林》(坤之剥)已云:“南山大玃,盗我媚妾。” 晋张华作《博物志》,说之甚详(见卷三《异兽》)。唐人或妒询名重,遂牵合以成此传。其曰“补江总”者,谓总为欧阳纥之友,又尝留养询,具知其本末,而未为作传,因补之也。 《离魂记》见《广记》三百五十八,原题《王宙》,注云出《离魂记》,即据以改题。“二男并孝廉擢第,至丞尉”句下,原有“事出陈玄祐《离魂记》云”九字,当是羡文,今删。玄祐,大历时人,余未知其审。 《枕中记》今所传有两本,一在《广记》八十二,题作《吕翁》,注云出《异闻集》;一见于《文苑英华》八百三十三,篇名撰人名毕具。而《唐人说荟》竟改称李泌作,莫喻其故也。沈既济,苏州吴人(《元和姓纂》云吴兴武康人),经学该博,以杨炎荐,召拜左拾遗史馆修撰。贞元时,炎得罪,既济亦贬处州司户参*。后入朝,位礼部员外郎,卒。撰《建中实录》十卷,人称其能。《新唐书》(百三十二)有传。既济为史家,笔殊简质,又多规诲,故当时虽薄传奇文者,仍极推许。如李肇,即拟以庄生寓言,与韩愈之《毛颖传》并举(《国史补》下)。《文苑英华》不收传奇文,而独录此篇及陈鸿《长恨传》,殆亦以意主箴规,足为世戒矣。 在梦寐中忽历一世,亦本旧传。晋干宝《搜神记》中即有相类之事。云:“焦湖庙有一玉枕,枕有小坼。时单父县人杨林为贾客,至庙祈求。庙巫谓曰:君欲好婚否?林曰:幸甚。巫即遣林近枕边,因入坼中。遂见朱楼琼室,有赵太尉在其中。即嫁女与林,生六子,皆为秘书郎。历数十年,并无思归之志。忽如梦觉,犹在枕旁,林怆然久之。”(见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百二十六引。现行本《搜神记》乃后人钞合,失收此条。)盖即《枕中记》所本。明汤显祖又本《枕中记》以作《邯郸记》传奇,其事遂大显于世。原文吕翁无名,《邯郸记》实以吕洞宾,殊误。洞宾以开成年下第入山,在开元后,不应先已得神仙术,且称翁也。然宋时固已溷为一谈,吴曾《能改斋漫录》,赵与旹《宾退录》皆尝辨之。明胡应麟亦有考正,见《少室山房笔丛》中之《玉壶遐览》。 《太平广记》所收唐人传奇文,多本《异闻集》。其书十卷,唐末屯田员外郎陈翰撰,见《新唐书》《艺文志》,今已不传。据《郡斋读书志》(十三)云,“以传记所载唐朝奇怪事,类为一书”,及见收于《广记》者察之,则为撰集前人旧文而成。然照以他书所引,乃同是一文,而字句又颇有违异。或所据乃别本,或翰所改定,未能详也。此集之《枕中记》,即据《文苑英华》录,与《广记》之采自《异闻集》者多不同。尤甚者如首七句《广记》作“开元十九年,道者吕翁经邯郸道上,邸舍中设榻,施担囊而坐。”“主人方蒸黍”作“主人蒸黄粱为馔”。后来凡言“黄粱梦”者,皆本《广记》也。 此外尚多,今不悉举。 《任氏传》见《广记》四百五十二,题曰《任氏》,不著所出,盖尝单行。“天宝九年”上原有“唐”字。案《广记》取前代书,凡年号上著国号者,大抵编录时所加,非本有,今删。他篇皆仿此。 右**分 李吉甫《编次郑钦说辨大同古铭论》,清赵钺及劳格撰之《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三)云,见于《文苑英华》。先未写出,适又无《文苑英华》可借,因据《广记》三百九十一录其文,本题《郑钦说》,则复依赵钺劳格说改也。文亦原非传奇,而《广记》注云出《异闻记》,盖其事奥异,唐宋人固已以小说视之,因编于集。李吉甫字弘宪,赵人,贞元初,为太常博士;累仕至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元和二年,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为淮南节度使,旋复入相。九年十月,暴疾卒,年五十七。赠司空, 忠懿。两《唐书》(旧一四八新一四六)皆有传。郑钦说则《新唐书》(二百)附见《儒学》《赵冬曦传》中。云开元初繇新津丞请试五经擢第,授巩县尉,集贤院校理,右补阙,内供奉。雅为李林甫所恶。韦坚死,钦说时位殿中待御史,尝为坚判官,贬夜郎尉,卒。 《柳氏传》出《广记》四百八十五,题下注云许尧佐撰。《新唐书》(二百)《儒学》《许康佐传》云:“贞元中,举进士宏辞,连中之。……其诸弟皆擢进士第,而尧佐***;又举宏辞,为太子校书郎。 八年,康佐继之。尧佐位谏议大夫。” 柳氏事亦见于孟棨《本事诗》(《情感》**),自云开成中在梧州闻之大梁夙将赵唯,乃其目击。所记与尧佐传并同,盖事实也。而述翃复得柳氏后事较详审,录之: 后罢府闲居,将十年。李相勉镇夷门,又署为幕吏。时韩已迟暮,同列皆新进后生,不能知韩。举目为“恶诗”。韩邑邑不得意,多辞疾在家。唯末职韦巡官者,亦知名士,与韩独善。一*,夜将半,韦叩门急。韩出见之,贺曰:“员外除驾部郎中,知制诰。”韩大愕然曰:“必无此事,定误矣。”韦就座曰: “留邸状报制诰阙人。中书两进名,御笔不点出。又请之,且求圣旨所与。德宗批曰:‘与韩翃。’时有与翃同姓名者,为江淮刺史。又具二人同进。御笔复批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又批曰:‘与此韩翃。’”韦又贺曰:“此非员外诗耶?”韩曰:“是也。 是知不误矣。”质明,而李与僚属皆至。时建中初也。 后来取其事以作剧曲者,明有吴长孺《练囊记》,清有张国寿《章台柳》。 《柳毅传》见《广记》四百十九卷,注云出《异闻集》。原题无传字,今增。据本文,知为陇西李朝威作,然作者之生平不可考。柳毅事则颇为后人采用,金人已摭以作杂剧(语见董解元《弦索西厢》;元尚仲贤有《柳毅传书》,翻案而为《张生煮海》;李好古亦有《张生煮海》;明黄说仲有《龙箫记》。用于诗篇,亦复时有。而胡应麟深恶之,曾云:“唐人小说如柳毅传书洞庭事,极鄙诞不根,文士亟当唾去,而诗人往往好用之。夫诗中用事,本不论虚实,然此事特诳而不情。造言者至此,亦横议可诛者也。何仲默每戒人用唐宋事,而有‘旧井潮深柳毅祠’之句,亦大卤莽。今特拈出,为学诗之鉴。”(《笔丛》三十六)申绎此意,则为凡汉晋人语,倘或近情,虽诳可用。古人欺以其方,即明知而乐*,亦未得为笃论也。 《李章武传》出《广记》卷三百四十。原题无传字,篇末注云出李景亮为作传,今据以加。景亮,贞元十年详明政术可以理人科擢第,见《唐会要》,余未详。 《霍小玉传》出《广记》四百八十七,题下注云蒋防撰。防字子徵(《全唐文作微),义兴人,澄之后。年十八,父诫令作《秋河赋》,援笔即成。于简遂妻以子。李绅即席命赋《鞲上鹰》诗。绅荐之。后历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明凌迪知《古今万姓统谱》八十六)。长庆中,绅得罪,防亦自尚书司封员外郎知制诰贬汀州刺史(《旧唐书》《敬宗纪》),寻改连州。李益者,字君虞,系出陇西,累官右散骑常侍。太和中,以礼部尚书致仕。时又有一李益,官太子庶子,世因称君虞为“文章李益”以别之,见《新唐书》(二百三)《李华传》。益当时大有诗名,而今遗集苓落,清张澍曾裒集为一卷,刻《二酉堂丛书》中,前有事辑,收罗李事甚备。《霍小玉传》虽小说,而所记盖殊有因,杜甫《少年行》有句云“黄衫年少宜来数,不见堂前东逝波”,即指此事。时甫在蜀,殆亦从传闻得之。益之友韦夏卿,字云客,京兆万年人,亦两《唐书》(旧一六五新一六二)皆有传。李肇(《国史补》中)云“散骑常侍李益少有疑病”,而传谓小玉死后,李益乃大猜忌,则或出于附会,以成异闻者也。明汤海若尝取其事作《紫萧记》。 本书收入1912年至1935年间鲁迅为自己辑录或校勘的古籍而写的三十五篇序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