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1.50
折扣购买: 觅渡(修订版)
ISBN: 9787300199009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著有新闻三部曲:《记者札记》《评委笔记》《总编手记》及《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散文集《觅渡》《洗尘》《栏杆拍遍》《千秋人物》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写作研究集《为文之道》。政论集《文风四谈》《干部修养谈》等。出版有《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提名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代表作有《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等。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60多篇次的文章人选大、中、小学课本。
觅渡,觅渡,渡何处? 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 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 。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 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 写起但又放不下笔。去年我第三次访秋白故居时正值 他牺牲60周年,地方上和北京都在筹备关于他的讨论 会。他就义时才36岁,可人们已经纪念了他60年,而 且还会永远纪念下去。是因为他当过党的领袖?是因 为他的文学成就?是因为他的才气?是,又不全是。他 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 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1990年。纪念馆本是一间瞿 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叫 觅渡桥。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 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 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八七会议”他受命 于白色恐怖之中,以一副柔弱的书生之肩,挑起了统 帅全党的重担,发出武装斗争的吼声。但是他随即被 王明,被自己的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后来在长 征时又借口他有病,不带他北上。而比他年纪大身体 弱的徐特立、谢觉哉等都安然到达陕北,活到了建国 。他其实不是被国民党杀的,是为“左”倾路线所杀 。是自己的人按住了他的脖子,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 。而他先是仔细地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 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 你朝爷爷砍吧,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 已把他忘掉。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 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 的面容。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他在黄埔军 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 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 来听。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这时也在台下瞪着一 双稚气的大眼睛。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样折服了一代 人。后来成为文化史专家、新中国文化部副部长的郑 振铎,当时准备结婚,想求秋白刻一对印,秋白开的 润格是50元。郑付不起转而求茅盾。婚礼那天,秋白 手提一手绢小包,说来送金50,郑不胜惶恐,打开一 看却是两方石印。可想他当时的治印水平。秋白被排 挤离开党的领导岗位之后,转而为文,短短几年他的 著译竟有500万字。鲁迅与他之间的敬重和友谊,就 像马克思与恩格斯一样的完美。秋白夫妇到上海住鲁 迅家中,鲁迅和许广平睡地板,而将床铺让给他们。 秋白被捕后鲁迅立即组织营救,他就义后鲁迅又亲自 为他编文集,装帧和用料在当时都是第一流的。秋白 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 是齐肩至顶的啊,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 价值,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但是他没有, 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 呼,跃向黑暗。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 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他的俄文水平在当时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