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安徽师大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3.60
折扣购买: 文化的清泉/现当代经典散文品读
ISBN: 9787567628434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便 是屈原。想来应是为千百年来有骨气的中国文人所 深刻理解的。“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这是 李白,中国古代文人的翘楚,他那荡气回肠傲然高 标的诗章,无不贯穿着他的任侠理想与寄托,他一 生轻财乐施、快意恩仇,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淋 漓尽致地演绎了傲岸不群、坦荡磊落的侠士风范。 若有人说,是盛唐气象造就了李白,其他时代是不 多见的,可历史告诉我们,执着、任侠精神自荆轲 以来于中国是从不间断的,它已通过文化传承浸入 每一个真正中国文人的骨髓中去。我们还可以列出 一大串名字:韩愈、范仲淹、文天祥、辛弃疾、于 谦、黄宗羲…… 这些充满着浓烈的力与美的中国文人都以是否 符合“气节”“节*”为做人处世的标准。文人一 旦丧失了气节,不管其他方面如何**,也不足挂 齿。孟夫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千 古垂训,是深为文人士子所认同的。不管“达”抑 或“穷”的文人,虽清醒知晓世道的艰险,尝尽案 牍生涯的寂寞,却大体心理上能够得到平衡,活得 洒脱而有趣味。现代作家周作人的文才想来是** 的,但他的闲适文章写错了时代,便是丧失了中国 人的气节,便是一个文人永难磨去的耻辱。拍案而 起怒斥白色恐怖的闻一多先生被暗杀了,但他的红 烛精神留了下来,朱自清先生宁愿饿死也决不领美 国救济粮的节*,磊落胸襟,也永远让一代代人铭 记心怀。所以,文人和文化的产生与地域、历史背 景密不可分。论中国文人是必须要顾及这一点的。 这篇文章是钱锺书先生声名显赫的散文集《写 在人生边上》的*后一篇。钱锺书先生在这篇文章 里表现出的情感,由于现实生活折射,应该也是复 杂的,自嘲里有几分不甘,不甘里又有几分愧意。 这其中的“愧意”是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强加的 。钱锺书先生首先肯定当时文人的优点:虚心,知 道上进,不拿身份,对于自己,有时比旁人看得还 轻贱,只恨自己是个文人,并且不惜费话、费力、 费时、费纸来证明自己不愿意做文人、不满意做文 人。然后一句自嘲:“在这个年头,这还算不得识 时务的俊杰么?”很有些情不自禁!是不是文人一词 的应用只限于诗歌、散文、小说、戏曲之类的作者? 即古人所谓词章家、无用文人。接着写文人被瞧不 起的历史自古已然。例如《汉高祖本纪》载“帝不 好文学”,《陆贾列传》借高祖话说“乃公马上得 天下,安事诗书”,柏拉图《理想国》里排斥诗人 文人。然后分析做文人的原因和为文人的心态。不 可救药的先天文人是少数。结尾:“要而言之:我 们应当毁灭文学而奖励文人——奖励他们不做文人 ,不搞文学。”可以如此论文人吗?钱锺书先生有时 也后悔自己的狂狷:早年,他曾**他的老师吴宓 ;对王国维,钱先生说一向不喜欢此人的著作;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