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86.00
折扣价: 50.80
折扣购买: 千年越秀山(精)
ISBN: 9787218128139
冯沛祖,1982年兰州大学外语系本科毕业,1986年中山大学中文大专班毕业。曾任教于中学、中专、大学,讲授写作、英语、历史等课程。笔名智邦等,著有长篇小说《广州教父》《怪才陈梦吉》等6部,中短篇小说、散文、评论、剧本、译作及论文百余篇。
概 述 越秀山,又称粤秀山、越王山、观音山,处于广州市历史*悠久的越秀区内,如同镶嵌在广州乃至岭南大地上的一颗翡翠。其地理坐标为北纬23°08′42.1″,东经113°15′23.2″,是白云山向西南方向延伸至城区的余脉。越秀山一带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温差小、光热足、雨量充沛等特征,造就了这片难得的绿化宝地。 越秀山南北长约1100米,宽约1000米,方圆约110万平方米。山因水而活,水得山而秀,包括蟠龙岗、桂花岗、木壳岗、长腰岗、鲤鱼头岗等,而湖泊则包括东秀湖、南秀湖、北秀湖等,山岗和湖泊相互辉映,共同成就越秀山的美丽景色。 自古以来,越秀山就是广州的风景胜地,入选历代羊城八景。越秀山山水相映成趣,湖光山色,令人流连忘返;*兼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人文传说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可谓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之地。20世纪20年代后,这一地区被划分出来,建成粤秀公园(越秀公园),这是广州较早的公园之一,也是广州规模*大的综合性公园。今越秀公园内有古迹多处,诸如镇海楼、佛山牌坊、古城墙、四方*台、中山纪念碑、孙中山读书治事处碑、伍廷芳墓、明绍武君臣冢、海员亭、五羊石像等,并且被列入省级地质遗迹区,因宝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并存的“双遗产”特征,2006年被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 数千年来,古老的越秀山历经沧桑,见证了羊城二千余年的发展历程。而**的越秀山苍翠、美丽,默默地守望着广州的兴旺与繁荣,也将伴随现代化的广州走向*加美好的明天。 一 山体构造与山势 越秀山是省级地质遗迹区。据《广州市地质遗迹研究》介绍,越秀山山体由8亿年前的早震旦世地层构成,岩性自下而上由一套长石石英砂岩、白云母石英粉砂岩、冰碛泥质砂岩、冰碛含砾泥质砂岩、砂砾岩及铁矿层组成。地层基本上保持层状,水平层理清楚,岩石只经过很轻微的变质作用,还可采到古藻类微古植物化石,是一个具有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地层对比意义的重要科学价值的地层层位。 越秀山南北与东西,均有两组方向不同的断裂把山体切割成菱方形,并统一抬升,记载了8亿年前地球*古老的冰川事件——震旦纪古冰川沉积到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等各个地壳构造运动演化的历史。 **广州城区附近的地形,由北而南分为白云山山地、越秀山丘陵、市中心台地和南部珠江平原四种类型。 越秀山丘陵,由白云山下西南端一大片80—100米的丘陵地组成,和白云山走向一致,即呈东北—西南走向,呈长条状分布。东南面即登峰走廊(从小北通往白云山的谷地,属古文溪河谷地带,为越秀山东南麓),西北面即景泰坑和流花溪(南北走向,在流花桥下流过)。 丘陵地因*沟谷分割深切,所以每个丘陵都明显有陡峭的山坡,这使广州北面城墙(镇海楼及其向东西两侧延伸的城墙)不必开凿护州城的濠池,因为城墙下是陡峭山坡,自然形成坚固的护城屏障,易守难*。 古人称越秀山为省会主山,视为“南武之镇山”(清道光《白云越秀二山合志》。镇,一地*主要的山峰)。越秀山的*高峰,是镇海楼东北方的蟠龙岗(今四方*台遗址所在山岗),高70米。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王士祯《广州游览小志》这样描述:“越秀概 述 越秀山,又称粤秀山、越王山、观音山,处于广州市历史*悠久的越秀区内,如同镶嵌在广州乃至岭南大地上的一颗翡翠。其地理坐标为北纬23°08′42.1″,东经113°15′23.2″,是白云山向西南方向延伸至城区的余脉。越秀山一带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温差小、光热足、雨量充沛等特征,造就了这片难得的绿化宝地。 越秀山南北长约1100米,宽约1000米,方圆约110万平方米。山因水而活,水得山而秀,包括蟠龙岗、桂花岗、木壳岗、长腰岗、鲤鱼头岗等,而湖泊则包括东秀湖、南秀湖、北秀湖等,山岗和湖泊相互辉映,共同成就越秀山的美丽景色。 全面详实地呈现了越秀山历史文化专著,图文并茂,是一本广州越秀山发展史的概括性普及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