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山东文艺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5.20
折扣购买: 我的戏剧笔记
ISBN: 9787532968473
说起我看京戏的经历, 真是十分地好笑。小学三四 年级的时候,我们班一位同 学的父亲,是个工程师,爱 好京剧,是个票友,自己张 罗着演一场京戏,叫作《四 进士》,他出演剧中的毛朋 。同学送我一张票,邀请我 去看他父亲的演出。演出的 地点在广和剧场,离我家很 近,我便去了。那是我第一 次看京戏,发现舞台上除了 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外什么也 没有,连起码的布景都没有 ,光听他父亲一个人哼哼唧 唧地唱,半天也没有唱完一 句词,听得真不耐烦,没看 多一会儿,我竟然睡着了。 从此,我对京戏不再感冒, 敬而远之。后来,在中央戏 剧学院读书时,教授我们古 代戏曲史的祝肇年教授,在 讲《西厢记》时问我们是否 看过这出戏,看大家和我一 样无言以对,祝先生便不无 讽刺地说:“很多人不都说 看过《西厢记》吗?是看过 ,看过小人书。”对于京剧 ,我就属于祝先生说的“小 人书”水平。 再次走进京戏的剧场, 是几十年后的二十世纪九十 年代末,已经是非常晚了。 那还是朋友送我的一张长安 大戏院的票,演的是几出折 子戏,其中一出《秋江》令 我叹为观止,那种无实物的 虚拟化表演,将一个老者和 一个年轻女子在江上摇船划 桨、颠簸荡漾的情景,表现 得那样惟妙惟肖,那样出神 入化。我在戏剧学院读书时 看过表演系的表演课,知道 那种无实物表演是最难的, 需要对生活仔细地观察,需 要经历干锤百炼。想起以往 对京戏的轻薄,很为自己如 此地浅薄无知而感到惭愧。 从那以后,我成了长安大戏 院的常客,常常提前到那里 买好戏票,一出一出地连着 看,给自己补课。 越看越爱看,越觉得自 己对京戏一无所知,越觉得 京戏的博大精深是现在有些 稀汤寡水却只会添加味精的 话剧无法匹敌的。我最爱看 的是全本戏,我们的先辈不 仅戏演得精彩,唱得精彩, 剧本也经过千锤百炼,跌宕 起伏,气脉贯通,让人佩服 ,有些大戏编得一点不比莎 士比亚的戏差。 比如,《四郎探母》就 是其中的一出。 《四郎探母》以前是禁 戏,被批判是阶级调和,美 化叛徒。在以往以阶级斗争 为纲的教育模式和历史观下 ,杨四郎被俘之后为辽国挎 刀打仗,还娶了辽国的铁镜 公主为妻,生下了孩子,不 是叛徒是什么?但是,看完 全戏之后,我在想,这出戏 的妙处。便是把杨四郎推向 了这样一个绝境之中,在这 样的背景中出场的杨四郎, 光环褪去,不再是战场上勇 猛无敌的将军。如今,这位 昔日的英雄和普通人一样有 思念乡土、家庭和亲人的感 情,而且,随着分别的日子 渐长,这种思念之情愈发地 加深而难以抑制。杨四郎的 探母,便不是一般的探母, 他必须面对自己所处的这种 困境。而这种困境并不是他 自己造成的,也不是他自己 所能解脱的,战争将人情和 人性无情地摆弄和摧残,即 便是英雄也无能为力。无能 为力,却偏偏要努力,如小 草从磐石的缝隙里挤出来。 这便是这出戏的好看之 处。它不是一般的儿女情长 ,男欢女爱,而是要让观众 看人性的挣扎,内心的坦露 ,以及面对残酷现实的。所 以,我看这出戏,不怎么在 意“坐宫”一折那段经典的精 彩对唱,不在意那一声“叫 小番”惊心动魄、翻山越岭 的高调门。我在意的是,杨 四郎此一番与众不同的探母 ,面对的不仅是一位高堂老 母,还有众多人怀疑、隔膜 乃至敌视的眼睛,更多世态 情势的考验和折磨。在必须 面对舆论和内心关于忠孝节 义的拷问的同时,还要面对 自己的情感和内心真实而残 酷的逼问。不说别的,只看 剧中的两位女性:一个是已 经为他生子并深爱他的现在 的妻子铁镜公主,一个是在 家乡辛苦劳作为他死守活寡 十五年眼巴巴等候他归来的 发妻,他该如何面对?为什 么如此难以面对,杨四郎还 要知难而进去面对?这就是 千古不变的忠孝与节义,人 情与人性。《四郎探母》书 写的是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 ,演绎的是这样一个曲折的 叙事主调。剧里虽没有金戈 铁马之中的英雄的那种断株 追日、煎饼补天的壮烈,却 有着更为深入的内心咬噬和 煎熬。这样的主题和叙事主 调,不仅编写在戏的人物与 I青节之中,更编写在中国 传统的文化结构之中,成为 古典戏曲和文化遗产的一部 分,为我们今天所共享。虽 然,戏的最后是以喜剧的方 式结尾,但它触及的却是一 个悲剧的内核。戏好就好在 这里,它以喜剧的外壳包裹 着一颗悲剧的心。这恰恰是 吻合中国观众审美习惯的中 国传统戏曲的艺术形式。P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