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三联
原售价: 22.80
折扣价: 16.64
折扣购买: 瓦釜集(钱文忠集)
ISBN: 9787542642356
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复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纂委员会委员。钱文忠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我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上世纪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著名印度学家A. Wezler教授、著名佛教学家L.Schmithausen 教授、著名伊朗学家R.E.Emmerick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钱文忠的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巴利文讲稿》、《钱文忠内外学》、《医圣李时珍》、《汶川集》(合著)、《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大陆版和台湾版)、《钱文忠解读〈弟子规〉》(大陆版和台湾版)、《钱文忠语录:颤栗的道德底线》、《钱文忠语录:风化的传统基石》、《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钱文忠说即墨》、《钱说三字经》、《钱说玄奘西游记》、《戊子草》、《乙丑草》、《庚寅草》、《班墨传奇》、《传统的再生》、《禅话·画禅》。其他译著有:《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江南人物传奇》、《江南家族传奇》、《江南国宝传奇》;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二百余篇。近年,钱文忠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先后开设《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等深受读者喜爱的文化讲座;2013年在《百家讲坛》开讲《钱文忠解读〈百家姓〉》。
怛逻斯之战 发生在公元751年的怛逻斯之战,不仅在战争史 上占有地位, 而且对于中国文化,尤其是造纸术的西传,更具有极 其重要的意义。 这场著名战争的重要性当然还体现在其他许多方 面。如:这 是中外史上都有明确记载的一次战争;是历史上中国 和大食(唐 代以此作为阿拉伯国家的名称)唯一的大规模的而又 是以中国唐 朝军队失败告终的军事行动;是中国唐朝政府在西域 统治史中的 一段极其重要的插曲;它又使得杜环有机会以一个战 俘的“身份” 游历八世纪中叶的伊斯兰世界而写出《经行记》这样 的重要著作, 等等。 为了能更清楚地了解怛逻斯之战爆发的背景,有 必要追溯一 下唐朝与大食之间的关系。 唐朝与大食的接触是伴随着冲突而开始的。起初 的冲突只是 名义上的,根本没有形成真正的军事行动。大食东进 的军队在 651年纳哈万德(即今伊朗西北境,哈马丹西南之纳 哈文德)之 战中击败了波斯萨珊朝,翌年,萨珊朝灭亡了。而萨 珊朝的一个 王子叫泥涅师的来到了长安。在他的请求下,调露元 年(679年) 唐高宗任命裴行俭为“安抚大食使”,率军队护送泥 涅师回去复国。 这次行动最终是不了了之,但说明唐朝与大食已有了 间接的冲突。 直到唐开元年间,唐朝和大食之间的矛盾日益尖 锐。(《资治通 鉴》卷二一一记载着开元三年(715年)唐朝与大食 的第一次兵 戎相见,起因是由于大食与吐蕃共立阿了达为拔汗那 (注:即古 乌孙,今苏联中亚之费尔干纳地方)王并出兵攻掠。 拔汗那王向 安西求救。为了控制西域各国,阻止大食势力继续东 渐,都护李 休景听从张孝嵩的意见,将兵“万余人”,“出龟兹 西数千里”进 攻大食军队,“下数百城……屠其三城,斩俘千余级 ,阿了达与 数骑逃入山谷……威震西域。大食、康居、大宛、罽 宾等八国皆 遣使请降”,取得了巨大胜利。 唐朝和大食的第二次战争,据《资治通鉴》记载 ,是起因于 突骑施勾引大食兵马进攻安西四镇,史籍没有谁胜谁 负的记载。 天宝六年(727年),西域副都护高仙芝进攻大 勃律,虽然史 乘中没有完全证明大食军队介入的资料,可是史学界 认为这是唐 朝与大食之间的第三次军事冲突。《新唐书·大勃律 传》有记载日: “大食诸国皆震恐。” 第四次刀兵相向就是怛逻斯(Talas)之战了。 怛逻斯,据《西 城地名》记载,自古以来有一水、一城皆以之名。“ ……水名至今 未变,其城即中亚阿萨克斯坦之奥利阿塔,今名之为 江布尔城。” 羽田亨在《西城文化史》中认为怛逻斯之战发生在怛 逻斯河畔, 而白寿彝先生在《中国伊斯兰史存稿》中认为此战战 场在怛逻斯城, 后者的意见在中国古籍中可以得到印证,较为可信。 怛逻斯之战的起因据中文史料的记载是由于康姓 九国之一的 石国(即塔什干)国王“无藩臣礼”,高仙芝获准带 兵征伐,石国 国王不敌而降,本来事至如此,大唐的面子也可挣回 了,罢兵当 上策,可高仙芝“悉杀其老弱……性贪,掠得瑟瑟十 余斛,黄金 五六橐驼,其余名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见《 资治通鉴》)石 国国王也被砍了头。 高仙芝的暴戾贪婪和杀了石国国王就给石国的一 个脱身逃出 的王子提供了理由。《新唐书·高仙芝传》记载:“ 其王子走大食乞兵, 攻仙芝于怛逻斯城,以直其冤。” 此时的唐朝对大食已有所了解,所以高仙芝听到 大食出兵的 消息后,就亲率军队数万人迎击大食。 至于军队的人数,西域都护总辖汉族军士从未超 过三万,或 超出点也有限,除了留守之外,能出战的恐仅有二万 余人,加上 高仙芝征调的西域各国的“胡兵”,也不大可能有杜 佑《通典’边 防类总序》中所记的七万之多。但也不可能像《新唐 书。李嗣业传》、 《旧唐书.李嗣业传》所记的二万人之少,想来汉胡 军队加起来, 大致会有三四万的。大食方面的军队也包括了西域某 些国家的军 士,人数虽无明确记载,但从战斗规模来看,恐不会 少于唐军。 战争一开始,久经沙场,被称为常胜将军的高仙 芝就犯了远 离据点、在很难保证给养的情况下冒进千余里的兵家 大忌。正如《旧 唐书.李嗣业传》所载李嗣业对高仙芝说的那样:“ 将军深入胡地, 后绝援兵。” 唐朝与大食两军相遇在怛逻斯城,战斗空前激烈 和残酷。在 战斗的关键时刻,相随唐军远征的葛逻禄部反叛,和 大食夹击唐军。 唐军腹背受敌,乃大乱,争相奔走,大食军乘势追杀 ,唐军惨败。 高仙芝也只是靠了右威冲将军李嗣业击杀和唐军一同 远征的拔汗 那部堵住逃路的士兵,才得以幸免一死。但数万唐军 只剩下数千人, 二万余人被大食俘虏。 奇怪的是,这场唐朝损失惨重的战争好像并没有 使唐朝和大 食结下什么不解之怨。不仅大食商人在战后经商没有 受到什么影 响,而且至德二年(757年),大食还应唐朝的要求 ,派兵随西域 各国军队一起帮助平定安禄山的叛乱。 这场战争不仅证明了战争理论上的一些准则,还 极为有力地 证明了这么一条真理:当武力强大的民族和国家用武 力战胜或征 服了文明较高的民族和国家,它必定反过来要为被征 服国家的文 明所征服。 中国文明通过二万多战俘,极有力地向西方传播 ,当然大食 以及西方的情况也随某些战俘的回国而得以传人中国 。如怛逻斯 之战中被俘的杜环回国后就撰写了《经行记》,详细 记录了当时的 伊斯兰世界。这部著作已佚,可是从别的史籍对它的 引用中,我 们不难看出它的价值。 在和这场战争关系较密切的西传的文化事业中, 造纸术无疑 是最重要的。著名东方学家季羡林先生在《中印文化 关系史论文集》 中指出:“中国造纸术的西传就和这次战役有关”, “根据阿拉伯方 面的记载,在被俘的中国士兵里面有造纸工人”,“ 这些造纸工人 把自己的技术传给阿拉伯人,从撒马尔罕向外传播, 随着阿拉伯 势力的扩张,愈传愈远,传到报达,传到达马司库斯 ,传到开罗, 传到摩洛哥,终于传遍全欧洲,传遍全世界”。 造纸术的西传在世界文明史上是一座光辉夺目的 界标,如果 从这个人类文化交流的角度去考虑,怛逻斯之战是否 有更加重要 的意义呢?文化的传播在古代虽然常常是伴着剑与火 的,可是前 者难道不是比剑与火与血更有意义吗?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