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敦煌文艺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14.30
折扣购买: 幸福不是说着玩儿的(读者原创版高端访谈)
ISBN: 9787546806396
《读者·原创版》最初是《读者》杂志里的一个原创专栏,后于2004年独立成刊。创刊于2004年9月,作为读者出版集团刊群中的第一新军,是国内领先的综合性原创青年杂志。创刊以来,已发行数千万册,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厚爱和欢迎。文章以社会、话题、情感、人物、心理、资讯为主线,集粹原创首发内容,与《读者》和时代精髓一脉相承,又散发着自己的独特气质。 《读者·原创版》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作者队伍,诸如王蒙、余秋雨、池莉、贾平凹、李开复、龙应台、肖复兴、梁晓声、六六、林夕、方文山……第一流的作家提供最好的阅读体验。各种思想在这里碰撞、融合,使《读者·原创版》在各类人文杂志中历久弥新,独具吸引力。
“偶像”崇拜会有很大风险,首先,你会定位自 己像偶像一样,如果达不到的话,就会失望;另外, 你会把别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位、财富、思想都 塞到自己身上,把自己变得不是自己,这是很不明智 的。 有这样一则笑话:有一天,李开复与同事在京城 一家餐厅用餐。饭毕,嘱咐服务员开发票,当被问及 单位名称时,李开复答:“Google。”“什么?狗狗 !”服务员一头雾水地反问。此时此刻,在地球那端 的美国硅谷,Google总部的大屏幕上,5.5亿个来自 全球100种以上语言的搜索字符串正同步投影闪烁着 ;而纳斯达克股票交易大厅中,Google股价已经冲破 700美元,市值近2200 亿美元,成为令全球股民神经跳跃的“兴奋剂” 。这便是两年前,李开复背负微软的“非竞业”诉讼 ,单枪匹马为Google开拓中国市场的客观现实。不管 在美国,Google多么令人惊讶,但在中国,这里依然 是一片冻土。更何况,竞争对手们,个个如狼似虎。 数月后,一个非常漂亮的中文名字由Google总部 发布全球:谷歌。直译“山谷之歌”、“丰收之歌” 。两年后,一幢崭新的谷歌大楼赫然矗立在“中国硅 谷”——清华科技园。单从外表看,它不临街、不张 扬、没有丝毫国际巨头之气派,但就冲楼前迎风起舞 的“Google”旗帜,它不可避免地成为舆论风暴中心 、竞争对手们的众矢之的、甚至IT精英们梦寐以求的 “圣地”。 今天的李开复,再也无须有“狗狗”之忧,甚至 可以把它当做笑话娓娓道来。谈及“谷歌”,他会用 一口柔和的台湾普通话逢人解释:“很好听啊,来自 硅谷的歌儿。” 的确像一首歌。众所周知,Google是继微软之后 的又一IT神话。不到十年工夫,从斯坦福大学两位叛 逆学生的“小玩闹”成长为今日全球股票市值最高的 互联网传媒新霸主,Google来势汹汹,因此注定饱受 争议。比如沸沸扬扬的“跳槽”风波、特立独行的企 业文化、“全球最佳雇主”称号……当然,还有曾经 置于风口浪尖、引得世界首富比尔 盖茨勃然大怒的 华裔科学家、职业经理人——李开复。 翻开李开复的履历,那是一串光鲜的记录:出身 台湾政要家庭,22岁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专业 ,27岁取得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美国 电气与电子工程协会院士、美国“最重要科学创新奖 ”获得者、美国苹果、SGI全球副总裁、微软全球副 总裁、Google全球副总裁…… 成功,在他身上,状如山峰,层峦叠嶂。华人血 统、美国教育令他既美国又中国、既决绝又中庸。他 游刃有余地游走于顶级国际公司中,身居高职;声情 并茂地感染着莘莘学子,令他们顶礼膜拜,尽管那并 非他期望的效果。 与IT巨头的恩怨,是他身上最大的话题;与中国 大学生的缘分,更是他心中最难割舍的情结。 那时,他还是微软的“幕僚”之一,职位是“全 球副总裁”。在比尔 盖茨眼中,李开复是“最优秀 的中国人”,因为他打造了一个全球“最优秀的研究 院”——微软中国研究院(后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 )。而在李开复眼中,比尔 盖茨是一个“了不起” 的人,并透露自己将为微软服务毕生。 然而,突然有一天,比尔 盖茨对他说:“我们 将因一位副总裁的离职而进行起诉。”“很不幸,我 就是这个副总裁。”李开复苦笑。 这便是两年前,那场IT领域全球最高管的“跳槽 ”风波。两位IT英雄从惺惺相惜到分道扬镳。李开复 闪电加盟Google,原因是“追随我心”。与此同时, 微软火速上诉,原因是李开复“违反了行业竞争法” 。 官司的最终判决:李开复可以为Google工作,但 不能从事语音、搜索等相关技术工作,只能从事招聘 、组建Google中国研究院等。三方皆大欢喜,只是微 软的大律师最后不忘挖苦Google:“李开复在Google 的薪酬高达1000万美元,因此他将成为历史上薪酬最 高的人力资源部门主管。” 本是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换工作”,却引发了 全球IT行业的震动以及关于职场诚信的大讨论。业内 人士认为,李开复把自己逼到了绝境,只许成功,不 许失败。更多人认为,李开复“Follow my heart” (追随我心),真正做到了“最好的自己”。 众说纷纭,狼烟四起,甚至每隔几周都有他从 Google离职的“新闻”漫天风传。他说,那是他人生 的低谷,甚至当做客央视《新闻会客厅》时,动情之 处,潸然泪下。 两年后,初冬的北京,在奇妙的谷歌大楼,我们 见到了谷歌的灵魂人物李开复。岁月,几乎没有在这 位中年男人身上留下太多痕迹。他依然风度翩翩、儒 雅谦和、时而幽人一默。他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西 装穿得精致笔挺。会议桌上摆着可口可乐、巧克力以 及威化饼干,在人人触手可及的位置。 追问往事,他云淡风轻地耸耸肩,摊开双手,一 个标准的美式做派:“过去了,都过去了。”与其说 他不愿意忆旧,不如说他更惯于前行。即便被谣言缠 身,他亦不放弃生活原则:把每一天当做生命的最后 一天来度过。 于是,有心、无心、甚至别有用心之人看到的是 :他继续演讲、写信、出书。在中国大学生心中,他 的“偶像”地位扶摇直上。仅仅两年,他就招收了 100名“关门弟子”,把谷歌团队从孤家寡人扩展到 数百人,因此被称为“超级猎头”。 P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