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门(性)

班门(性)
作者: 编者:班门编委会|责编:闻静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6.60
折扣购买: 班门(性)
ISBN: 978755963750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梦想与根:百年贝聿铭 文:灰土豆 在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的东馆广场上,立着一组 玻璃三角体,最矮的1.89米,最高的3.42米。这些三角 体好像是从地下长出来的,如果对这座美术馆毫无概念 ,很可能会觉得这是故意安排的现代雕塑作品。但如果 来到美术馆地下层,就会发现,这是一组将自然光引入 地下空间的天窗设计。 这极具艺术感的天窗设计所引入的光,照耀着地下 通道大厅。这段通道就像一个时间隧道,连接着1937年 建成的国家美术馆老馆与1978年建成的东馆。 西侧的老馆建筑是新古典主义风格,是由美国巨富 梅隆家族中曾经担任过11年财长的安德鲁·梅隆个人捐 资兴建的,他当时请来了约翰·波普(John Russell Pope)做设计。20世纪30年代,欧洲的先锋派们正把现 代主义风潮带向美国,但古典主义建筑形式根深蒂固。 波普对现代主义风格显然毫无兴致,仍按照帝王般的恢 宏气势来打造美术馆的气质。高大的出入口、经典的爱 奥尼式柱廊,建筑内部的设计灵感则来自罗马的万神庙 。一切都如此稳健而完美。 但40年后,贝聿铭在东馆上放置的这些三角形,好 像是在宣示对这种古典完美的告别。 成为大师 “告别”古典的极点,是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西 南角处的尖锐高墙。这堵墙像尖利的剃刀一样,保持着 大约19度的角度,这是顺应地基形状切割出来的。最初 的设计,这个尖角处由两片薄墙组成,内部也是供使用 的功能性空间。但三角形导致石片过薄,容易缺角碎裂 。石匠做不了,要求贝聿铭把尖锐部分截除。但为了保 证这座建筑三角形设计“母题”的完整,贝聿铭把西南 角的电梯、楼梯、洗手间等设施整合到一起,“将角隅 的尖端以呈L形的完整石块堆砌”,把19度的尖角留了 下来。 对于尖锐角度的坚持,来自于对这座建筑设计中出 现的无处不在的三角形。这种几何形状的大量使用,则 来自于贝聿铭对地块的思考。 这块地在国会大厦脚下,向西能看见白宫,是由宾 夕法尼亚大道和国家广场交会形成的一块梯形场地。这 个地块上做任何建筑都会引起人们的瞩目。不过贝聿铭 表示,这块处于黄金地段的场地“利用起来非常困难… …在那里设计建筑绝非易事”。 在一次前期设计会议结束后,贝聿铭乘飞机从华盛 顿回纽约,在飞机上,他思索着这个地块,随手在一个 信封上画下一条斜线,连接了地形上的两个点,而这成 了设计思路发展的源头。梯形的基地对角切割,形成一 个直角三角形与一个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是研究中 心和行政空间,而较大的等腰三角形则作为展览空间。 两个独立建筑之间的连接部位,则打造了一个三角形的 中庭。简单的几何形体,让东馆造型显得十分奇特,但 从外部看上去,完全是现代主义的简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