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故事大全集(上下)/典藏经典

资治通鉴故事大全集(上下)/典藏经典
作者: (北宋)司马光|译者:中原
出版社: 中国华侨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7.47
折扣购买: 资治通鉴故事大全集(上下)/典藏经典
ISBN: 978751132013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三家分晋 春秋末年,晋国有一位重臣名叫荀申,又名智申,死后谥号为宣,人 称智宣子。 智宣子不喜欢长子荀宵,却偏爱次子智瑶,打算立智瑶做继承人。同 族的智果提醒他 说:“智瑶没有荀宵贤明呀。说起来,智瑶有五大优点、一大缺点。相貌 堂堂是优点一,武 艺高强是优点二,多才多艺是优点三,伶牙俐齿是优点四,顽强果敢是优 点五。虽然有五 大优点,只可惜他最大的缺点就是不仁,倘若仗着自己的优点欺负别人, 不讲仁义,谁肯 服他?如果立智瑶做您的继承人,家族定会灭亡啊。” 智宣子根本听不进去智果的话,最终还是立智瑶做智氏(苟氏分支)的 继承人了。智 果觉得前途黯淡,就赶紧分家出去,别立为辅氏。 差不多相同的时候,晋国另一位重臣赵简子(赵鞅)也在为类似的问题 头疼——他的 长子名叫赵伯鲁,次子名叫赵无恤,究竟让谁做继承人才好呢? 赵简子比智宣子要慎重得多,他先在两份竹简上写满训诫儿子的话, 分别交给赵伯鲁 和赵无恤,要他们回去认真研读。三年以后,赵简子把两个儿子叫来,考 问他们竹简上的 内容。赵伯鲁结结巴巴地回答不上,再要他拿竹简出来,早就不知道丢哪 儿去了。赵无恤 就不同了,不但把内容背得滚瓜烂熟,问他竹简何在,他直接就从袖子里 抽出来呈上。 经过这一番考察,赵简子知道赵无恤贤明,比赵伯鲁强过太多,于是 终于决定立赵无 恤为赵氏的继承人。 赵氏的领地上有一座大城叫晋阳,赵简子派家臣尹铎去治理晋阳城。 尹铎临行前问他: “您是希望晋阳成为财赋的来源呢,还是成为家族的保障呢?”赵简子回 答说:“要成为家 族保障。”于是尹铎到了晋阳就缩减纳税户数,安定民心,积聚物资,加 固城防,使这座城 池成为赵氏稳固的后方基地。 赵简子得到相关汇报后,关照赵无恤:“将来万一国内起了什么变乱 ,你不要嫌尹铎地 位地下,也不要怕晋阳距离遥远,一定要回晋阳去。” 智宣子去世以后,智瑶继承了智氏家族,史称智襄子,当时人称智伯 ,把持了晋国国政。 那时候晋国国君早就成了傀儡,几个重臣家族——智、赵、魏、韩— —几乎把国君名 下的土地全都瓜分光了。当然,势力最大的还是智伯,据说他和韩康子(韩 虎)、魏桓子 (魏驹)在蓝台宴饮,当场戏弄韩康子,并侮辱韩氏的家臣段规。 同族的智国劝他说:“您对人那么没礼 貌,是会招来灾祸的呀。”智伯撇撇嘴:“只 有我给别人带来灾祸,别人谁敢惹我?” 智伯不仅仅在宴会上戏弄韩康子,他还 向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不打算给,段规 劝他:“智伯贪婪而又刚愎,要是不割地给他, 他肯定会发兵来攻打,还不如暂且隐忍,答 应他吧。他在咱们这儿占了便宜,肯定会再 去勒索别家,别家不肯给,一定会打起来, 咱们就可以静观事态发展,从中取利了。” 韩康子觉得段规所言很有道理,于是 就向智伯献上了居民万户的一座大城。智 伯开心过后,果然又向魏氏索要土地。 魏桓子一开始也不肯割地,但是家臣 任章劝他说:“智伯没有任何理由就向咱们 要求土地,这种行为肯定会引发各位卿大夫的恐惧。咱们先把土地割给他 ,他因此而骄 傲,骄傲则必然轻敌;各位卿大夫因为恐惧也会联合起来。一方联合,一 方骄纵,智伯之 命必不久长。正如古语所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魏桓子听从了劝告,于是也同样献出一座万户之城给智伯。: 智伯在韩、魏两家占了便宜,就转过头又向赵襄子索取蔡和皋狼两地 。赵襄子骨头硬, 坚决不给。智伯大怒,就联合了韩、魏两家的兵马前去伐赵。 赵襄子知道自己打不过智伯,只能消极防守,可是该到哪儿去防守呢 ?手下人劝他说: “长子距离比较近,而且城墙又高又厚,利于守城。”赵襄子摇摇头:“ 刚刚驱使百姓修好城 防,现在又要他们拼死守城,谁会干啊?”又有人建议说:“邯郸仓库充 实,物资齐备,利 于守城。”赵襄子还是摇头:“物资齐备,还不是从老百姓身上搜刮来的 ?要了他们的钱, 现在又打仗要他们的命,谁会乐意啊?” 他想来想去,还是决定去守晋阳:“先父曾经说过,万一国内有变, 那就逃去晋阳。尹 铎宽厚治民,百姓肯定愿意为我家出力的。” 智、韩、魏三家的兵马把晋阳团团围住,并且掘开附近的汾河,引水 灌城。眼看着晋 阳就快被大水给淹没了,水面距离城墙最高处还不到六尺,城里的炉灶全 都沉入水中,到 处爬满青蛙,可即便如此,晋阳的百姓依旧同心协力守备,没人有叛变的 想法。 智伯乘坐战车去观察水势,魏桓子给他驾车,韩康子执戟护卫。望着 滔滔大水,智伯 不禁笑道:“我今天才知道,河水也可以淹没城池,灭亡家族呀。” 听了这话,魏桓子暗中用胳臂肘碰了碰韩康子,韩康子同时也悄悄地 踩了魏桓子一脚。 两个人虽然没有交谈,可是相互间已经明白了对方的意思——汾河同样可 以淹没魏氏的主 城安邑,绛河也能淹没赵氏的主城平阳…… 智氏的家臣缔疵提醒智伯,说韩、魏必反。智伯问他缘由,缔疵解释 说:“根据人之常 情判断,必然如此。咱们联合韩、魏伐赵,赵氏灭亡,韩、魏肯定担心下 一个就轮到自己。 如今虽然商量着灭赵后三家平分赵地,但眼看晋阳城将被攻破,韩、魏两 人却并无喜色, 反而面露忧愁,难道不是起了反心吗?” 第二天,智伯把缔疵的担心向韩、魏两人直言相告,韩康子和魏桓子 急忙分辩道:“这 一定是想要挽救赵氏而挑拨三家的关系。我等很快就能分得大片赵地,难 道会放弃这眼前 的利益,却想着反抗您吗?而且智氏这么强大,就算反抗也肯定失败呀。 ” 等韩、魏两人从智伯的大帐中出去以后,缔疵进来询问:“您干嘛把 臣的话告诉那两个 人?”智伯笑笑:“你怎么知道的?”缔疵回答说:“他们两个一见到我 就仔细端详,然后快 步离开,凭此就能猜到他们心中所想了。” 智伯不肯听从缔疵的劝告,仍然相信韩、魏两家。缔疵知道大祸即将 临头,就请求出 使齐国,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 赵襄子眼看晋阳城快守不下去了,就派家臣张孟谈悄悄潜出城外,去 密会韩康子和魏 桓子,劝他们说:“唇亡而齿寒,今日智伯拉着韩、魏来伐赵,等赵氏一 亡,肯定会把矛头 再指向韩、魏的。” 韩、魏两人回答说:“我们也知道必然是这种趋势,这种结果,想要 反抗智伯。然而就 怕万一事情泄露,灾祸就在眼前。”张孟谈安慰他们说:“反抗智氏的计 谋,从您二位嘴里 说出,人于臣的耳中,没有第三人知道,又何必担心呢?” 于是韩、魏两人就下定决心,跟张孟谈约定了举事的时间和计划。 到了预定的日期,赵襄子先利用黑夜派兵出城,杀死了智氏守备河堤 的兵卒,把大水 引向敌营方向,智氏的兵马为了救水而乱作一团,就趁着这个机会,韩、 魏两家突然倒戈, 从侧翼袭击智军,同时赵襄子也从正面猛攻,智军瞬间崩溃。 于是赵、韩、魏三家杀死了智伯,杀光了智氏全族,平分了智家的领 地。只有智果因 为早就分家为辅氏了,这才勉强逃过大难。 从此赵、韩、魏三家共同把持晋国国政,直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 前403年),周 天子正式下诏,册封这三个家族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智伯之所以灭亡,是才能强过品德的结果。一般人看不清才能和品德 之间的区别,统 称之为“贤”,然而才能必须要有品德来统率,品德必须要有才能来辅佐 。比如云梦泽的竹 是最坚韧的竹,但不经过矫正、修饰,不能成为强弓;棠溪的铜是最坚固 的铜,但不经过 熔铸和研磨,不能成为利剑。所以才德兼备就是圣人,才德全无就是愚人 。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讲解史事来劝导君王,他有一个核心思想就 是区分君子和小 人,他认为君子利用才能做善事,小人利用才能做恶事,所以品德永远是 第一位的。他说 的话有一定道理,但如何区分君子与小人,哪种品德真正对国家、民族、 百姓有利,咱们 今天却要仔细甄别司马光的观点,要看清他的历史局限性,不能盲信了。 魏国群贤 三晋(韩、赵、魏)晋升为诸侯以后,首先称霸的是魏文侯。 魏文侯拜儒学大师卜商(子夏)、田无择(子方)为师,以孔子的再传弟 子段干木为 友,因此四方贤士纷纷前来投奔。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