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人民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我的航海人生(徐文若船长自述)/上海海事大学校史系列图书
ISBN: 9787208155312
1927年农历十月十一日,我出生在崇明岛(当 时崇明属于江苏省管辖的一个县)中部的南油车桥 镇(当时属油桥乡,解放后油桥乡与竖河乡合并为 竖河乡)东市梢,一个经营中药的商业家庭里。 油车桥的名字来自我家宅前一条东西走向的很 长的河流上的一架木桥。那桥的南堍在早先有一家 专门从事打油(从黄豆或油菜籽里榨出油来,在我 家乡称为“打油”)的作坊,所以那条桥就被称作 油车桥(打油作坊称为油车)。不过,从我小时候 能记事起,那家打油的作坊已迁往别处,而桥名依 旧。 油车桥镇共有两条,一条叫南油车桥镇,一条 叫北油车桥镇。两条镇均为近于东西向,均在河的 北岸,相距仅约一华里。 当时崇明共有七十二条镇,南堡镇是条大镇, 其繁华程度仅次于县城所在地南门港,有棉纺厂两 家,即大通纱厂和富安纱厂,后合并称上棉三十五 厂;有轮船码头,每天有小型客轮往返于上海十六 铺:码头还有一定的棉纱、煤炭等货运业务;有一 所中学,名叫民本中学。我外婆家姓宋,在北油车 桥镇上,南北油车桥镇的位置在南堡镇的西北偏西 (与崇明岛的基本走向相近,即西北偏西与东南偏 东走向),距离约八华里,步行约一小时可达。 油车桥镇那时候虽然只有几十家店铺,规模不 大,但商业却相当繁荣,早先在南堡镇尚未在商业 上高度发展之前,曾有“金油车桥银堡镇”之一说 。意谓在商业的发达程度上堡镇还在油车桥之下。 其主要原因是当时崇明盛产棉花,农民除种植必需 的口粮外,种植相当比例的棉花,纺纱织布成为家 家户户的重要副业。织成的土布,结实耐用,也称 “老布”,以区别于厂家机器织出来的称之为“洋 布”。农家妇女几乎家家纺纱织布,夜间布机声到 处可闻,手巧的每晚可完成一匹。黎明时分,上集 市时交售于布庄,即专门经营收购土布的商店。布 庄每晨收购后,在上午每四十匹打成一个“布卷” ,贮存在库房内,满一载沙船(一种大型载货帆船 ,有三支大桅,五支大桅的,载重量称多少千担, 一千担约合五十吨)载重量后,即雇手推独轮车运 往沙船停泊地装船运往北方港口,如山东省的青岛 、石岛、烟台,辽宁省的大连、营口(以前称牛庄 )等地换取当地盛产的豆油、豆饼、毛皮等货物, 获利颇丰,所以商品经济日趋繁荣。 我祖父徐延爵,经营祖传的中药业。听长辈说 ,我曾祖父原籍南京城内,经营中药业。在清朝太 平天国年代,南京战事异常激烈,平民百姓惨遭屠 杀者甚多。我曾祖父不得不携一家人乘一艘木船逃 难离开了南京,顺着长江“一江春水向东流”,在 崇明岛上岸落户,经多年的艰苦创业,继续经营老 本行中药业,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资金,扩大商业 。到我祖父手里,已拥有油车桥镇、堡镇等处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