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5.50
折扣购买: 知史(原来当古人是这么回事)
ISBN: 9787559631732
知史,是一个历史小知识的分享平台,由几位香港年轻人在2015年创办。他们认为历史不应该是冷冰冰的,不应该只关乎治乱兴衰、王侯将相;历史是先祖的生活与文化沉淀,更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因此,他们抛开教科书,说一说古人的故事,谈一谈有温度的历史。
皇帝的花样宫廷服装秀 常常看清宫剧,皇帝好像总是穿着一件黄色的大长袍,上面绣着不少图案。可是身为一国之尊,怎么会只有这么一件衣服呢?所以皇帝到底还穿什么衣服呢? 服装自古以来就是分辨人们身份的一种重要标志,特别是在古代的封建社会,衣服的规制有着不少要遵守的地方。但现在我们看电视剧,皇帝来来去去都是穿着黄色长衣,不论上朝时、祭祀时、在书房时、去后宫时,都是一式一样的衣服。古代皇帝真的每天都这样穿吗? 在古代,明黄色的衣服确实是皇帝特有的用色,自隋文帝确立了天子之服用黄色,唐代因循隋制,唐代天子都穿上了黄色的衣服。经过两代天子的穿着,后世都以黄色作为天子的专用颜色,所以皇帝的衣服都是黄色这点确实没错。不过仅仅是颜色对了,古代皇帝才不会每天都穿这么几件衣服。其实皇帝的衣服是有很多分类的,像是龙袍、朝服、衮服、雨服、常服、行裳,等等。 龙袍 一说起龙袍,大家都知道这是皇帝的衣服,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全因为古人对于龙这种神秘生物的想象。在古代文化中, 龙代表无限的神威,它瞬息万变,上天下海,威力无穷。如此神奇、威严的生物,古人认为人世间只有皇帝堪比。故只有和皇帝有关的事物,才有资格配以龙纹。自隋代以后,龙袍成为天子的衣服。 清代对于龙袍的规定最主要的就是颜色和图案,在《清史稿》以及《清会典》中都有记载,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金龙九”。由此可见,龙袍不是整件都是黄色的,而是在领口、袖口的位置会用上石青色,所谓石青色就是一种接近黑色的深蓝。 而在龙袍上最重要的就是龙,根据定制,龙袍上会有九条龙,大家可以看到的龙包括“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数一数,只有八条,何来的九条龙呢?其实最后一条龙是绣在衣襟里面,要掀开外面的衣服方能看到,代表皇帝自谦之意。同时龙袍上的龙也有位置上的考虑,一件龙袍从正面或者背后看过去,都会见到五条龙,配合整件龙袍上有九条龙,暗示九五之尊之意。 但龙袍不是皇帝独有,皇后也是可以穿龙袍的。皇后所穿的龙袍基本上与皇帝无异,只是会在衣服上添加代表福寿文采的纹饰。而且皇后穿的龙袍有三种款式,甚至比皇帝还多。 朝服 朝服之名,早在周代就已经出现。当时是天子、贵族、官员才有资格穿着的服装。不过虽说是比较正式的服装,但通常是君臣之间见面时才需要穿着的服装。清代初期,朝服还只是在一般官场中表示身份的衣服,可谓当时上班穿着的制服。随着清代礼制的逐步发展,朝服成为非常重要的礼服,只有在隆重的典礼上才会出现。 皇帝的朝服当然是最隆重的,规格形式也最为繁复。其中一个常用到朝服的场合是祭祀,所以朝服有很多规定都和祭祀有关。不同场合的祭祀,都需要有相对应颜色的朝服。除了皇帝专用的明黄色,在祭天时用蓝色,祀日时用红色,拜祭月神时用月白色。 除了颜色,朝服在纹饰上也很有讲究。如此正式的着装,自然少不了龙,整件朝服需要纹上正龙、行龙、团龙合计三十六条龙。衣服可以纹上龙的地方,都会有龙,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十二章纹。十二章纹指从先秦时期创立的服饰章纹制度,《尚书·益稷》有云:“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即所谓的“十二章纹”。这十二种纹饰虽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朝代变更,但依然占据着朝服上的纹饰地位,全因其寓意深刻。 《旧唐书·舆服志》中记录了当时学者杨炯对于十二章纹的解读。日、月、星辰寓意着圣王之光泽照耀大地;山象征着圣王的恩泽,又象征着位于高位恩泽广施大地;龙灵活多变,象征善于应对时势;华虫是雄鸡,象征着文采;宗彝是宗庙彝器,象征着法度;藻是水草,象征品行冰清玉洁;火,象征处理政务光明磊落,亦是生活中的基本所需;粉米即白米,是百姓赖以为生的食物;黼是斧头,象征做事干练果敢;黻较为抽象,是两“弓”形相背之纹饰,通常象征辨察是非之意。 由于这十二种纹饰寓意极好,出自记录舜和禹、皋陶的讨论并相互告诫的场面的《益稷》,可谓古代圣王之言。所以历代朝服上都有十二章纹,皇帝借此表示自己遵从古制、推崇古代圣人。及至清代,皇帝最重要的朝服上,也少不了十二章纹这么重要的纹饰。 衮服 衮服也是皇帝经常穿的一种衣服,本来是天子祭祀之服,为向神明表示谦逊,衮服上只会简单地纹九个纹章,以示自己尚有不足之处。但是在清代祭祀时已经有朝服可穿了,衮服的地位自然就下降了。在《清史稿》中,关于衮服的记载也只有寥寥数字:“色用石青,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其章左日、右月,万寿篆文,间以五色云。春、秋棉、袷,冬裘、夏纱惟其时。” 不过衮服还是有其作用的,例如日常去向皇太后请安、每年春季的皇帝亲耕、迎接将军凯旋,等等,都会穿衮服。某些次一级的祭祀,像祈谷、祈雨等,皇帝也可以选择穿衮服。 其他服装 除了祭祀、上朝等正式场合,皇帝还有其他比较轻松的服装,例如在平常日子就会穿“常服”。这种衣服用料就视乎天气而定,同时花纹也比较随意,寓意较好的图案都能绣上去。其中较为特别的是清代皇帝穿的常服袍,具有满族特色的“裾四开”。 我们常见的长袍,都在左右两侧有开口,这种设计是为了方便行走。不过清代皇帝的常服袍,衣摆会在前后再加上开口。这是因为满族称许自己是马背上得天下,而骑马为了方便地坐在马背上,衣服需要向左右两边分开。入主中原后,为了表示不忘祖先,长袍就有了这么特别的设计。 皇帝还有下雨天特备的雨服。据《清史稿》的记载,雨衣衣料上多数采用油绸这种能够防水的布料,同时雨服会多加几层掩襟,防止雨水渗入。而衣服上的花纹也较为简单朴实,毕竟下雨天,谁也不会站在室外应酬别人那么久吧。 其实根据这些历史记载,可以知道皇帝的衣服有很多选择。除了龙袍、朝服、衮服不可以随意更动之外,日常穿的衣服都可以根据皇帝的喜好来调整。所以以后不要觉得皇帝好像穿来穿去就那么几件衣服,其实皇帝也有很多的选择。 上朝不是选美但也拼时尚 大家或许知道清代的皇帝们喜欢佩挂佛珠。这种嗜好使满朝文武都戴佛珠。但可别以为官场中就只有佛珠,官员们五花八门的配饰展示出来,恐怕一大桌子都摆不下。 因为宗教、礼制两方面的原因,佛珠一直是清代皇帝喜爱的配饰。那么大臣们有没有不同的配饰配搭朝服呢?其实清代官场中的佩饰种类繁复,举例来说,最常见的就有朝珠、腰带、荷包,这些都是当时最流行的饰物,大家喜欢佩戴并以此体现自己的身份。 朝珠 大家经常讨论的皇帝佩戴的佛珠,正式名称为朝珠。从清代帝后们的朝服像可以发现,自康熙帝以后,历代帝后均佩戴佛珠。其实在后金兴起的时候佛教就已经传播至关外,佛珠作为法器之一,又便于携带,自然深得当时满族人的喜爱。努尔哈赤、皇太极经常把佛珠赏赐给属下,渐渐地,佛珠也成为进贡礼品之一。 随着时间推移,满族入关后注重礼制,即便是简单的佛珠也成为辨识阶级的一部分。乾隆二十九年(一七六 四年)编纂的《钦定大清会典》当中规定了朝珠的制作和佩戴规范,在《清史稿》中也记载了皇帝佩戴朝珠的规格:“用东珠一百有八,佛头、记念、背云、大小坠杂饰,各惟其宜,大典礼御之。惟祀天以青金石为饰,祀地珠用蜜珀,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绿松石,杂饰惟宜。绦皆明黄色。”由于朝珠有其礼制上的含义,所以皇帝有很多颜色的朝珠,以配合不同场合。穿吉服时,四季祭祀时,举行大典时,都有不同的朝珠可供佩戴。可以说,朝珠是当时皇帝拥有的款式最多的佩饰。 不过这并不代表朝珠只有皇帝能佩戴,其实后妃、亲王、五品文官或以上、四品武官或以上,均可佩挂朝珠。每年清宫内务府造办处都会制造数百颗朝珠以供皇帝赏赐予人,各地地方官员也会进贡朝珠给皇帝。而不同等级的官员所佩戴的朝珠,最主要的分别就是体现在材质上。朝珠的材质种类多样,主要分为珠石、木质和角牙质等。一些较为珍贵的原料像是青金石、蜜蜡、珊瑚、东珠、蓝晶石、翡翠、玛瑙只有皇室成员才能使用。普通官员就只能使用杂色珠宝,或香木之类作为朝珠。 朝带 朝带,类似于今天男士所用的皮带,是一种利用丝带串联四块金属板的腰带。但不要以为这种朝带功能就是和皮带一样,用以束腰,其实这种腰带是配合朝服而存在的装饰,也是用以辨别等级的饰物。 清代的朝带是仿照前代的玉带而来,而玉带则是在中国古代官场流传已久的佩饰。最初的构思的确只是在腰间系上一条用皮革做成的带子,以便固定衣服,或挂上佩饰。后来从战国时期开始,这种普通的腰带就加上了玉石作为装饰,渐渐由功能性转为装饰性。后来朝带成为配合朝服一起使用的配饰,并渐渐脱离了束腰的实际作用。由于这也是属于辨识等级的装饰,所以不同品阶的官员需要使用不同材质制作的朝带。例如在明代,只有一品官员方可佩带玉带,二品的官员只能用犀角作为腰带的装饰。 清代的朝带仿照前代的玉带,但材质上有了变化。清代的朝带主要有四块金属板,以不同颜色的丝带串联,反映着身份。天子用明黄色,宗室用金黄色,觉罗用红色,驸马用蓝色。同时金属板上会有不同的宝石作为装饰,例如皇帝用的就会“饰红蓝宝石或绿松石,每具衔东珠五,围珍珠二十”,如果要配合祭祀所使用的朝带,还会有不同的宝石作为配搭,《清史稿·舆服志》写道:“其饰祀天用青金石,祀地用黄玉,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白玉。” 荷包 满族入主中原之后,接受了不少中原文化,但对于满族本身的习俗他们还是十分尊重的。在佩饰方面,满族人最喜欢的就是荷包了。荷包,满族人又称其为“法都”,是游猎民族很喜欢的一种佩饰。满族的先民是女真族,他们是游猎民族,为了狩猎、出征时能随时有食物充饥,或者能够随身带点小工具,他们往往会用鹿皮缝制一个小口袋,将东西放进去,以便随手能够拿到所需要的东西。入关后,他们仍不忘这个传统,只是所使用的材料变成了绫罗绸缎这些上好的丝织品。 而“法都”在形式上也开始仿制中原地区的荷包,渐渐地,这个随身的小袋子和中原的荷包成为一体。荷包佩带的方式也与满族先民有所不同,本来满族男女都会将“法都”佩带在腰侧,满族男性皇室成员维持了这个传统,将荷包佩挂在腰侧,但女性为了突显不同荷包的款式,就将其挂在领襟的纽扣上。同时荷包当中的物品也变成了一些零嘴、香草、小镜子等。当时皇室对于荷包的需求量很大,据清宫《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记载,每年皇室衣库最起码造两百个荷包和五十个大荷包呈给皇上。不但皇室衣库,后宫不少的嫔妃、宫女都会缝制荷包。每到年底,皇上就会到处赏赐荷包给不同的诸王大臣,以表示皇帝的恩泽。而这些赏赐的荷包,大臣们接到的时候需要挂在胸前,以示尊重。 《清史稿·舆服志》中记载了相当多的关于穿着的规定,朝服、朝冠、朝珠、朝带、花翎等都要按照不同的官职来穿戴,乃至官员的妻子怎样穿戴也有规定。而饰物作为服装的一部分,自然也有明章等级的作用。例如清代皇室成员中所佩带的朝带,努尔哈赤的直系后代用金黄色的丝带,旁系后代就用红色丝带。大家一看朝带中的丝带颜色,就知道这位皇室成员出身如何,带红丝带受到的礼遇和带黄丝带的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虽然清代的官员有很多配饰,但是带什么、用什么就由不得他们随意选择。想要用上人人称羡的朝珠朝带?那就要努力向上爬,成为朝廷主干大臣,如此就有机会得到皇帝赏赐的华贵饰物了。 ☆有趣、有料的历史文化知识 一提到历史,脑子里还是朝代更替和一堆概念名词?这本有趣、有料的历史书让你重新解读历史的魅力。皇帝不用买房但也是“房奴”?“公子”也曾是指女子?古代的气象预报准不准?读这本书,了解真实、细致的历史,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了解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皇帝到平民的日常生活,从衣食住行到语言文化,这本书全面网罗了古人的生活细节,让你了解原来当古人是这么回事儿。 ☆发现历史“正在进行时” 历史的距离感,让我们觉得和当下生活没有关系。但你不知道,原来我们用的句号和宋代出版业有关,我们说参军是“入伍”可以追溯至周代兵制。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语言文化都是对古人的传承,了解历史,才会发现我们在一条文化之链上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