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史话(精)/大家小书

长城史话(精)/大家小书
作者: 罗哲文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29.40
折扣购买: 长城史话(精)/大家小书
ISBN: 9787200132809

作者简介

罗哲文(1924—2012),四川宜宾人,中国古建筑学家。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1946年在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1950年,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生前一直为保护长城等奔走,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其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塔》《中国古代建筑简史》《长城》《中国帝王陵》等。

内容简介

贰 长城的用途和构造 要明了长城的构造,须先对长城的用途做一些了解。 在西周时期,城还只是单独的防御城,城与城中间没有城墙联系,不能称之为长城。公元前7世纪,楚筑列城,城与城之间并联以城墙,这才有了长城的出现。 城与城(关与关)之间联以城墙,这在防御功能上是一个很大的发展。在古代还只是用刀枪、剑戟、弓弩等兵器作战的时候,高大的城墙确是一种非常有力的障碍。再加上有军队把守,那就更难逾越了。纵或兵力强大可以强攻越过,也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和较长的时间。这时防守的一方就可以当敌人进攻的时候,争取时间,调集兵力,予以抗御。 自战国以后,长城为什么一直继续修建了1000多年?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中原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需要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统治者的入侵。农业生产需要安定,方能耕种收获,而游牧统治者则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对于这些飘忽无定的游骑,如果派许多大部队追击,他就远走;当大兵退后,他又依然返回骚扰。如果没有城墙他们就可任意出入。所以秦皇、汉武以及以后历代中原地区的各个民族的统治者,想过许多办法,经过实践证明,修筑长城还是较好的办法。汉文帝时晁错有一篇关于修筑长城、烽燧以备胡(即匈奴)的议论说得很清楚。他说: 胡人食肉饮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宅之归居,如飞鸟走兽于广野,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以是观之,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此胡人之生业,而中国之所以离南亩也。今使胡人数处转牧行猎于塞下,或当燕、代,或当上郡、北地、陇西,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具蔺石,布渠答,复为一城其内,城间百五十步。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为中周虎落。……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虏之患。(见《汉书·晁错传》) 这一议论中,深入分析了胡人的飘忽无定与中原地区农业生产要求安定的矛盾。最好的办法还是高城深堑,发卒以治塞,修长城,立关险,设城邑,才能解决胡人的骚扰。 北魏时候,有一个叫高闾的人于太和十一年(487年)向孝文帝献策说: 北狄……所长者野战,所短者攻城。若以狄之所短夺其所长,则虽众不能成患,虽来不能内逼。又狄散居野泽,随逐水草,战则与家产并至,奔则与畜牧俱逃,不赍资粮而饮食足。是以古人伐北方,攘其侵掠而已。历代为边患者,良以倏忽无常故也。……今宜依故于六镇之北筑长城,以御北虏。虽有暂劳之勤,乃有永逸之益。如其一成,惠及百世。即于要害,往往开门,造小城于其侧。因地却敌,多有弓弩,狄来有城可守,其兵可捍。既不攻城,野掠无获,草尽则走,终必惩艾。(见《魏书·高闾列传》) 这一献策中也同样分析了北狄游牧统治者常常飘忽扰掠的特点,只能用修筑长城来防御。策中所说的在要害处开门、造小城,也就是指长城的关城、碉堡等建筑,是屯兵、储粮和指挥的据点。 明朝人魏焕所做的九镇长城考据文章上特别提出,“镇戍”最急需的是长城: 盖胡人以游牧为生,骑射为业,侵暴边境,出没无常,大举深入,动至数万。历代以来,屯兵戍守,寡则艰于应敌,多则困于转输。是故虏众易合,而势常强。我兵难聚,而势常弱。……是以论者谓御戎无上策,盖谓此耳。《易》曰: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御戎上策,其出此乎!然险而曰设,必因地势之险,而用人力修为之也。又曰以守者,盖守不可以无险,而险不可以无兵守也。……我国家驱逐胡元,混一寰宇,……山川联络,列镇屯兵……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以山西镇巡统驭偏头三关,陕西镇巡驭统固原,亦称二镇。 这里所说的就是明长城以列镇屯兵,分设九镇,作为军事管辖地区,分段防守长城的策略。 长城的用途主要有三点: (一)防御扰掠,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 这是长城的主要任务。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主要是为了诸侯国家的互相防御。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长城主要是为了防御匈奴奴隶主的扰掠。以后许多朝代的长城,也大都是中原地区的统治者为防御游牧民族统治者的扰掠而修筑的。在这一功能上,长城确是起过不小的作用。许多王朝的前一阶段,政权得以巩固,生产得以发展,与长城的保卫作用是分不开的。 (二)开发屯田、保护屯田和保护边远地区生产的发展 秦始皇时期在修筑长城的同时,也在长城沿线设十二郡,并且移民前往开发,进行农牧业生产。郡治所辖范围,不仅在长城内,也有远出长城以外的地区。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在打退匈奴之后,“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这些郡和县都是专门设置以开发经济并保证长城沿线的供应的。汉武帝时又大量发展了屯戍和屯田,有组织地发展农牧业生产。这种屯田和移民开发荒辟边远地区的措施,以后一直延续了下来。屯田和发展生产,都需要比较安定的生活。长城、烽燧便是保护屯田和开发这些地区最好的屏障,使飘忽无定的匈奴等游骑不得进行扰掠。 (三)保护通信和商旅往还 秦始皇时在北部地区都有宽大的直道和驰道,与首都咸阳相联系,沿着长城十二郡也有大道相通,传递交书,商旅往还络绎不绝。长城和烽燧正是保证这些交通大道畅通的重要条件。在汉代又打通了西域的交通大道,使节来往、商旅往还都是走这条大道。长城、烽燧正沿着这条大道修筑,用以保护被称作“丝绸之路”的中西交通大道。 由于长城的用途主要是为了防御和守望,因此它的布局和构造都是为了这一目的而安排的。 首先谈谈长城的总的布局。长城绵延万里好像是一条线,然而它并不是一条孤立的线,而是一个防御网的体系。它首先起着阻挡敌人的作用,而且要与周围的防御工事、政权机构(郡、县等)密切联系,以至与统治中心——王朝的首都联系起来。长城线上的每一个小据点都通过层层军事与行政机构和中央政权机构相联系。 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为何要修长城?长城到底是什么构造?长城是怎样修建的?除了八达岭,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长城遗址?“万里长城第一人”罗哲文为您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