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大分子小角散射(理论计算与应用)

生物大分子小角散射(理论计算与应用)
作者: (德)德米特里·斯沃根//(比)迈克尔·科赫//(法)彼得·蒂明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74.48
折扣购买: 生物大分子小角散射(理论计算与应用)
ISBN: 9787302518235

作者简介

译者李娜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2006年赴法国加香高等师范学校攻读生物物理方向博士研究生,并于2009年获得法方颁发的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加入法国居里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中心(上海)位于上海光源的生物小角X射线散射专用线站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X射线小角散射专用线站方法学研究以及生物应用研究。2012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德国汉堡Dmitri Svergun教授的BioSAXS实验组交流学习,系统掌握了小角散射原理、方法以及生物应用的相关知识。曾作为主要技术骨干获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已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2003年参与编写了科普读物《千姿万态的动物——科学原来如此》,2012年翻译了法国科普教材《身边的机器:它们是如何工作的?》,具有丰富的翻译写作经验。

内容简介

绪论 小角散射(SAS)包括X射线小角散射(SAXS)和中子小角散射(SANS),是分析溶液状态生物大分子结构及其变化的强有力工具。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物理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领域,从非晶体状态样本的小角散射图样中获取结构信息的相关方法学取得了长足进步(Guinier and Fournet, 1955; Glatter and Kratky, 1982; Feigin and Svergun, 1987)。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进X射线源X射线源、中子源中子源以及小角散射相关仪器科学、计算方法学都取得了重大发展,这也直接促进了小角散射在结构生物学中应用的发展。一方面,这些应用开始初现成果,另一方面,许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又迫切地需要有一种能表征他们的蛋白质参数的方法。在这样的情形下,生物化学领域内对小角散射方法学及其系统应用研究的兴趣也被重新点燃。 像X射线晶体学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核磁共振(NMR)等结构生物学方法一样,小角散射需要毫克量级的高度纯化的样品,最理想的是单分散溶液单分散溶液。除了溶液样品并不需要结晶之外这三种方法对样品的要求是类似的,但是小角散射的一个独特的优势是数据收集和处理非常之快。在现代的中子源中子源或同步辐射光源,小角散射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可以在数分钟甚至数十秒内完成,并且几乎可以立即得到样品结构的整体参数信息和低分辨率模型。小角散射允许在不同的溶剂或者添加剂条件下快速地扫描样品以确定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例如,确定或者优化结晶条件。 散射是由介质的非均匀性引起的入射光束或粒子束偏离初始方向的现象。 小角散射方法在生物分子结构领域的应用可以填补其他生物技术的空白,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生物物理学研究方法。本书原版出版于2013年,是第一本全面介绍小角散射方法分析生物大分子结构信息的学术著作。原作者Dimitri Svergun为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的小角散射实验室学术带头人,是目前世界上开发生物大分子小角散射方法最领先的实验室之一,由于其在小角散射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获得RUSNANOPRIZE奖。本书译者团队来自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有丰富的相关科研经验。本书还拟作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生命科学研究院小角散射培训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