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政论衍义

儒家政论衍义
作者: 萨孟武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87.10
折扣购买: 儒家政论衍义
ISBN: 9787108065391

作者简介

萨孟武(1897~1984),名本炎,孟武为其字,福建福州人,著名政治学家。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法学士,回国后历任上海各大学教授。1927年,任总政治部宣传处编辑科科长,1928年任中央政治学校教官兼编辑部主任,1930年任中央政治学校普通行政系教授,越一年兼任系主任,另兼陆军大学教官、中央学校教授。抗战军兴,随政校上庐山、抵芷江、入重庆。国民参政会成立,遴选为参政员。抗战胜利后,历任中山大学、台湾大学法学院教授兼院长。政校复校,兼任政治系研究所教授,并曾任立法委员。著有《政治学》《西洋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水浒传>与中国古代社会》《孟武自选文集》等著作。 萨孟武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制度、理论的研究,能不落俗套,深入浅出,贯通中西,对中国政治学的形成影响很大。几本随笔式的小书,以小说解说学术观念,独具特色,也颇得读者欢迎。 萨氏对于中华民国宪法有着精辟的见解,批抨早年时期的国民大会代表之言笔,被部分前司法院大法官曾用来解释宪法。萨孟武被认为是近代著名的中华民国宪法书籍著作人,亦是少数被学院派的学者认同是分析解辟中华民国宪法的专家。

内容简介

余希望读者先阅导论,而后再读每章每节每项目所述,而后更能了解本书之要点。本书分三章,每章成为独立单位,阅者可合而读之,亦可分而读之。因此,文字不免重复。 本书名称本来是“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体系及其演变”,书名稍长,但不用是名,不能涵盖全书的内容,三民书局刘振强先生希望缩短,以便读者容易记得,乃改为“儒家政论衍义”,而以原书名附在其后。(本书虽以先秦儒家政治思想为纲展开,但其所引古籍及史事等实不限于先秦,故现省略副书名。——编者) 宋儒真德秀著《大学衍义》,但所衍者止于格致诚正修齐,而治平犹阙。明代丘濬著《大学衍义补》,揭治国平天下之道。本书写法是依丘书的体裁,但只以孔孟荀之言为纲,不若丘书之纲那样芜杂。例如丘书卷十三《藩民之生》,中有一纲“汉惠帝六年令民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下加“臣按”云云七十余字,本书因为书名(先秦儒家)关系,以“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云云”(《论语·颜渊》)为纲,而将汉惠帝六年之令加入解说(书中凡用仿宋体字者均是原文,正文等于丘书之按语)之中,先引叶适、管子之言,说明“庶”何以必要;次述汉唐初年讲求民庶之法;又次说明既庶了,就要富之,先引先哲之言,再列举历代户口、垦田、米价等等,以证明庶而不富,为患更大;最后讨论先富后教,除引勾践先生聚而后教训,并引孟荀二子之说,以及董仲舒、李觏、王安石之言,以加强孔子学说深合于为政之道。又如丘书卷十五《宽民之力》,以《礼记·杂记》“孔子曰,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为纲,下加“臣按”云云,约一百六十字。本书亦以孔子之言“一张一弛”为纲,而解说有一千一百字以上,由人类心理,说明人类若长期紧张,而无弛缓为之调剂,精神力不免疲惫而至于蹶竭。长期弛缓,而无紧张为之调剂,精神力又由松懈而至于麻木。秦灭六国之后,理应采用“弛”的政策,使民稍息仔肩,顾乃虐用其民,终至一夫夜呼,乱者四应,秦祚因之而亡,此张而不弛之过也。宋自澶渊和谈之后,边患并未解除,理应采用“张”的政策,使全国奋发图强,顾乃苟且偷安,政风士气多务因循,以致金兵南下,宋室不能不偏安于江左。南渡既久,君臣上下又复文恬武嬉,歌舞太平,于是元兵南下,宋祚亡矣,此弛而不张之过也。 本书定名为“儒家政论衍义”,其原名为“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体系及其演变”,著作在先,改名在后,兹分析原书名借以说明本书的内容,读者可先阅此篇导论,而后再阅每章每节每项目之所述。现在先就“体系”及“演变”两语说起。 (一) 书名用“体系”二字,盖吾国先哲讨论政治,多从人之情性出发,由各人看法的不同,而展开各自不同的政治思想。他们思想内容虽然歧异,但均能整然成一体系,举最显明之例言之,孟子言性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人性既善,故他不言刑赏以劝善惩恶,而尤反对战争。荀子言性恶,性既是恶,自应用刑以惩恶,设赏以劝善。在必要时,且宜用兵。孔子只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性本来相去无几,其后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即人众不能皆善,也不会皆恶。如何使人习于善而不习于恶?除少数贤人能够自动地“安而行之”之外,对于绝大多数的人,必须应用“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礼记·表记》)的道理。以德报德就是用赏,使民“利而行之”。以怨报怨就是用刑,使民“勉强而行之”。(《中庸》)孔子言政,绝不轻视人之情性。现在试问孟荀二子均是战国时代的大儒,何以两人思想如斯分歧?案孔子对于“仁”的道德观念有两种解释,一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即仁不问对方人格如何,均以爱待之。二是“子曰,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大学》),孔颖达疏“仁人能爱善人,恶不善之人”,即仁乃视对方的人格之善恶,善者爱之,不善者恶之。孟子侧重“爱人”,故为政应由恻隐之心,不用刑杀。荀子兼顾“能爱人”,又“能恶人”,故他说“杀人者不死,而伤人者不刑,是谓惠暴而宽贼也,非恶恶也”(《正论篇》)。孟荀二子对于孔子所说的仁,各采用其一说,于是二子对于其他道德观念,见解亦不相同。孟子以羞恶之心为义,辞让之心为礼(《公孙丑上》章,《告子上》章“辞让之心”作“恭敬之心”),即礼义均内在于吾人之心。吾人能够无失“本心”,自能自律地循礼守义。 荀子依《礼记·乐记》所说“礼自外作”,“义近于礼”,而认礼义均在于外,而非在内。何谓礼?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劝学篇》),“非礼是无法也”(《修身篇》),即礼就是法。何谓义?荀子说:“夫义者所以限禁人之为恶与奸者。”(《强国篇》)观“限禁”二字,又观礼就是法之言,可知礼义都是在外。荀子又依《中庸》“义者宜也”,而谓“先王制礼义以分之,使人各得其宜”(《荣辱篇》)。盖人众未必均能自律地循礼守义,必须从外加以强制,使人他律地循礼守义,而后人人才会各得其宜,孟荀二子思想的分歧在此。 (二) 书名何以用“演变”二字?大凡思想虽由事实而发生,而事实的变化又可改变思想的原有意义。秦汉以后,学者多宗孔子之道,然乃渐渐离开原始儒学,依时代的变迁,渐次改变儒学的本质。举一例说,关于君臣关系,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即忠只是相对的义务。孟子有草芥、寇仇之语,荀子有“从道不从君”之言(《臣道篇》)。魏晋以后,朝代更易有甚弈棋,君位不安于上,百姓涂炭于下。隋末,文中子王通曾说,“无定主而责之以忠……虽曰能之,末由也已”(《中说·事君篇》)。但他又说,“何必霍光,古之大臣废昏举明,所以康天下也”(《中说》同上)。唐兴,太宗改先秦儒学之相对的忠而为绝对的忠,太宗“谓侍臣曰,君虽不君,臣不可以不臣”(《旧唐书·太宗纪》贞观二年)。五季丧乱相承,五十余年之间易代五次,长者不过十余年,短者仅二三年,朝为天子,暮为囚徒。因朝代的兴废,造成政局的棼乱。因政局的棼乱,黎民就随之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时承唐末方镇大乱之后,人民疲惫不堪,其易姓更国号不是由于民众暴动,而是由于军阀火拼。安重荣说,“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旧五代史·安重荣传》),所以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开始就说,“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臣光曰)。自兹以降,名教之说大盛,绝对的忠成为政治上道德的铁则。及至明代,自太祖始,每位天子无不专制,视臣下如奴隶,廷杖之事不绝于史,于是反抗暴君的思想又发生了。方孝孺说,“天之立君也,非以私一人而富贵之,将使其涵育斯民,俾各得其所也”(《逊志斋集》卷二《深虑论七》,中华版)。“如使立君而无益于民,则于君也何取哉?自公卿大夫至于百执事,莫不有职,而不能修其职,小则削,大则诛。君之职重于公卿大夫百执事远矣。怠而不自修,又从侵乱之,虽诛削之典莫之加,其曷不畏乎天耶?受命于天者君也,受命于君者臣也。臣不供其职,则君以为不臣;君不修其职,天其谓之何?其以为宜然而祐之耶,抑将怒而殛绝之耶,奚为而弗思也?”(同上卷三《君职》)方氏此一段话乃本于《孟子》,“孟子谓齐宣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梁惠王下》)。推孟子之意,此际应该易位。方氏虽然赞成孟子之说,但生在名教社会之内,不敢明白说出放伐暴君,只能将殛绝之责归之于天。明末清初黄梨洲著《明夷待访录》,中有《原君》及《原臣》两篇文章,其思想多本于方孝孺。他依孟子放伐暴君之说,赞成汤武革命,但不能再进一步,主张民主。此无他,人类的思想不是从空创造出发,而是按照事实而渐渐发生。吾国历史没有民主的事实,所以学者不能若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学者,由研究希腊文化而发现了民主制度。中国民主思想乃萌芽前清光绪初年,由严复翻译西书而后大畅于世。 (三) 本书名为“先秦”,但先秦以后的事,亦尽量述之。举一例说,孟子有“一治一乱”之言,本书于该条下,先引东汉仲长统之说,他谓乱世长而治世短,且世愈下,而乱愈甚(《后汉书·仲长统传》理乱篇);次引司马光之语,他谓天下一分一合,合短而分长。当然合是治世,分是乱世(《司马温公集》卷三《进五规状·保业》,中华版)。司马光之前,李觏以为人之情,治极思乱,乱极思治,但未说明治乱的原因(《李直讲文集》卷二十一《备乱》,商务版)。明代李贽则以质与文为社会治乱的原因。质是治世,文是乱世之所由生。其所谓“质”似指大乱刚平,一切均归破坏,但人口锐减,大众只求粗食以充饥,陋室以蔽风雨。文似指乱后小康,大众忘记前此的艰苦,而要求珍食美屋。然人口蕃息,物资渐渐缺乏,又引起乱事的发生。社会反复着一质一文,即一一乱,而现出弱肉强食的现象,这是天演的公理,虽圣人莫如之何(《李氏藏书》卷一《世纪总论》、《温陵集》卷十九《答人难无为》、《道古录》)。本书复引《淮南子》所说,“世治则愚者不能独乱,世乱则智者不能独治”(《淮南子》卷二《俶真训》)。更引王符之言,“治世一成,君自不能乱也,况臣下乎?乱世一成,君自不能治也,况臣下乎”(《潜夫论》第三十一篇《明忠》)。最后则说明我自己的见解,我认为一治一乱是由民生问题即土地问题而发生。土地问题可分两种,一是土地的生产不能供给全国人口的需要,这叫作社会之绝对的贫穷;二是土地的生产固然可供全国人口的需要,但土地乃为少数人所兼并,多数农民无田可耕,沦为流民,这称为社会之相对的贫穷。相对的贫穷尚可用社会政策以拖延危机的爆发。绝对的贫穷在生产技术幼稚之时,除取得新土地之外,势必发生大乱。大乱之后,人口减少,土地成为无主的土地,遂由政府分配给人民,由是社会又现出小康的局面。小康既久,人口又复增加,土地又发生问题,这是一治一乱的根本原因。在一治一乱之中,我们不可轻视士人的作用。吾国过去士人均投身政界以求衣食,所以士人人数与职官额数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士人过剩,若有大部分士人不能吸收于官场之内,而变成游士,社会必现出杌陧不安的现象。关此,苏轼有《养士》一篇文章说明。其次必须注意的,则为商业资本。社会呈出小康之时,社会安定,农业生产物随之增加。农产物生产的增加,须赖商人运贩于市场之上。商人蓄积财富,而因社会之贫穷、消费力之低落,又令商人不愿投资于工业,只依“以末得之,以本守之”的方法,投资于土地之上。于是农村之内发生兼并的现象,农民失去土地,变为流民。一方有游士,他方有流民,于是大乱现象便因之形成,所以古代政府常施行重农轻商政策。 (四) 本书名为“儒家”,而以孔孟荀的思想为纲,即取三子之言为标题,而后加以解说。解说除引太史公所举“六家”之外,如杂家、兵家、纵横家等等,凡足供参考者均引之。先秦以后,自《吕氏春秋》而至前清末叶严复所译西书的按语(按语才是严复的思想),亦尽量引用。有的且与西洋类似思想比较,例如儒家的民本与西洋的民主有何区别,中国何以有民本而无民主思想,西洋民主思想发生原因何在,发展如何,均举在《大学》“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条下。又如孟子的政治学说有的地方颇似欧洲中世末期的“暴君放伐论”(Monarchomachos),本书举出三点,以作比较:(1)暴君放伐论主张“王权神授”,孟子则谓“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如何而知天意,孟子说,“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2)暴君放伐论主张放伐暴君。孟子赞成汤放桀,武王伐纣,且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3)暴君放伐论主张废君立君应由代表当时特权阶级的三级会议执行。孟子亦谓贵戚之卿有易君位之权。 (五) 书名为“政治思想”,案古人思想都是政治思想,不但吾国如此,就是西洋也是一样。盖有识之士均欲利用国家权力以解决社会问题,于是讨论政治便成为各时代的中心思想。远者如希腊的柏拉图、亚理斯多德,罗马的波里比斯(Polybius)、西塞禄(Cicero),近者如武力说、多元论、社会主义、独裁思想等等各种著作,哪有一种不谈政治?不过有的欲建立新制度,有的则拥护旧制度,因而思想有所不同而已。兹宜特别告知读者的,本书虽定名为“政治思想”,其实,“政治制度”“政治现象”,凡问题与政治有关者无不简单述之。举数例说,内朝官的迩臣如何演变为外朝官的大臣,述于《礼记·缁衣》“子曰,君毋以小谋大,毋以内图外”条下。历代禄俸述于《孟子·万章下》“孟子曰,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条下。历代民众叛变与宗教的关系述于《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条下。其他借题论述政治制度、政治现象之事,不胜枚举,这是本书内容的大要。 本书起稿于1976年,完成于1982年,前后修改6次,既是作者的心血之作,又是其晚年封笔之作,可谓其政治思想的盖棺论定与学术生涯的总结之作。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发前人之未发,虽然借鉴宋儒真德秀《大学衍义》与丘浚《大学衍义补》之体例,但却不若古人著书这般条理芜杂,而是把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归结到孔孟荀三种儒家思想的衍伸与创发,并从人性出发,结合礼法、刑赏、君臣、教育、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来说明中国古代政治的原则与特色。可谓融合了古代治学精神与现代学术方法的“中体西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