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4.30
折扣购买: 大家小书 中国古典戏曲名作十讲(精)
ISBN: 9787200189933
宁宗一,1931年生于北京市,满族。195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1986年参与组建东方艺术系,1997年由东方艺术系退休。曾任南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系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等职。社会兼职有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创会会长、天津红楼梦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中国儒林外史学会名誉会长等。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史、小说戏曲美学,并努力建构心灵美学,对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小说美学的研究有深厚造诣,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从美学角度研究《金瓶梅》的学者。专著有《中国古典小说戏曲探艺录》《心灵文本》《心灵投影》《倾听民间心灵回声》《点燃心灵之灯》《名著重读》《走进困惑》《教书人手记》《说不尽的〈金瓶梅〉》《金瓶梅可以这样读》《〈金瓶梅〉十二讲》《宁宗一小说戏剧研究自选集》《走进心灵深处的〈红楼梦〉》等。作者同时有《中国古典小说名作十五讲》被收入大家小书小说评论卷。
戏曲和小说的血缘关系,似乎很早以前就形成了我心中的一个“情结”,我说我渴望看到一部地道的中国的戏曲小说艺术发展史。所以我在很多场合,只要有机会就要“喋喋”地谈论如下的这个观点:一部中国小说史就是一部活的中国戏曲史;而一部中国戏曲史又是一部活的中国小说史。我想凡治中国小说史和中国戏曲史的学者,几乎都或多或少,或明晰或模糊地感觉到了这一点。因为人们都看到了,在中国戏曲文类和小说文类进入成熟期(或定型期)以后,它们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就越发明显了。因此,与西方文艺发展史不同,中国的戏曲、小说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其中重要一点,即二者经常相互作用、相互参定,同步发展,戏曲中的小说因素,小说中的戏曲因素都是显而易见的。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然而,从总体上说,古代小说、戏曲所体现的,都是中国中世纪以后城市市民的思想意识。而宋元以降,中国独有的瓦舍勾栏艺术,无疑又给二者的融合提供了极为畅通的渠道。古代戏曲、小说这种血肉关系决定了研究它们的不可分割性。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因比曾经指出:“我从来就没有把历史、当代史、经济史、宗教史和艺术史加以区别,也没有把历史的研究和技术的历史加以区别……我反对把人的研究分成若干所谓的‘学科’。”汤因比的话也许是一种“深刻的片面”,但我们却有必要从中汲取充分的精神养料和思想灵感,他确实独具慧眼地窥见了20世纪末人类精神领域和学术研究中的综合趋势也是最佳运作方式。至于如何操作,那就看研究者的视角、切入方式、理解力、阅读心态或理论准备了!中国戏曲和小说(理应包括独具特色的中国讲唱文学)的关系,从外显层次加以观照,人们几乎都可以把握这样一种血缘关系,即它们在创作题材上往往同出一源。同一题材在说书场中或戏曲舞台上以各自的艺术样式加以表演;同时,又在新的基础上,相互吸收对方在处理同一题材时的经验,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艺术水平,这样循环往复,绵延不断,世代不息,大大促进和丰富了小说戏曲的艺术创作经验。此种情况确实构成了我们民族艺术的一种传统。然而,真正的困难却在于,从深隐层次上去观照戏曲和小说的内在关系,就有着许多有待认真探索的问题。要而言之,如从艺术文化学角度和艺术形态学理解与把握这一问题,就有诸多难点和令人困惑的问题亟待从理论上史料上加以破译。且不说小说和戏曲完全属于两种文类,仅就叙事体和代言体等文体类型来考察,我们就已感到本体研究中的交叉渗透的复杂性。关于这一点,我国理论界的有识之士已经认同:中国小说文体的基本叙事格局构成了三个层面:一是情节结构的戏剧化;二是形象构成的动作性和视象性;三是情景描述的写意与诗化。这种传统叙事格局也明显地体现了小说家对戏剧化的思维认同。据我看,这种认同,从实践上,李渔的艺趣意识最为明显。他公开地把自己的小说称为“无声戏”,这足够说明,我们的小说家已有了清醒的认识——小说戏曲观念的同一性。事实也证明,小说创作引进戏剧的艺趣意识,在情节的叙事结构上较大程度地改观了“记实研理,足资考核”,平直、浅露的叙事意向,逐步形成了重剪裁、巧构思,文笔精细曲折,情节描写波谲云诡、跌宕多姿而又合“人情物理”的叙事模式。总之,窃以为,小说思维机制是在两种文体的挟裹和诱发下,出现了流变的态势,而作为中国的戏曲思维也是如此运作的。 选中国古典戏曲《西厢记》《窦娥冤》《牡丹亭》《长生殿》《单刀会》等经典名作,不仅进行文学赏析,同时进行中国传统文化解读、中国古代社会心灵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