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着做你就能战胜拖延

照着做你就能战胜拖延
作者: 龙小云
出版社: 立信会计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19.50
折扣购买: 照着做你就能战胜拖延
ISBN: 978754294593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等待效应:思维呆板,行动迟缓 到银行办业务需要排队,到ATM机前取钱需要排 队,乘坐公交地铁需要排队,到食堂吃饭需要排队, 超市买东西付钱也需要排队……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 生活中,相信没人对“排队等待”感到陌生。看着眼 前犹如长龙般的队伍,天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轮到自己 ,排队的时间是如此漫长,哪怕只不过等了十分钟, 却感觉仿佛经过了一个世纪。 “等待”容易让人内心躁动,从而陷入一种行动 迟缓,思维呆板的精神状态。拿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来 说,银行里正在等待叫号的顾客们,根本无法安下心 来做某件事情,哪怕是诸如看电视、电影,或者阅读 自己最喜欢的杂志或书籍等,都不能让他们静下心来 ,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万一自己一不留神错 过了该怎么办呢?正是因为抱着这种等待的心理,他 们不等到目标出现就无法安静下来,这也从另一个侧 面证明了等待与行动效率之间的反比例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由于对某件事情的等待,人 们往往会产生态度或行为等方面的变化,这种心理现 象被称为“等待效应”。尽管绝大多数人并不会刻意 关注生活或工作中的“等待”,但这种“等待效应” 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仔细回想一下:下班前的最后20分钟里你在干什 么?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7.34%的人在接近下班 的时间里都无心工作,他们大多思维迟缓、行动缓慢 ,要么装模作样地“磨洋工”,要么以极其低下的效 率来强制自己工作,还有一部分人会以收拾办公桌的 方式来“杀掉”临近下班的最后时间。 中午吃饭之前磨蹭一会儿,下午下班之前又拖拉 一会儿,原本定好的工作任务又怎么能完成呢?实际 上,下班前的“放松”并不是没有代价的,它会给我 们带上沉重的精神枷锁。为了减轻自己的内疚感和负 罪感,人们常常会自我安慰道:“马上下班了,就十 分钟而已,即便是干活也干不了多少,明天早晨上班 再说吧!”可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如果事 事都要拖延,每天下班前都要给自己留个“尾巴”, 那么长此以往,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如果不想成为“拖延大王”,就不要总是“等着 下班”“等着放假”“等着周末”。因为这种“等待 ”往往会等来等去等成祸。千万不要小看下班前的十 分钟,尽管一个十分钟做不了什么大事,但如果把每 天的十分钟都加起来,绝对算得上一大笔时间财富。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浪费他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 ,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每天浪费十分钟 ,日积月累就是一大笔时间上的损失,也许就是因为 这点时间利用率上的差别,就会让我们丢掉职场竞争 中的优势,从此沦落为“浑浑噩噩”之人。 下班前20分钟你在干什么 等待往往会使时间变得漫长,在等待的过程中人 的内心也会饱受煎熬,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非要选 择毫无趣味的等待呢?其实,无所事事的等待比有事 可干的等待显得更漫长,内心也更容易烦躁不安。既 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眼巴巴地等着下班铃声响起呢? 我们不妨把下班前的十几分钟时间充分利用起来 ,这样既能消除“等待效应”所带来的思维呆板和行 动迟缓,又能提高工作效率,令自己免受内心煎熬烦 躁之苦,可谓一举两得。 赛文是一家大型外企的品牌策划,从专业角度来 说,他绝对算得上一名出色的品牌公关人员。然而遗 憾的是,能力出色的他不仅从来没有获得过领导的赏 识,反而常常成为各种会议上批评和教育的对象,这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天啊,怎么还不下班?我刚才看表还有十五分 钟,过了这么半天,怎么还有十分钟才能下班?”这 是赛文每天临下班时的口头禅,甚至有时候会反反复 复说上好几遍。想继续工作吧,又工作不下去,因为 一颗心早就飞到了别处。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状态 怎么可能不让人行动迟缓呢?索性就干脆什么也不干 ,等着下班好了。 起初,赛文等得不耐烦了,就提前开始收拾办公 桌,可收拾完了还不到下班时间,等得心浮气躁实在 难受,于是便不由自主地开始和周边的同事闲扯。因 为这事,同事们对赛文多少都有些意见:“啊?刚才 你说什么?我太忙没听到,一会儿下班再说吧!”“ 赛文你这个闲人不要在我们眼前晃了,我们可没你这 么有时间。”同事们或不予理睬或话中有话的回应让 赛文十分郁闷,但更令他郁闷的是领导的批评。“还 有半小时才下班呢?你现在不好好工作,还找人聊天 ,你上班时间不工作已经属于违纪了,居然还故意耽 误别人!”“赛文你究竟是怎么回事?虽然快下班了 ,但现在毕竟还不到时间。你这么快就收拾东西,本 职工作都做完了吗?” 因为“等待下班”,赛文每天都会提前进入“下 班状态”。明明离下班还有半小时,可就是没办法集 中精神做事,工作效率低下;明明今天可以完成的工 作,结果总是留个小尾巴。久而久之,他的工作堆了 一大堆,自然就引起了领导的不满。 要么被公司扫地出门,要么改变自我,赛文经过 痛苦纠结的思考,最终选择了后者。此后,每到快下 班时,赛文就反复告诫自己:忘掉还有多长时间下班 的事情。这个应对之策听起来简单,但实施起来却并 不容易,记得某位大师曾经说过:“除掉杂草的办法 只有一个,那就是在田里都种上庄稼。” 为了让自己从“等待下班”的消极状态中摆脱出 来,赛文开始等待季度总结暨表彰大会,并希望自己 能够在季度总结大会上拿到数额不菲的奖金。有了“ 奖金”的目标,赛文整个人都显得精神奕奕,哪怕是 距离下班只有三分钟,他依然能够心如止水地忙着做 自己的工作,而且工作效率一直处于高效状态。在不 知不觉中,赛文告别了因“等待下班”而造成的思维 懒惰和行动迟缓,工作状态也有了一个相当大的改观 。有付出就有收获,赛文的努力很快就获得了领导的 认可,并被列为品牌策划部门的后备经理候选人。 “等待下班”与“等待季度总结暨表彰大会”都 是等待,都暗含着“等待效应”,为什么所产生的结 果却截然不同呢?通过赛文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 等待效应”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运用 。 现在就做,不要等待 很多人工作都习惯于等待:等一会儿再说,等到 条件成熟再说,等到有了好心情再说,等到有了好的 状态再说,这些都成了我们的托词,我们花费很多的 时间好让自己能“进入状态”,却没有想到状态是干 出来的而不是等出来的。请记住,栽一棵树的第一个 最好的时间是20年前,第二个最好的时间就是现在。 只要我们好好想一想,我们就能知道,除了现在 之外,我们并不能把握住其他的时刻。如果能使自己 专心致志于自己的现在,专心致志于经常被你忽视并 让它白白流逝的现在,那你必定能生活得比过去更充 实、更幸福。 但忽视现在可以说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通病,为 了将来,我们不断地牺牲现在。有这样一个故事,讲 的是有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死后在天堂 中相遇。中国老太太不无惋惜地说:“我辛苦了一辈 子,刚刚建好了一栋楼房,可惜没有享受几天。”美 国老太太则舒了口气说道:“我住了大半辈子的楼房 ,前几天刚刚还完了住房贷款。”为了想象中的将来 ,我们忽视、牺牲了我们的现在。 现在才是我们的一切。将来只是当它来临时,才 能成为我们可以把握的时刻。我们应该珍惜我们的每 一时刻,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也不要老是幻想将来 。好好把握住现在,它才是你唯一的所有。 尽力让自己对现在的时光感兴趣,而不要等待将 来。抓住你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好好地度过你的 每一分每一秒,珍惜你现在的时光。把你的时间耗费 在空想或后悔中,只会使你失去现在,从而也不可能 把握住未来。 当我们碰到较困难的工作时,经常会不知道从何 处着手,迟迟无法采取任何行动。这时,该怎么做呢 ? 事实上,只要尽量“着手去做”就行了,并且从 最简单、最容易下手的部分去做,而不要在乎次序。 当简单的部分做完之后,你自然知道应如何继续较艰 难的部分。 例如,当你撰写论文或书籍时,迟迟下不了手不 能动笔,这时你就可以先从你最熟悉的部分起笔。同 时,如果你已养成了直接在计算机上写作的习惯,就 可以完全不受先后次序的影响。 英国有句谚语:“开始做便就完成了一半!”其 实工作往往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棘手,因此,别还没 开始就被自己心里的“畏难”逼退了。 搁着今天的事不做,而想留待明天做,在这拖延 中所耗去的时间、精力,实际上早能够将那件事做好 了。 日本保险行销之神原一平为了实现他争第一的梦 想,全力以赴地工作,早晨5点钟睁开眼后,立刻开 始一天的活动;6点半钟往客户家中打电话,最后确 定访问时间;7点钟吃早饭,与妻子商谈工作;8点钟 到公司去上班;9点钟出去行销;下午6点钟下班回家 ;晚上8点钟开始读书、反省,安排新方案;11点钟 准时就寝,这就是他最典型的一天生活。从早到晚一 刻不闲地工作,从而摘取日本保险史上销售之王的桂 冠。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