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竖琴

沉默的竖琴
作者: 董乐山
出版社: 四川文艺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3.50
折扣购买: 沉默的竖琴
ISBN: 9787541150845

作者简介

董乐山,194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长期从事新闻、翻译、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笔会中心会员、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三S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译作有《第三帝国的兴亡》《西行漫记》《美国梦》《囚鸟》《一九八四》等,并编有《美国社会知识辞典》,以及论述翻译的著作《译余废墨》。他创作的小说《傅正业教授的颠倒世界》曾译载于美国著名文艺刊物《巴黎评论》。

内容简介

《浮生六记》与《香妃》·话剧电影化 从《杨贵妃》开始,费穆在舞台上逐渐形成了他 的特殊的作风,他的作风最显著的特征,便是话剧电 影化。最近《浮生六记》的演出,便是一个很好的例 子。 要具体地说明怎样是话剧电影化是很困难的,我 在这里只是扼要地指出话剧电影化的几个具体的表现 方式,尤其是有关于费穆个人作风的。这便是剧本的 传记化与演出的抒情化。 一般传统的话剧剧本,都是按照看戏剧的原理与 方式,着重于整个“戏”的发展。可是传记化了的剧 本,重心安排在一二个主要人物的一生主要的遭遇上 。比如《杨贵妃》是抒写杨贵妃与唐明皇之悲欢离合 ,《梅花梦》是记述彭玉麟的一生际遇,而《浮生六 记》则是强调沈三白与陈芸姑的一生坎坷,半世蹭蹬 。其中故事情节俱很平凡。可是怎样把这个平凡的故 事搬上舞台变成不平凡,便须赖演出的抒情化。首先 他强调了悲剧的气氛,这种气氛的造成,大部分是依 靠着音乐的伴奏。费穆的音乐合作者黄贻钧,自《杨 贵妃》以后,两人所走的路向都是互相吻合的,便是 有一贯的中国民族作风。即使小而言之,就费穆个人 风格的建立而论,黄贻钧有着不可抹杀的建树。其次 ,除了音乐外来的帮助以外,抒情化目的达到的最重 要手段,还是费穆本身的优美的台词与动作,这使他 的作品仿佛是一首清丽隽永的抒情诗。他的台词中没 有什么绮丽的辞藻,而都是口语化的,可是较辞藻远 为绮丽。他不免在台词中抒发个人的牢骚(比如“人 情不如秋云”等),然而却博得观众的同感与共鸣。 关于动作的优美,《浮生六记》中整个戏都是如此, 在第一幕中已可约略窥得,而感人至深的,却是第三 幕母子别离一场。往往,费穆为了动作的美而忽略舞 台的地位,这也是他与传统戏剧所不同的地方。 《浮生六记》的改编只应用了其中的二记——《 闺房记乐》与《坎坷记愁》。从一部风趣盎然的隽永 小品,创出一部凄艳绝代的悲剧来,使我们不得不惊 异,而且创作过程的时间又是那么短促。有人说费穆 是鬼才,而我却这么揣测:我想这个悲剧在费穆的意 念中一定酝酿长久了,甚至潜伏在一个艺术家的整个 生命之中。其实,每一个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 意念中,都潜伏着这个悲剧的一鳞半爪,只是他们缺 乏诗人的敏感与艺术家的手腕。而费穆却具有了,他 有较常人更远为强烈的苦闷感。于是,可能在他思维 了一个长时间后,却在使人惊讶的短促时间中,创出 了这个悲剧来。 我为什么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意念中颇多潜伏这 个悲剧的影子呢?因为《浮生六记》的作者沈三白是 一个没落的地主阶级,他的淡泊名利,与现代知识分 子中一部分际遇坎坷者不谋而合。再加以在舞台上的 沈三白,与《浮生六记》原著中的沈三白,多少已有 些不同了,前者是一个愁人,后者却是既风趣又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