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32.80
折扣价: 18.80
折扣购买: 逆转式沟通
ISBN: 9787559642103
钉子心理小组,视角刁钻,深入浅出,擅长捕捉现实中的各种心理学现象,也擅长教你如何用心理学搞定生活。我们是钉子,坚强而深刻,我们洞悉你的焦虑与脆弱,愿与你的心灵共振。
1. 沟通的力量 很多年前的一天,夕阳特别美。两个原始人看着眼前的景色,前所未有地发了通感慨,他们可能是这么说的—— 原始人A:“你看这个太阳它又大又圆。” 原始人B:“像树上的果子它又香又甜。” 说完之后,两个人愣了大概四分之一炷香的工夫,因为这是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表达吃饭打架交配以外的意思。他们有些蒙,还莫名地有点激动,但从那天起,他们的生活慢慢有了些变化。原始人开始用语言传递更多的信息,他们一起看雪看月亮,从部落里美丽的二丫谈到人生哲学。 原始人或许不会知道,他们正在参与物种进化中的重要一环。若干年后,人类正式脱颖而出,从动物界中的弱者,跃迁到食物链的顶端。 亿万年前两个原始人的一次交谈,真的能起到如此大的作用吗?开头的对话自然是想象的,但毋庸置疑的是,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地球上最具智慧的动物,以算不上强壮的身体坐拥大量资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能进行复杂的沟通。 这似乎和我们的科学启蒙有些出入,无数课本、画报、讲座都告诉我们,人类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擅长使用工具”,还会配上一幅原始人正用石头剥开兽皮的插图,作为证明。 然而仔细想想,这种“擅长”既然能够得到推广,最终成为人类的一个重要属性,靠的又是什么?那些课本、画报、讲座通常只用一句话概括这个复杂过程——“后来,随着广泛地传播”——然而,如何传播,却从来没有明确说出过。 现在想来,在那个远程通信手段为零、文字也尚未形成的时代,只有面对面的沟通,才是他们互通有无的唯一途径。原始人正是利用沟通,知道了其他部落打磨出的尖锐石块并不是玩具,而是可以用来削皮断骨、击杀猎物的工具;知道了用力摩擦木棒,可以获得火种,而火又可以用来烤熟食物。因为沟通,这样新奇而宝贵的信息,才能在不同部落间普及,并成为全人类的终极杀招。所以,连达尔文都说:“语言这一能力被当作人和低于人类的动物之间的主要区别之一,那是公允的。” 由此,谁敢说多年前那两个原始人在夕阳下的那番对话,不是在人类进化之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人类崛起的伊始离不开沟通,后来漫长的发展更是如此,沟通也逐渐从单纯的“传递消息”,变成了担负着“输出理念”和“传播精神”的重要使命。个体与个体之间,依靠沟通而拥有了约定俗成的价值体系,比如婚姻,比如亲子关系,以此约束彼此,也以此获得安全;群体与群体之间,依靠沟通而实现了文化、资源上的互补,即使在面对信仰、观点、生活习惯上的巨大分歧时,也能依靠沟通而达成共处。以上这些,便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每一个载入史册的里程碑——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宗教改革运动、工业革命——无论是技术的推广还是思潮的扩散,也都离不开不懈的沟通,让星火得以燎原。 地球上的每种动物,都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着沟通,但为何只有人类的沟通,才能谋得如此巨大的福利?高明之处就在于,人类的沟通具有强大的唤醒功能。 何谓唤醒功能?具体说,就是除了传递字面本身的含义外,人类还能用沟通深入对方的潜意识,挖掘出其心中最强烈的愿望和情感。潜意识不同于意识,它不受知识、理性和经验的支配,没有经过细致的打磨和修整,原始而澎湃。这种潜藏的力量一旦喷薄而出,就会完全引领意识,激发出人的各种潜能,最终形成逆转。 沟通真的能具有扭转乾坤的能力吗?心理学大师艾瑞克森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沟通者”,他遇到的这宗案例,或许能让我们领略沟通的巨大能量。 一位正值妙龄的护士,流露出严重的自杀倾向,她把心爱的首饰和衣服全部送人,还向医院递交了辞职信。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她走出医院的那一天,就将是她生命的终点。在女孩离职的前几天,艾瑞克森和她谈了一次话,第二天,女孩就失踪了,人们纷纷指责艾瑞克森,认为是他的胡言乱语加速了女孩的自杀。 直到16年后,艾瑞克森接到了一通电话,来电者正是当年的那位护士。她告诉艾瑞克森,那场谈话的当天下午,她走出医院大门后,直接去了海军招募中心,申请加入了海军护理队,后来又与一位军官相恋结婚,生了五个孩子,并在军队医院工作至今。 毫无疑问,16年前的那场谈话,改变了女孩的一生。艾瑞克森究竟说了什么?事实上,他没说一句规劝或者宽慰的话,他只是让女孩去想象——想象自己正身处植物园、动物园和波士顿海滩,他绘声绘色地描述植物园里不同形状的叶子,以及小鸟轻巧地啄食水果,然后让嘴里的种子长成了一棵树;描绘育儿袋里的袋鼠宝宝努起嘴喝奶,候鸟用人类都无法了解的神奇本领进行着迁徙;还有飓风后恢复了平静的海滩,印第安人和殖民者的后裔都在这里踩着水嬉戏。他呈现出一个温暖、鲜活、明快的世界——这是女孩未曾注意过的世界,然后,她会自然而然地想要亲眼见识一下这样的世界,于是生出对于生命的渴望。 这并非是难得一见的个例,事实上,人类完全可以仅通过沟通,让很多危急情况发生180°的改变。这类沟通不仅出现在关键时刻,而且还能帮我们改变焦头烂额的亲子、伴侣、职场关系,让沟通双方都有所收获。这种了不起的沟通方式,称为逆转式沟通。 如果给逆转式沟通下个定义,可以说:逆转式沟通,是用语言激发出人们潜意识里的渴望,让人主动采取正向的逆转,并从中获得成长。为了有助于人们更形象地理解逆转式沟通,我们也可以称之为“V形沟通”,这个“V”生动地说明了逆转式沟通的过程。当我们与对方沟通不畅时,我们必须先抛开表层的争论,一路向下,潜入到对方的内心世界里去,寻找造成分歧的原因。这就像是V的左半部,要深深地向下扎,抵达对方的世界,同时也是抵达沟通的核心;然后,与对方充分共振,并且,为对方展示出关于问题的更多可能,由此画出V最下面的有力拐点;最终,才能实现逆转式的上扬,从而形成V的右半部。在这里,最终的“上扬”具有两重含义。从沟通角度来说,“上扬”意味着沟通状态的改变,从之前的停滞、争执、敌视等状态,变为能够理解、包容,并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沟通从低谷渐入佳境。 而从个人角度来说,当一个人的潜意识渴望因为沟通而激活,生命力被点燃,就会自发地出现正向转变,这种转变会成为重要的拐点,自此之后,他/她会呈现出一种上扬的轨迹。而且,这种逆转力一旦形成,还会在未来持续发挥作用,在他/她人生的无数个关口帮他/她做出正确的决定。 “V”字形象地说明了逆转式沟通的过程:我们潜入到对方内心——激发出对方潜意识中的渴望——沟通变得顺畅,与之共同从低潮走出。如果把逆转式沟通和其他沟通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区别。逆转式沟通呈现出明显的“V”形轨道,先抑后扬,先向下深入沟通的核心,再向上冲出原本的局限。相比起来,其他沟通则是一种平面沟通,沟通双方只停留在沟通的表层,要么互相扔石头,以战胜对方为己任,要么投以糖衣炮弹,用话术达成目的。这些沟通大多只是气势或技术上的交锋,人们浮于表面,不会也不愿深入下去触及对方内心,更不想从根本上解决分歧,而逆转式沟通不同,在所有的沟通方式中,逆转式沟通最遵循沟通的初心——达成思想上的连接,感情上的通畅。它让沟通焕发出人性的光芒,而不只是为了达成目标的工具。这种沟通所达成的效果十分惊人,而且往往立竿见影,正如列夫?托尔斯泰说的那样:“交谈一次,比多年闭门劳作更启发心智。” 2. 充满套路的世界 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为什么逆转式沟通独具价值? 第一个原因,它打破了很多我们习以为常、但其实并不正常的沟通模式。 心理学大师斯科特?派克在《真诚是生命的药》一书的开头,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在《美国今日新闻》上,刊登了一整版邓白氏集团的广告,邓白氏集团是世界著名的信用管理公司,堪称行业巨头。这则广告文案赫然写着: 我正乘飞机穿越内布拉斯加州上空,距地面三万英尺,听起来,邻座男人似乎能给我带来一些机会。 我想请他喝杯酒,不过,这之前,我必须先借故离开,打一个电话。 我打电话给邓白氏,查询该男子公司的信用。 三分钟后,我回到座位上,并请最好的新朋友喝了杯啤酒。 在我们的一生中,商务舱搭讪的桥段并不会天天上演,但是下面这些念头,却会时时出现在心里:把自己对某人的赞美、热情和帮助,当作一笔投资,然后期待着某一天,能连本带利地讨回收益;记住那些身份显赫或对自己有所助益的人,并不由自主对其分外恭敬与讨好;在谈话时运用话术,让对方一步步配合自己的预期,事后还会为此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简直太高明了。 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把沟通作为一种控制的手段,小到说服一位客户买下自己的产品,大到操控别人配合自己的各种需求,哪怕这些需求是无理甚至无耻的。比如臭名昭著的“PUA”群体,他们会系统地学习与女性沟通时的话术,把交往过程细分为诸多步骤,每一步都有固定的主题内容和表述方式,由此蛊惑人心,来让女性心甘情愿地满足他在金钱、性等方面的要求。“PUA”又名“搭讪艺术家”,从这个别称里,似乎能品味出人们对于沟通套路的一些态度——哪怕初衷再恶劣,但只要目标顺利达成了,也能成为一种值得炫耀的技能。 人们一面套路着别人,一面还要防止别人套路自己。多年未曾联系的同学突然发来信息,看着屏幕上闪烁的“在吗”,每个人都会心里打鼓:“他是想借钱,还是有其他请求?”去找老板提加薪,老板表情和蔼,却娓娓地讲起了理想情怀,员工们立刻明白,自己会无功而返。 套路式沟通不仅存在于个体与个体之间,在群体中同样大行其道,而且利用羊群效应迅速扩散。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说:“一个对说服技巧烂熟于心的演说家,便可以对群体为所欲为。”当个体进入了群体,智商和道德水准都会降低,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别人愤怒,跟着别人狂欢,因此可以说,对付一群人,常常比对付一个人还要容易。很多演说家都是精通套路的高手,他们最知道怎么用炽热的假话,勾起人们心中的冲动,知道怎么让个体在群体的欢呼声中迷失。这些演说家也是最精明的生意人,沟通是他们谋生的手段,他们负责把人们弄晕,然后坐收渔利。 不得不承认,以上这些,就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沟通环境。我们每天只要开口,便在沟通,但是其中相当多的沟通不仅毫无真诚可言,更充满功利、虚伪甚至是恶意。人们言语之间彼此提防,仔细拆解每一个字眼,生怕上当。每个人都在争夺话语权,却并不是真的想要解决问题,而是希望能通过一场洗脑,让别人听自己摆布。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沟通文化不仅体现在利益关系中,即使是对我们最重要的亲密关系,也被其深深浸润。当和孩子发生分歧时,父母历数养育过程中的各种辛苦,想用道德绑架的方式让子女言听计从;夫妻夸奖对方,却并不是出于真的感谢或欣赏,而是希望对方可以心甘情愿承担下全部家务。 有位女士吐槽,很多年前,她父亲的一位老同学突然造访,之前他们足足有25年没有见面了。从两个人握手的那一刻,那位满脸笑容的大叔就不停地诉说起当年的友谊,女士感动得几乎落下泪来,然而,只过了一个小时,对方就一步步将话题成功引向了保健品。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女士的父亲花重金买下了几瓶药丸和胶囊,之后很长一段日子,全家人看着柜子上的那几个塑料瓶子,都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人们利用套路,人为地制造出感动,然后继续利用这些感动,为自己达成目的。 套路中的人们似乎无比亲热,但实际上,内心的算计与防御,却在不断拉远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多数人并不喜欢这么做,然而却不知道如何改变,逆转式沟通便展示出了一种可能——在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关系,它真诚、融洽、顺畅,没有功利驱使,却又卓有成效。而这,也是我们需要逆转式沟通的理由,我们急切需要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沟通模式,将我们从让人厌烦的现状中解救出来。 逆转式沟通同样存在技巧,但是不存在套路,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反套路的沟通模式。逆转式沟通最重要的目的,是唤醒对方的内心,改变他们的状态。而那些唤醒了别人的人,比如拯救了女护士的艾瑞克森,则是真正真诚并且智慧的沟通者。他们懂得如何既不违背内心,又让对方从中受益,他们的沟通因此别具价值,《非暴力沟通》中将这类情况描述为:“当我们真诚助人时,我们丰富他人生命的愿望得到了满足。”任何一个普通人,只要懂得了如何沟通,便拥有了一种特殊的能力,他们能让语言发挥出真正的魅力——每一句话,都能在别人心中注入力量。 如果把沟通划分等级,逆转式沟通,无疑是一种更加高级的模式。 ?心理学大师艾瑞克森、马丁?布伯、斯科特?派克推崇的沟通术,可以快速改善人际关系,甚至改变人生。 ?本书集聚了心理学大师的思想精华,总结出了“逆转式沟通”这一理念,“逆转式沟通”是人际沟通中最高级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