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国学

毛泽东与国学
作者: 李京波
出版社: 西苑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33.36
折扣购买: 毛泽东与国学
ISBN: 9787515100531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进入21世纪,国学变得日渐时髦起来。从民间稚子的私塾教授,到 北大清华这样的高等学府办的人满为患的国学研修班,一种表象的兴盛 将国学这一曾被踏上一万只脚,并让它永世不得翻身的“四旧”从惨境 中拯救出来。蓬头稚子们穿起汉服,捧起《三字经》,之乎者也的模样颇 有点旧梦重温的感觉。一种中华民族历史上曾延续千年的景象重新回到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前尘往事,唏嘘嗟叹,这就是历史——一个人类书 写的,也由人类创造的历史。 上世纪的“文革”时期,国学曾被当做“封资修”残酷地对待,然 而,毛泽东本人却恰恰是从小就受到国学的熏陶,在国学的灌输和陶冶 下成长起来的,这种必然又偶然,偶然又必然的发展脉络恰恰说明了国 学的那种生生不息的力量,以及这种力量的伟大。面对这种力量,一种 几千年历史发展中干锤百炼般磨砺、淘换出来的力量,最终的现实也只 能是,或者说必然是——我们给予其应有的敬仰和尊崇,毕竟,那是我 们的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弥足珍贵、受之无穷的遗产。 说到毛泽东的国学修养,我们不妨先从他幼年开始接受的国学教育 说起。这样,也许我们可以循着这位先贤伟人的足迹对其有个全面客观 的了解,同时,也便于对其具有的深厚博大的国学修养有个心服口服的 认可。 毛泽东是个伟人,这不仅表现在他有超乎常人的头脑、气质和修为, 更与他童年时期曾受过良好的国学教育分不开,恰是因为有了这一丰厚 的国学基础,才奠定了毛泽东在此一领域的领袖地位。 中国是个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国家,中华民族能维系几千年,而延 绵不息,无疑是其传统文化教育产生的巨大力量。《礼记》云,“建国 君民,教学为先”,可见古人的明智。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传统文化教育 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的,而要实现这一宗旨,必须有良 好的个人品质和相对完美的修为。从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弟子规》便 不难看出,通篇所言,皆为为人处世的要义。 毛泽东童年时代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湘乡唐家坨的外婆家度过的,他 的八舅文玉钦读过几年儒家经典,颇有文才,在家里开设蒙馆,教文家 子侄们读书。当时,毛泽东只有几岁,还不到上学的年纪。每天,当表 哥们去上学后,他就只能独自玩耍。外婆怕心爱的小外孙出什么意外, 便让小表兄们带着他到学堂里去玩。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他居然也能 把《三字经》《百家姓》等课文背下来。看到毛泽东读书这样有天赋,文 玉钦很高兴,充满爱意地称外甥为“小小陪读郎”。 数十年后,当年常带着毛泽东上学的表兄文南松对从师其家父门下 的这段童蒙生活仍记忆犹新。老先生曾对后辈回忆说,那时父亲对毛泽 东的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龙之心也太切,有时甚至忘了表弟还是个小孩, 常常教一些超出幼儿年龄范围的东西。如教毛泽东和他读难度较高的童 蒙诗书《千字文》和《六言杂字》,还讲授过被鲁迅先生曾经称之为“夸 着读书人光荣”的《神童诗》等。 文玉钦正如文南松所回忆的那样,文玉钦是一位正统思想观念颇为 浓厚的旧文化人,他打破常规培养教育外甥的最初愿望,自然是要把毛 泽东引向“学而优则仕”的读书之路。但是有一点是应当肯定的,那便 是通过这种教育途径,使毛泽东获得了对于一般的农家稚童来说只能是 可望而不可及的文化知识启蒙,最大限度地开掘了智力。 后来,在8岁的时候,毛泽东回到韶山,入读离家不远的南岸私塾。 塾师是一位叫邹春培的先生。邹先生与毛泽东的祖父毛翼臣同辈,所以 毛泽东称他“春培阿公”。毛泽东聪明好学,邹先生自然喜爱,并很快就 发现这个学生的确有其“特殊”之处,那就是——不好管教。当他第一 次背书时,就依旧端坐在自己的课桌上一丝不动。邹先生责问道,为什 么不跟大家一样站着背书?毛泽东的回答是:你是坐着的,我也要坐着 背。邹先生和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闲聊时,将这个情况告诉了他,毛顺 生说:他兴许是背不出来吧。邹先生却摇头感叹地说:你的孩子很聪明, 他只要读几遍就能记住。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