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团结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1.50
折扣购买: 塞外十年记
ISBN: 9787512668867
刚到农村的第一年,因为有安家费,公社粮站每月还 供应一点油和白面,日子还不算太难。但当时我们只是十 七八岁的孩子,没人会做农民的饭食,安家费由生产队保 管,于是生产队就派了个出身清白的大师傅。每天的主食 是小米、高粱米和苞米大馇子。最让我们的胃抗拒的是高 粱米,刚刚开始吃高粱米饭,胃里涨得难受,晚上躺在炕 上翻饼烙饼地睡不着,实在难受了,就坐起来捶打胀鼓鼓 的肚子,几天都拉不出屎。没过多久,眼瞅着日子就紧起 来了,油吃光了,就用米汤熬冻白菜,撒上一点大粒盐, 盐也不是海盐,是从一个叫“乌伦门沁(音)”的地方买 来的,不含碘,当地的地方病就是“大脖子”病,很多人 尤其是女人的衣领扣根本扣不上,脖子上鼓起一个大包, 看着难受。 晌午从地里收工回来,揭开锅盖一看,早上剩的大馇 子饭,还原封不动地躺在锅里,大师傅只在灶坑里填了把 火,热了热,饭上爬满了蚂蚁。“这饭怎么吃呀?”我们 虚心地向贫下中农大师傅请教,“没事儿,这饭吃了有劲 儿”,大师傅乐呵呵地回答。1968年9月到年底,知青的粮 食是到公社粮站去买,供应标准绝对够吃,可是就没够吃 ,原来大师傅把青年点的粮食和自家的粮食混了。于是向 队里要求换大师傅,队里派来了王大娘,王大娘是孤寡老 人,寄居在妹妹家,是个善良勤劳的好大娘,她做的饭菜 好吃干净,换着样的粗粮细作,我们可喜欢她了。好景不 长,她妹妹家说让她出来做饭丢人,王大娘只好回妹妹家 去干不丢人的家务活儿了。没有大师傅,知青们只能开始 轮流做饭。就是在北京,也没几个在家做过饭的,何况在 农村,用大柴锅捞饭熬菜,还是十四个人的饭,谁都怵, 可谁也躲不过去,只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刚开始谁也不知道日子是怎么过的,也没有个当家人 张罗事。王大娘不给我们做饭后没多久,发现没有菜吃了 。菜呢?在队里场院的犄角堆着呢。队里分大白菜时把分 给青年点的菜先存放在场院里了,可我们被繁重的农活儿 累得快趴下了,在陌生的生活环境里晕头转向,早把这茬 儿给忘到脑后头了。直到没菜下锅了,才想起来去找。到 了场院一瞅,那叫一个惨不忍睹,猪啃鸡刨加上天寒地冻 ,根本不能要了。大家心里特别难受,真是没娘疼的孩子 了,怎么不告诉这堆菜是分给我们的呀?大家这下都跟霜 打了似的,只好有什么吃什么了。从粮站买的油早就没了 ,就用米汤熬冻白菜、要不煮黄豆撒点大盐粒,还有过醋 精泡饭就大蒜的时候,真挺惨的。后来也想明白了,不是 队里没告诉知青,是我们不会过日子,过日子就是柴米油 盐,就是要算计着。 都说记吃不记打,第二年搬到青年点的房子里后,就 开出一小块菜园子,青年点的领导班子也更新了,深刻理 解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个道理,用大队蔡书记的话说,开 始“勤劳勇敢”了。就这样日子还是紧紧巴巴的,为了俭 省,甚至不打算花钱买那配给的几斤白面了。蔡书记知道 了,劝我们:日子不是这样过的,不能从嘴里省,吃不穷 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听人劝吃饱饭,开始学着过日 子的本事,从头开始学,啥都不会,就啥都学呗,谁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