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线装经典

本草纲目/线装经典
作者: (明)李时珍
出版社: 云南教育
原售价: 24.90
折扣价: 17.63
折扣购买: 本草纲目/线装经典
ISBN: 978754154142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七方 『岐伯曰』气有多少,形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又曰:病有远 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不以奇,下不以偶。补 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近而偶奇,制小其服;远而奇偶,制大其 服。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奇之不去则偶之,偶之不 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王冰曰』脏位有高下,腑气有远近,病证有表里,药用有轻重。单方 为奇,复方为偶。心肺为近,肝肾为远,脾胃居中。肠膻胞胆,亦有远近。 识见高远,权以合宜。方奇而分两偶,方偶而分两奇。近而偶制,多数服之 ;远而奇制,少数服之。则肺服九,心服七,脾服五,肝服三,肾服一,为 常制也。方与其重也宁轻;与其毒也宁善;与其大也宁小。是以奇方不去, 偶方主之;偶方不去,则反佐以同病之气而取之。夫微小之热,折之以寒; 微小之冷,消之以热。甚大寒热,则必能与异气相格。声不同不相应,气不 同不相合。是以反其佐以同其气,复令寒热参合,使其始同终异也。 『时珍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反佐,即从治也。谓热在下而上有寒 邪拒格,则寒药中入热药为佐,下膈之后,热气既散,寒性随发也。寒在下 而上有浮火拒格,则热药中入寒药为佐,下膈之后,寒气既消,热性随发也 。此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之妙也。温凉仿此。 『完素曰』流变在乎病,主病在乎方,制方在乎人。方有七:大、小、 缓、急、奇、偶、复也。制方之体,本于气味。寒、热、温、凉,四气生于 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成于地。是以有形为味,无形为气。气 为阳,味为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 阳。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各随脏腑之证,而施药之 品味,乃分七方之制也。故奇、偶、复者,三方也。大、小、缓、急者,四 制之法也。故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 大方 『岐伯曰』君一臣二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 臣二,制之小也。又曰:远而奇偶,制大其服;近而奇偶,制小其服。大则 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 『完素曰』身表为远,里为近。大小者,制奇偶之法也。假如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奇之小方也;大承气汤、抵当汤,奇之大方也,所谓因其攻 里而用之也。桂枝、麻黄,偶之小方也;葛根、青龙,偶之大方也,所谓因 其发表而用之也。故曰:汗不以奇,下不以偶。 『张从正曰』大方有二:有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病有兼证而邪不一, 不可以一二味治者宜之;有分两大而顿服之大方,肝肾及下部之病道远者宜 之。王太仆以心肺为近,肾肝为远,脾胃为中。刘河间以身表为远,身里为 近。以予观之,身半以上其气三,天之分也;身半以下其气三,地之分也; 中脘,人之分也。 小方 『从正曰』小方有二:有君一臣二之小方,病无兼证,邪气专一,可一 二味治者宜之;有分两少而频服之小方,心肺及在上之病者宜之,徐徐细呷 是也。 『完素曰』肝肾位远,数多则其气缓,不能速达于下;必大剂而数少, 取其迅急下走也。心肺位近,数少则其气急下走,不能升发于上;必小剂而 数多,取其易散而上行也。王氏所谓肺服九、心服七、脾服五、肝服三、。 肾服一,乃五脏生成之数也。 缓方 『岐伯曰』补上冶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 薄,适其至所。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 『王冰曰』假如病在肾而心气不足,服药宜急过之,不以气味饲心,肾 药凌心,心复益衰矣。余上下远近例同。 『完素曰』圣人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上下俱无犯。故曰:诛 伐无过,命曰大惑。 『好古曰』治上必妨下,治表必连里。用黄芩以治肺必妨脾;用苁蓉以 治肾必妨心;服干姜以治中必僭上;服附子以补火必涸水。 『从正曰』缓方有五:有甘以缓之之方,甘草、糖、蜜之属是也,病在 胸膈,取其留恋也。有丸以缓之之方,比之汤散,其行迟慢也。有品件众多 之缓方,药众则递相拘制,不得各骋其性也。有无毒治病之缓方,无毒则性 纯功缓也。有气味俱薄之缓方,气味薄则长于补上治上,比至其下,药力已 衰矣。 P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