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现代教育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68.00
折扣购买: 包君成文学课:照亮中国文学夜空的58颗星
ISBN: 9787510688591
包君成,全国优秀教师、作家、诗人,中国教育智库特聘专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核心素养研究员,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包子老师”。 曾出版《文语方程式》《第三门:恋之启》《以“法事情人”视角破解古典诗词》《重构阅读思维:“法”“事”“情”“人”阅读法深度解析》《纸上的作文直播课》《诗话二十四城》等著作;在写作、阅读、古诗文等领域有独到而专业的研究;其“法事情人”阅读法、“六项全能学习法”、“秒变作文法”等多项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级奖项;曾登上《时代人物》杂志封面;在多种报刊发表过相关论文和文学作品;工作之余,爱好广泛,涉猎颇多,曾发行国风音乐专辑等。
李耳, 字聃,人们尊称其老子,他的思想却不老,至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不妨以前文中提到的“上善若水”为例。老子用水的品格比喻具有高尚品德之人。他认为,这样的品格像水,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之地,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人争。人的至柔至刚全在一念之间,生活中刚柔并济,方显英雄本色。人生很长,遇到的事也会很多,通向胜利的彼岸的路并不是只有一条。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应具有强者的资本,保持弱者的姿态,这是岁月积淀的人生智慧。老子其实是有大爱的。天地没有仁爱和偏爱,对待万事万物都像对待刍狗一般,任凭其自然生长、自生自灭。这恰恰是道家“自然无为”思想的另一种注解:不去干预,不加干涉,全凭自主。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或者说,对每个人的爱都是平等的,任凭人们自作自息,而不会施以指导或加以打击。这难道不是众生平等的超前思想?在奴隶制尚根深蒂固的时代,老子已能喊出众生平等的口号,这是令人敬佩的。 孔子因其思想而伟大,被尊称为“圣人”,可其肉身到底还是个寻常人,很可能还是个地道的“吃家”。何以见得?他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厌,在这里是满足的意思。由此,不难看出孔子的饮食态度和养生智慧——要注意营养均衡,什么都吃点,别挑食。再问,孔子有没有就此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一直没有!孔子是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心中有火,眼中有光,为了推广自己的政见,不辞辛苦地周游列国,像个为了拼业绩不断向前冲的推销员。累累若丧家之狗?没关系,只要始终葆有灵敏的嗅觉和清醒的头脑,总能找到回家的路。想想这种为了理想不懈奔走的行动力,感觉孔子还是很可爱的。 孟子把孔子看作完美的先贤,对其推崇备至,还效仿偶像周游列国,推广自己的思想学说。他的声望自然无法与孔子比肩,随行的弟子也不多,但他不辞辛苦,常常形单影只地与各国国君、大臣辩论,力荐儒家学说。与孔子克己复礼的复古思想不同,孟子比较激进,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对“仁”的定义更加形象化,而且不畏王权,面对施行暴政的君主总是一语中的,彰显出朗朗正气,甚至带点“杠精”的禀赋。无可争议的是,孟子在诸子百家中口才一流、辩无不胜、所向披靡,从来不见败绩。可他自己是怎么说的——“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我哪里是好辩,纯属不得已嘛!孟子“好打嘴炮”,是时代和现实斗争使然。他生于“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的战国中期,为了捍卫儒家道统,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不得不与各色人等进行直面交锋。在其斗志昂扬的雄辩中,其实有着难以名状的失落。虽然在政治上跟孔子一样,以失败告终,但孟子并未自暴自弃,还自勉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令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以此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庄子是真正的人间清醒。因为对事物的认识有一眼到底的能力,庄子才超脱洒脱。他坚持做“最真的自我”,而不是“突然的自我”。比如读《逍遥游》,我们会发现庄子的生活态度就是自如地避开名利的束缚,不借助任何外力,自由自在地游荡在宇宙天地间,热衷于无所羁绊的自由。他可以做到无视世俗的一切偏见或者意见,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无论世人如何赞誉抑或诽谤自己,都不会改变他对个性的坚持。这一点真的很难得,内心要强大到狂徒的地步,才做得到吧! 屈原被视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开创者,其诗歌标志着我国诗歌创作由民间集体创作向作家个人独立创作转变的新时代的到来。可以说,自屈原起,中国才有了以文学闻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的楚辞文体,使得“风”“骚”并存,“香草美人”成为传统。楚辞词句参差,打破了《诗经》四言的限制,对后世“赋”的产生有催生作用,为五言、七言诗的出现铺平了道路。难怪余光中曾动情地说道:“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贾谊的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的主要成就是政论文,文风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最为著名。贾谊的早逝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生的悲剧。毛主席对其推崇备至,曾作《七绝·贾谊》:“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对贾谊的才华给予高度的肯定与赞赏,也对其抑郁而终表现出无限唏嘘。回过头再看李商隐的那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后世人由衷心疼! 司马相如是汉赋的奠基人,其作品辞藻富丽、结构宏大,《上林赋》《子虚赋》《大人赋》等都是传世的作品。扬雄欣赏他的赋作,不吝溢美之词:“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后人称其为“赋圣”和“辞宗”。 所谓“三曹”,指的是生活在东汉末年到曹魏年间的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他们父子兄弟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在当时及后世皆有很大影响。他们三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与同样是父子兄弟以文学见长的宋代“三苏”齐名。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生平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不到百天便弃职而去,“不为五斗米折腰”,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贡献绝非舞文弄墨那么简单,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庄子气度,营造了“世外桃源”的静谧意境,树立了归隐的榜样——当抱负与现实不符时,身为文人还可以退一步海阔天空,或纵情山水,寻找寄托;或终南归隐,等待时机……少了些刚性的冲突,多了些柔性的迂回,文化有了更多的传承和可能,这是一桩幸事。 58位宝藏文人,了解他们的人生,就像是读一部书,一部饱含血泪又洋溢激情的书,一部满载着历史足音和未来畅想的书,一部在时间与空间的坐标里绚烂而又深沉的书。读他们,是读中国的历史,是读中华的文学,是读民族的情感,也是一个反观自我、观照生活、观照时代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