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日报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3.10
折扣购买: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18岁剑桥特优生的成长路)
ISBN: 9787547709627
夏末,旅美华人,教育心理学专家,常年从事青少年教育的咨询工作。1993年当上了爸爸,6年后又拥有了一个女儿。儿子在18岁那年成为剑桥大学特优录取生,同年女儿却成为“音乐天才少女”。回顾一双儿女的成长经历,夏末感慨万端,于是决定把这个过程和一些经验与人分享。已出版著作:《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我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在从事家庭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我曾经很多次向 家长们提了一个相同的问题:“你们知道自己的孩子 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吗?” 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都会感到困惑,很少从孩子 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他们认为,小孩子是一张白 纸,家长和社会向他们提供什么,他们就会接受什么 ,就像画家面对着一块画布,怎么涂抹是画家自己的 事,这块布应该无条件地接受和服从于画家的塑造。 还有的人认为,孩子是需要家长来决定前途的。 因为面对复杂的社会,没有任何实际经验的孩子无法 做出理性的选择。他们需要家长的经验和指导,否则 就难以找对方向,甚至错误不断,进入岐途。 有位家长这样说:“如果事事都让他自己决定, 还要我这个妈妈干什么?我要把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 验传授给他。” 这就是家长的想法,他们觉得自己饱经沧桑,看 透世事,所以也要让孩子尽快懂得这些经验,避免走 弯路,付出不必要的代价。至于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 么,他们认为这并不重要,至少在8岁之前一点也不 重要。 但是,是否可以完全抛开孩子的感受和心理需求 去谈论这个问题呢?如果只满足家长的需要,对于孩 子的内心世界漠然视之,即便你给他设计的模具再完 美,要生搬硬套到他的身上,对孩子也是无比严重的 伤害。 在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财富的增加,许 多家长都自我感觉良好,无比醉心地规划着子女的生 活,但他们其实并不知道孩子内心的真实需要。在某 些方面,他们总是在不停地判断失误。所以,在我开 设的家长培训课程里,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告诉 家长,你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懂得孩子真正的需要是 什么。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我们就谈不上对家庭教育 问题的更深入探讨了。 我也曾经犯过类似的错误。夏辉是一个偏于安静 的孩子,所以我认为他十分厌恶体育活动,根据这种 判断,我就给他安排了大量的阅读时间。可实际上, 六岁时的夏辉最衷情的玩乐活动正是在运动场上奔跑 ,而不是呆在家里看卡通书和动画片。只不过,他在 家里表现得比较内敛,没有将自己的爱好体现出来。 孩子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形态,他们在父母面前经 常不表现出真实的自我,只有在学校或和小伙伴呆在 一起时,才流露出自己本来的天性。比如有些孩子在 家特别乖,在外面却有些“野”,许多家长对此都有 体会。 直到有一天,当夏辉因为不能去和小伙伴一起踢 球向我哭闹不止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他这么热 爱运动。”通过向老师和他的小伙伴进行了解,我才 知道了他是一名非常出色的“小球员”的事实。 我真诚地向他道歉,并给他买了一个当地的足球 俱乐部全体球员的签名版足球作为补偿。儿子兴奋地 接过足球,又略有“恨意”地问我:“爸爸,以后你 必须做我的比赛观众,你会同意吗?”我给了他一个 肯定的回答,他才开开心心地原谅了我。 妻子起初觉得这没什么,责怪我太宠溺儿子了。 但我认为,爸爸在此时表达自己歉意非常重要,因为 只有这样才会让他知道,原来父母是理解他的,能够 尊重他的真实意愿。 在各种玩乐项目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对家长来说 ,了解孩子的心灵需求,比无节制地给他充裕的物质 享受和盲目过分地宠溺更加重要。虽然物质在很大程 度上能满足孩子衣食住行玩的需要和与同伴的攀比心 理,但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样就能“收买”他的感激。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会买你的帐,如果你觉得一张五 万额度的信用卡,就好过每天晚上都能在他床边讲故 事的话。 你不要以为孩子微笑着对你说“谢谢”的时候, 他就已经在感激你了。在他表达“感激”的背后,隐 藏的可能是对你“是否关心他”这个问题的彻底否定 。以后,他会对你的物质照顾更加轻蔑和失望。因为 当他抱着最新款的变形金刚孤独地坐在教室的时候, 或许更需要你在身边牵着他的手,告诉他:“宝贝, 爸爸很爱你。” 孩子的世界最需要的是心灵的温暖,左边站着爸 爸,右边站着妈妈,每人牵住他的一只手。这是孩子 心灵世界的根本需求,他需要你真心理解他,顺时针 拔动他心灵的车轮,帮助他健康地成长和前进。如果 你能每周抽出时间去学校看他一次,面对面地交心聊 天,或者满足他心中期待已久的愿望,他或者会更加 的开心。 与此相悖的是,现实中的家长扮演的是一种黑暗 的角色——在孩子眼中的形象是让他们惧怕的。尽管 家长的本意并非如此,但却身不由己。传统教育的习 惯性思维,已经把我们的家长打扮成了捏面团的“恶 婆婆”和驱羊入口的“灰太狼”。孩子往东的时候, 我们在后面拽住他的“尾巴”,强制地把他拽上向西 的“列车”,漠视或者根本看不见孩子在角落黯然落 泪的表情。 我的邻居格雷太太就是一位很严格的母亲,她虽 然是纯粹的美国人,却有着相当东方化的教育思维。 她的儿子索菲?格尔巴林,从小就是一个喜欢音乐的 小孩,在我刚搬到这个社区时,就常听到和看到他瘦 瘦的身影在楼下兴奋和沉醉地弹着吉它。许多居民都 认识格尔巴林这个社区小名人了,也很喜欢他。人们 都听过他的吉它,不止一次地对他进行称赞,请他到 家作客。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