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8.80
折扣购买: 先生素描(精)/新地文丛
ISBN: 9787559429209
丁帆,当代**学者。1952年5月出生于苏州。现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作家协会副**。1979年以来在《文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三百余篇,有《中国乡土小说史》等著作三十余种。
先生素描(一):扬州师院的先生们 引子 打我刚上小学起,就已经开始废除“先生”的称谓了 ,在我们的脑海里,那已然成为旧社会的隐喻。当然,“ 先生”也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被革命化的“同志 ”所取代,而狭义的被“老师”所取代,我这里的取义自 然是指后者了。“老师”喊了几十年,到了二十世纪八十 年代,“先生”才又作为尊称回到民间,在大学里,一声 “先生”,尤其若是对年长的女教师这么称呼,那就会让 人平添出许多敬意来。我常想,倘若将一生当中给我授业 传道过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先生”一一进行素描,恐怕也 得写成一本书了,于是便萌生了慢慢写来的念头。 一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在扬州师范学院(如今的扬州大 学)读书,那时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各有各的风格和气象, 回想起来,许多先生的音容笑貌都历历在目。 扬州师院的门楼在那个时代还是挺大的,那块门匾集 的不是时兴的毛体,而是鲁体,少了几分霸气,却多了几 分书卷气。门内的建筑显然是50年代向苏联老大哥学习模 仿出来的风格,中文系的小楼也是中苏合璧式的尖屋顶建 筑,楼上的教室竟然还是木地板的,这在那个贫困时代里 平添了几分奢华,我们的小班课就在这个小楼里上。 刚到学校,尚未开课,我们就只能往图书馆跑了。那 时,对于图书馆的所有工作人员,我们都恭恭敬敬地喊“ 老师”,因为我们的精神食粮都要从这里领取,一张借书 证就是维持生计的“粮本”。 借书处那个柜台里坐着五个人,二男三女。 一位略矮而臃肿的老者,走起路来鞋子拖着地面,摩 擦出踢踢拓拓的声响,红红的酒糟鼻子上架着一副圆形的 玳瑁眼镜,镜片里面的眼睛白多黑少,尚有睨斜,间或一 轮,也判断不出他的聚焦点在哪里,脸上写满了严肃,看 着他的面目,竟然马上会想起《巴黎圣母院》里雨果描写 的那个敲钟人卡西莫多。他拿书给你时嘴里总是在嘟嘟囔 囔地叽咕着什么,那并不连贯的吴语往往使许多苏北学生 难以捉摸其语义,渐渐地,大家也就不太拿他当回事了, 然而,在与其多次交往和言谈中,我发现他是一个顶认真 的人。每借出一本书,他都会十分认真尽责地介绍这本书 的作者和内容梗概,甚至做出评价,无疑,这些书籍他都 是看过的,我十分讶异他竟是一个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 先生,因此在别人嘲笑他的时候,我却对他产生了崇敬。 后来有传闻说他原是一所**大学的教师,反右时被定为 右派,是发配到此间做了资料员的,一双儿女还在**大 学里任教,闻此,不由得*加肃然起敬了。 这么多年来,只要我一跨进任何一座图书馆,眼前都 会浮现出那个几乎算是邋遢的老头的形象,久久挥之不去 ,那是我心中*真*善*美的借书先生,总觉得世人亏欠 他的太多。我牢牢记住了他的金姓,因为我们背地里喊他 “金老头”,却不知道他的真实名字,问了吴周文先生, 吴先生说名为“慎夫”,曾经当过江阴县的副县长,哦, 原来是个县太爷,并非大学教师,心里不免有点小小的失